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风雨如磐中条山 > 第42章:滚滚黄河英雄泪(1)

第42章:滚滚黄河英雄泪(1)

    据可靠消息得知,近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军队的间谍特务以及伪军的小股部队,经常乔装打扮成小商小贩的模样,在中条山一带频繁出没。

    他们这样的行为,极有可能是在为日本鬼子的大部队的进犯,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这些狡猾的敌人面对“六六战役”的失败,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必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窥探我们的情报和防线布局情况。

    因此,战土的必须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同时还要加强对这一地区的警戒和防御措施才行!绝不能让敌人有机可乘!

    于是,金振国不得不暂时结束其巡防保卫陇海线之重任,偕同七八位自汉中的乡党兄弟们,一同渡过风陵渡,在中条山之南的黄河沿岸一带展开严密巡查。

    鉴于此项任务之特殊性,所有行动皆须依实际状况,自主裁量安排。

    其目标明确,旨在挫败日伪特务之破坏与信息情报侦查行径,采取以恶制恶之途径,积极推行反间谍活动。

    既然如此,金振国决定将他的第一站定在风陵渡以东,沿着黄河北岸前往平陆县的茅津渡一线展开巡查工作。

    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其实有着三重深意:

    其一,他希望能够亲临一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中条山保卫战”现场,瞻仰那些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三千陕西楞娃纵身跳入黄河的壮烈遗迹。借此机会向这些逝去的英灵致以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其二,金振国也期望在这一路上能够收拢那些跳下黄河后幸运存活下来的士兵们。那些士兵或许已被当地善良朴实的老乡所挽救和收留着。

    通过与他们取得联系,可以让那些曾经为国家浴血奋战的战士重新归队,再次投身于抗击外敌入侵的战斗之中。

    对一些伤势严重、或是致伤致残的士兵,争取把他们转移到战略大后方西安、宝鸡和汉中去救治。

    不能让这些抗日英雄流汗、流血还流泪!

    其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沿途百姓的交流沟通,金振国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取关于鬼子悄然渗透的宝贵信息。

    毕竟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身处基层,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最为敏感。

    从百姓口中得到的线索往往真实可靠,有助于及时掌握敌人动向,采取相应对策予以应对。

    五月的太阳犹如一个巨大的烤盘,无情地炙烤着黄河两岸。

    尽管此时尚未正式进入夏季,但滚滚而来的热浪,却早已让人们感受到了夏日的炙热。

    由于天气干旱少雨,大路变得干燥而尘土飞扬。

    每当有行人、毛驴或是马车走过,黄色的灰尘便会腾空而起,形成一条飞舞的长蛇。

    这条长蛇在路上弥漫许久,迟迟不肯散去。

    地面上堆积着厚厚的黄色灰尘,浮灰足有十多公分厚。

    金振国和他的同伴们穿着简陋的草鞋艰难前行。没走多远,草鞋里就灌满了细细的黄土。

    他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将鞋内的泥土拍打抖落干净后,再次踏上征程。

    这样走走停停,他们的步伐显得异常沉重。

    在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战火暂时平息下来,这使得中原大地重新焕发出生机。

    一望无际的小麦田逐渐变成金黄色,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

    尽管半人高的玉米看起来有些萎靡不振,但它们仍然稀稀疏疏地结满了玉米棒子。

    暗红色的玉米须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舞动的精灵。

    而蚕豆则在炎炎烈日下纷纷爆裂开来,露出嫩绿的果肉……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如果没有战争该有多好啊!

    每年一次的黄河泛滥,给沿岸的土地带来了肥沃的养分。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辛勤耕耘,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伟大的黄河文明!

