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匡复大明,开局劝老爹晚点死 > 第160章:人才培养的丰硕果实

第160章:人才培养的丰硕果实

    铁路和电报网计划实施朱慈炯便并没有把注意力全都放到这件事情上。

    大明趋于全部统一,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出现。

    一段时间以来,朱慈炯和满朝文武官员都在为国家该如何发展向哪个方向靠拢。不断摸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浙江和福建省两地实施的公有制,已经成功地为国库充盈了白银7,000万两。

    北洋水师也把港口迁至峡口。

    这里在后世有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叫做大沽口。

    福建和浙江两省实行公有制后,百姓有不少人多多少少带着一些怨言。

    那些家中有钱有粮有田产的人,一夜之间什么都没有了。

    这样许多富户都颇有微词,有些人甚至高喊着口号,要重新把朱慈炯赶走,迎接朱慈烺回来。

    这些人顶多也就是喊喊口号,在实行公有制之前,新二军和新一军已经在两省内驻扎。

    凭借着两支部队的强大战力,不要说是一些挑事的农民,即便是训练有素的军人,也根本不可能会是他们的对手。

    刚开始,确实有不少人反对,他们还联合起来,打算推翻朱慈炯统治。

    这些人都是曾经郑芝龙的老部从,这些人在军中半辈子攒下了不少家产,就等着战事一了回去享清福。

    可没想到朱慈炯过来,居然把他们的家底全都打包充公。

    这让他们怎么能不愤怒。

    好在这些反叛的只不过是小股部队,很快便被压了下来。

    吴国华奉命率军镇守浙江福建。

    在有人公开挑衅朱慈炯后,新一军和新二军接连动手,仅仅把这些人击败,还把他们全都绑到了城墙上,硬生生地暴晒而死。

    吴国华之所以如此的凶残就是要杀鸡儆猴。

    让所有人知道反抗大明的后果。

    血腥确实有,既然这些人反抗,那他们就是敌人,对待敌人,怎么可能仁慈?

    很快,效果就显现出来了,在没有人还敢说什么。

    哪怕全家都被搬得什么都不剩,他们也不敢多说一句。

    其实,表面上看朱慈炯好像比土匪还不如,但实际上,对那些普通百姓,朱慈炯没有让搬走他们家里的一砖一瓦,有些实在过得不好,朱慈炯还会命人送来钱粮,帮助过活。

    吴国华这次带兵进入两省,把这种手段发挥到了极致,整个浙江福建两省的普通百姓几乎全都高赞吴国华大将军,朱慈炯陛下仁爱。

    真正被查抄,受到巨大影响的就是那些曾经为官,或者鱼肉百姓的氏族富户和乡绅。

    他们这些人每天顶着一个莫须有的名声,常年愚弄百姓,强抢豪夺的事情做得多了,早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

    可始终没有谁带头振臂一呼,百姓们即便吃亏,也只能忍着,直到朱慈炯的到来。

    平定了几波叛乱后,两省格外安静,甚至比当初的北方几省还要顺从。

    消息传回北京的时候,朱慈炯笑着把奏折扔到桌子上。

    “这个吴国华啊,头脑倒是有,就是下手太狠,竟然把人挂在城墙上!”

    朱慈炯摇头,但眼中和嘴角却始终挂着微笑。

    吴国华的作为看起来有些过分,却很好地解决了很关键的问题,而且他十分聪明地把普通百姓和富户乡绅世家氏族彻底分裂开。

    只要按照这套策略继续,相信用不了多久,两省彻底和大明无法分割。

    至于其他一些望风投降过来的省份,朱慈炯眼神闪烁了几下,这些省份他们还没有把手伸过去。

    想要一起实行公有制,有点操之过急。

    还需要慢慢图之。

    不过朱慈炯倒是不怎么着急。

    只要他们还在大明控制之下,早晚有一天会被改革。

    “陛下,时辰不早了,您今天还去太学府么?”

    马跃群一直陪着朱慈炯,直到后者笑呵呵放下最后一本折子,他才细声细气地提醒道。

    他不说,朱慈炯还真就忘记了,今天是他创办的太学府首批学员毕业典礼。

    早前说过,毕业典礼的时候,朱慈炯会亲自前往,为此,那些学子一个个地都兴奋了好些天。

    有些人甚至为了有让朱慈炯亲自借鉴的机会,发奋学习,只为了名次能排得靠前一点,有机会见朱慈炯一面。

    朱慈炯拍了拍额头,忙问道:

    “现在几点?”

    “回陛下,现在已经九点一刻了!”

    马跃群看了看摆在朱慈炯书案后面的一个巨大机械摆钟,马上回道。

    早在第一次大败满清军队时,朱慈炯就指挥手下文官,让他们开设学府,只不过,这所学府学习的并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朱慈炯凭记忆默写下来的数、物理、化学和生物,除了这些基础理论课程,还有实践课程,包括机械、医疗、绘图。

    虽然只有七门课程,但朱慈炯可是从小学一直记录默写到了大学课程。

    不过,朱慈炯知道时间有限,没有让他们掌握所有学时,他默写出来的都是精髓,都是无比实用的课程,也因此,朱慈炯把学习时间从后世的16年,硬生生缩短到半年。

    最开始名字也并不叫太学府,太学府是后来朱慈炯给起的名字。

    学校里教得已经够超前了,名称就还是贴近点当代吧,免得说出学校的名字,其他人还以为在听天书。

    虽然学生们的课业十分紧凑,只有半年,可效果却相当好。

    开学仅仅过去不到一个月,便有人按照书本上的记录,制造出了大明第一台机械时钟,并成功把12时辰改为24小时。

    朱慈炯霍的从椅子上站起来。

    “时间差不多了,走吧!”

    ……

    太学府位于北京城东,紧挨着东直门。

    朱慈炯的车辇到来时,操场上已经站满了毕业学生。

    他刚一露面,下面众人立刻爆发出一阵阵欢呼。

    等到朱慈炯从车辇上走下,所有人都第一时间跪在地上,高呼万岁。

    第一批毕业学子一共803人,这些人毕业后都会立刻投入到各个领域中去。

    现在的大明还是以官方主导生产,但朱慈炯的心里却始终有个想法,他要培养人才,要建立公司企业,同时要让市场活起来。

    刚刚穿越过来时,朱慈炯没有这么详细的打算,直到他发现,商业闭塞带来的问题有多严重,才最终下定决心,一定要改革,如今这些毕业的人,就是他手中的第一批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