笔趣阁 > 女尊安将军的假笑日常 > 第103章 回京(四)

第103章 回京(四)

    话题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战事。

    武皇继续说:

    “西北王张定北的折子,监军卢晓,吾儿瑾王的折子先后传来,大军胜利之后的事情还要商量出来个章程才好。”

    “陛下,西北军大胜,实乃社稷之福。臣以为当按古制,迎大军回京。”朝中大臣A开口。

    “陛下,臣以为西北军大军人数众多,长途跋涉,实在不妥,但是所立功劳不可不嘉奖,是以,可挑选五品以上表现卓越的将领代受奖赏,以示天恩。”

    ot陛下,臣以为还是依照古制,才是良策。ot

    “众军开拔,所耗甚大,怎可如此?”

    “毕竟是大胜,这样做才不显草率!”

    “你……”

    册子刚刚传阅了一遍,各位大人各持己见。

    温良粗略的翻阅了一遍手中的册子,虽然心中早有猜测,可看见的时候难免惊讶。

    两人的折子都十分清楚的记录了此次战争的过程,以及默契的记录了各位将士的表现,尤其是安阳的。

    温良有些意外,安阳在边关的表现竟然这么好。

    自己是看着这个孩子长大的,诗书谋略是大才,常年读书,身体自然比不上边关普通的将士。

    可这个折子上把战争胜利的大部分原因都归功于安阳,要是谋略上面的功劳还能让人信服,可竟然还有杀敌首于阵前这样的功劳,这可值得深思了。

    温良猜想,这估计是西北军和安阳之间达成了什么协议,可是瑾王毕竟是皇子,怎么会偏帮安阳呢?

    温良看着各位大臣又有吵架的趋势,急忙上前:

    “陛下,臣以为,古制过于繁杂,此次大胜,毕竟是举全国之力,不宜再劳民伤财,将领代为接受赏赐,边军也会理解。”

    此话一出,有理有据,倒让争吵的大臣纷纷点头同意。

    皇帝看着众人一番态度的转换,一点多余的表情都没有,丝毫看不出她的态度。

    就像是稳坐钓鱼台的垂钓者,平静的看着那个满意的结果出现。

    这不,鱼上钩了。

    众人终于统一了意见,保留古制的部分要求,但是由部分将领代为受赏。

    李诺看着众人或理解,或认同的表情,心里充满了嘲弄,看似是争端,不过是站队。

    都是各怀心思,各为其主罢了。

    古制?古制可不止这一条。

    之前打胜仗,可没有要求五品以上的将领来京城受赏。

    想都不用想,军队之中真要是将领离开意味着什么?

    说到底不就是西北始终是大患,赤血族和西北军的威胁在京城诸官的心中可是不分上下。

    赤血族被解决掉,接下来可不就是轮到西北军了吗。

    李诺看着这一派君臣和气的画面,细细回想着第一个说起将领回京受赏的人选,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官。

    暗道,看来咱们陛下对朝堂的把控又增强了。

    可是毕竟是大胜而归,不能立刻有所行动,所以此次接各位将领的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

    那可是第一支剿灭异族的军队啊,谁不眼馋呢?

    只是这迎边军将士的活,可是大事,为表朝堂,皇室的重视,按理说应该要派宗室中有威望的皇亲国戚,

    此次或有转机,毕竟皇女过几日也要上朝了。

    李诺细细的谋划着,觉得太子接下此次重任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不说这么多年太子和陛下微妙的关系,就说论朝中的威望也是二皇女更胜一筹。显赫的家世,出众的学识,和受宠的父侍,让很多朝臣都有了更多的思虑。

    陛下年轻力壮,未来的事情,还是有很多变化的可能性的。

    太式微,才是好事。

    这也是自己这么多年,从不主动联系太子的原因。

    毕竟除了那些研习古制支持长幼尊卑的那群老臣,可没有多少人愿意支持太子。

    太子一副读书人的淡薄模样,这么多年,从不过多的与朝臣接触,除逢年过节,从不主动拜访,只是与那些落魄的读书人多有往来。

    剩下除了同为嫡子的三皇女有一争之力,其他人更是不用提。只是这三皇女过一年才能入朝堂,比起姐姐们,终究迟了一步。

    嫡女,父君是中宫皇后,外祖官至上三品,手握实权,太子在前,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喜欢。

    李诺抬头默默看了一会这和谐的官场,沉默不语。

    大军开拔,就算接到圣旨就连夜出发,半刻不停也需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京城。

    现在还不着急。

    册子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皇帝手中,皇帝眼神落在折子上,心中暗道:

    这册子记录纸详细,可见新封的西北王不是无能之辈,办事十分谨慎。

    “大军胜利,其后的诸多事宜还要安排出个章程才好。”

    皇帝手中缓慢的拨动着佛珠,看着下面的臣子。

    “臣以为,赤血族多次进犯,如今武国大胜,残留妇孺本就是仁义之举,但是这是第一次面对异族归顺,还是要谨慎对待。”

    皇帝眼神落在说话的人身上,只见那人肉眼可见的紧张起来,接着说:

    “为表大国之气量,赋税七成,恐使民不聊生,不可按照之前的律法对待,臣以为赋税五成,设置府衙,建立城池,长此以往,方位良策。”

    话说完,一时间倒是没人说话。这个办法太幼稚。

    可却让说话的那人面上有了不少底气,接着仔细说了起来。减免赋税这个建议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是后面两个就有些天方夜谭了。

    但是没人指出,毕竟还要试试皇帝的态度。

    但令人失望的是皇帝只是听着,并不说话。

    很快有人站出来提出了另一个建议。

    “可是,赤血族虽灭,留在原地似有不妥,恐让心有不轨之人有机可乘。臣以为迁地方得长久的安稳。”

    还没等那个说话的人行礼回到自己的位置,就有人站出来反对:

    “迁地,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糊涂!”

    世俗之中,除非是太过重大的天灾,要不然,就算是圣旨,也不会有人遵从。

    “臣觉得还是留在原地才好。”

    另一个人接着说:

    “臣以为,赤血族残留的人口可由西北军帮助,迁至西北,授之礼仪,教化开智,然赤血族盘桓之地,土地贫瘠,不适耕种,耗费人力,如今国库空虚。不如暂且搁置。”

    此话一出,突然没人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