    这里曾经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

    受隋唐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熏陶,甘肃,山西、河南靠近陕西的地方,人们的饮食、起居习惯、语言和风俗文化都与关中文化十分相近。

    然而,战争的阴影却始终笼罩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人们渴望和平,渴望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们希望能够远离战乱,不再被硝烟所困扰。

    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远远望去,视线尽头处,有一棵巨大的榆树矗立在那里,犹如一座苍劲有力的雕塑。

    在那棵大树的下面,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几间低矮的房屋。

    这些房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灰土土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关中及其附近地区颇为常见。

    农户们修建的房屋普遍较为矮小,而且屋顶呈半边状。这样的设计或许与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和生活方式有关。

    就像那首广为流传的歌谣里所唱的所谓“陕西八大怪”。就是陕西关中及周边地区出现的八种奇特的风俗或习惯。

    这些独特之处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以及地域特色。

    所谓的“八大怪”有这些内容: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这一怪现象反映出陕西关中人豪爽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他们喜欢蹲着吃饭、聊天,甚至在街头巷尾也能看到人们蹲着休息的身影。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由于陕西关中干旱少雨,传统的关中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屋顶只盖一半,这样既节省材料又能保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

    第三怪:姑娘不对外。过去,关中的姑娘们大多不愿远嫁他乡,更倾向于留在本地成家立业,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第四怪:帕帕头上戴。这里的“帕帕”通常是指手帕或头巾,女性们将其系在头上,不仅可以装饰容貌,还具有实用功能,如擦汗、遮阳等。

    第五怪:面条像腰带。关中的面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裤带面。这种面条宽厚如腰带,吃起来口感筋道,让人回味无穷。

    第六怪:锅盔像锅盖。陕西关中的锅盔体积庞大,形状类似锅盖,外皮酥脆,内部松软。它既可作为主食食用,又方便携带,是当地人喜爱的美食之一。

    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对于陕西关中人来说,油泼辣子可谓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无论是拌面、夹馍还是拌菜,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秦腔作为陕西的地方戏曲,以其粗犷豪放、激昂高亢的表演风格而闻名。演员们在演唱时往往会用大声吼叫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极具感染力。

    “陕西八大怪”的具体内容,每一怪都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成为了陕西关中及周边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通过了解这些风俗习惯,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这片土地的魅力与风情。这些奇特的元素构成了这片黄天厚土的独有的风俗魅力。

    金振国站在远处眺望,黄河边上那些半边屋顶的小屋宛如一幅宁静而古朴的画卷。

    它们静静地伫立在一棵大榆树下,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人们的生活变迁。

    村民们远远地看见他们这些扛枪的大兵,村子里面顿时鸡飞狗跳了起来。

    呼儿唤女声、锁门声、惊慌失措的脚步声、农具倒地声此起彼伏的响起!

    “瘟神爷又来了!”

    “鬼子来了,快跑!”

    面对这一幕,金振国一行既觉得好笑,又感到深深地悲哀!

    在这种不同敌对势力犬牙交错的地方,老百姓真是受尽了苦头啊!

    他爬上半截残破院墙的土台子,对着四散奔逃的老乡喊话道:“老乡们,甭跑哩!我们是中国军队,是你们的子弟兵!”

    其他的士兵也用关中腔调喊起话来!

    在遥远的隋唐时期,有一种语言被称为“关中话”。它在当时可真是声名远扬啊!就像以后推广的普通话一样普及和重要!

    想象一下那个时代的人们,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市井之间,都用着这种官话交流沟通。它成为了社会各阶层共同使用的语言桥梁,连接起了人们的心灵与思想。

    这种官话不仅是官方场合的标准用语,也是文人墨客们创作诗词歌赋的载体。可以说,关中话见证了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它如同一个珍贵的纽带,将历史、文化和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许就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语音韵味,仿佛穿越回了过去,亲身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魅力。

    战士们自带乡音的关中话可谓是中国语言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那些准备四散奔逃的老百姓感到了亲切。

    那可不是日本鬼子间谍和小股部队一时半会可以模仿出来的。

    村民们纷纷停下了脚步,不再疯狂地奔跑,而是缓缓地转过身来,开始从各个方向朝着这里走来。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情,似乎既带着几分期待,又夹杂着些许惶恐和不安。

    就这样,这些村民一步一步地走近了,逐渐汇聚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

    等到村民们走近了一些,金振国不禁好奇地开口问道:“老乡啊,你们为啥见到我们自己人的队伍还要逃跑呢?”

    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年纪稍长一点的老头来,只见他佝偻着背,步履蹒跚地凑近前来,围着他们九个人缓缓转了一圈。

    然后又仔细地上下打量了一番金振国他们身上穿着的衣服、帽徽以及领章,最后才点点头说道:“嗯!这回应该是真的了!”

    原来,那个时候国民党军队和日本鬼子穿的衣服都是那种黄不拉几的土布衣服。

    那种颜色的衣服在老百姓的口中通常被戏称为“狗屎黄!”

    由于这些军服的颜色太过相似,而且他们手中拿着的步枪上面还明晃晃地插着锋利的刺刀,所以这一切都让曾经遭受过许多苦难折磨的老百姓们避之唯恐不及!

    更可恶的是,有些鬼子居然故意穿上国军士兵的服装在村庄里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四处偷窃、调戏妇女、抢夺粮食、纵火焚烧房屋,蓄意破坏国军的形象,挑起军民之间的对立情绪和矛盾。

    丧心病狂的鬼子甚至将村里的百姓聚集到一起,逐一检查每个人的手上是否有体力劳动者的老茧?肩膀上是否有背过枪的红色印记?食指指尖是否有经常扣动步枪扳机留下的厚茧等等,这些都成了他们辨别普通农民与军人身份的标志。

    一旦被他们认定是军人,必然难逃一死;而藏匿中国士兵的农户,则会遭受房屋被烧毁、男丁被屠杀的厄运!

    所以,见了扛枪的士兵,他们都会形成条件反射,四散奔逃!

    “那为啥你们见到我们喊话,又跑回来了呢?”

    “兄弟!那就是乡音啊!听见你们的声音,我们就知道你们是陕西楞娃兵嘛!这个,鬼子装不来! ”身边的老乡七嘴八舌的回答道。

    这个村子叫马家崖。村里的居民大多以姓马的为主。

    这天夜里,他们八个人就在一个叫马榆树的老汉家里住了下来,仔细的了解他们村子的情况。

    老汉讲了“六六会战”、逃亡的中国士兵、凶残的日本鬼子、在他们马家崖跳黄河的一百多个陕西后生。

    马老汉又说到他们村的保长,那个名叫王富的家伙,可真是个两面三刀的超级“哈怂!“

    表面上呢,他对村民们客客气气,一副和颜悦色的模样;背地里呀,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他经常背着大家偷偷给日本鬼子带路,让那些侵略者去搜刮村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

    不仅如此,王富还帮着日本鬼子四处搜捕那些落单的中国士兵,简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汉奸走狗嘛!

    更可恶的是,他心胸狭窄得很,只要听到哪个村民对他有一丁点儿不满的言论,他就会立刻跑去告诉日本鬼子,说这家人是国军的家属,或者曾经支援过国军队伍什么的。

    结果呢?没过几天,这户可怜的人家就会遭到日本鬼子无情的屠杀!村里的老百姓对王富可谓是恨之入骨,但又忌惮于他的权势,只能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呐!

    听到马老汉的讲述后,陈茂德排长早已经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眼睛好像要喷出火来!

    “老马,那个王富住在哪里?”他怒吼般的质问,吓得马老汉一哆嗦。

    “从我这个房子往过去数三家,院子里面有棵老槐树”马老汉嗫嚅着回答。

    陈茂德回头努了一下嘴,两个士兵随着他悄无声息的走出了院子。

    金振国知道,自古以来天道好轮回,恶人必有恶报!

    今晚,应该有人为自己的恶行做出了一个了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