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然将完成的《明朝那些事儿》初稿发送给几家知名出版社。
他期待地等待着回复。
几天后,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是一家大型出版社的编辑联系他。
“顾然先生,我们非常喜欢您的作品!”编辑兴奋地说。
顾然松了口气,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编辑继续说:“您的文笔生动有趣,将历史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
顾然谦虚地表示感谢,内心却暗自欣喜。
出版社很快就与顾然签订了合同,承诺尽快出版。
消息不胫而走,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这位“退学状元”的新动向。
“高考状元退学写”引发热议。
有人质疑顾然是在哗众取宠,有人则对他的勇气表示赞赏。
面对记者的采访,顾然从容不迫地应对。
他表示:“我只是在追随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番话再次点燃了网络,引发了关于人生选择的讨论。
与此同时,出版社加紧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出版进程。
校对、排版、封面设计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顾然时常收到编辑的邮件,讨论书籍的细节问题。
他全身心投入其中,希望呈现出最好的作品。
终于,在万众期待中,《明朝那些事儿》正式面世。
书店里,崭新的书籍整齐地摆放在显眼位置。
封面上,朱元璋的画像栩栩如生,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明朝那些事儿》一经上市,便迅速占据了各大书店的畅销榜。
顾然的名字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报道中,成为了新一代年轻作家的代表。
随着销量的节节攀升,出版社不断追加印刷,书店门口甚至出现了排队购买的读者。
顾然的作品不仅吸引了普通读者,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一些历史学者对书中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表示赞赏,认为它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了明朝的历史。
顾然受邀参加了多个读者见面会和签售活动。
在活动中,他与读者热情互动,分享写作的灵感和背后的故事。
他的谦逊与才华让现场的粉丝更加喜爱,不少人表示期待他的新作。
顾林对顾然说:“然然,你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爸爸为你感到自豪。”
顾然微笑着回应:“谢谢爸,我只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
随着《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功,顾然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邀请。
随着《明朝那些事儿》的销量越发火爆,这本书也迎来了一些批评声。
一些历史学者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质疑顾然的历史观和写作手法。
他们认为顾然在书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过于戏剧化,甚至有些地方存在夸大和扭曲的嫌疑。
“历史不是,不能随意编造。”一位知名历史学者在电视节目中直言不讳地说道。
面对这些质疑,顾然决定发表一篇长文回应。
他在文章中解释了自己的创作初衷,并强调自己并非要篡改历史,而是希望通过生动的笔触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历史。
“历史不仅仅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它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组成的。”顾然写道,“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对历史产生兴趣。”
这篇文章发布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一些读者表示理解和支持顾然的做法,认为他的书确实让他们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以前对历史一点兴趣都没有,但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开始主动去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一位读者在评论区留言道。
然而,也有一些人依然坚持认为顾然的写作手法不够严谨,应该更加尊重历史事实。
与此同时,《明朝那些事儿》的销量依然在不断攀升,顾然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人开始怀疑顾然并不是这本书的真正作者。
这些怀疑最初出现在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上。
一些自称业内人士的人指出,顾然此前并没有公开的写作经历,且他在书中的写作风格与他之前的文章差异较大。
此外,还有人声称在出版前曾见过类似的手稿,暗示顾然可能只是一个“代笔者”。
为了澄清事实,他决定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顾然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写作过程,并展示了他在创作《明朝那些事儿》时的笔记和草稿。
他还邀请了一些与他合作的编辑和朋友作证,证明这本书确实是他独立完成的。
“我理解大家的疑虑,因为我也是从默默无闻成长起来的。”顾然在发布会上说道,“但我希望大家能相信我的努力和诚意。这本书是我多年来对历史的热爱和积累的结晶。”
顾林坐在书房的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看着站在窗边的儿子顾然。
窗外阳光明媚,照在顾然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边。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你不应该去自证清白啊。”
顾林轻抿一口茶,语气中带着些许担忧。
顾然转过身来,眉头微皱,“爸,话虽然是这么说的,但如果不去自证的话,谣言会越传越广。”
他走到书桌前,拿起一份报纸,上面赫然印着对他作品的批评文章。
顾林放下茶杯,站起身走到儿子身边,轻拍他的肩膀:“自证也没用,那些喜欢阴谋论的人还是会怀疑你。你看,这篇文章就是典型。”
顾然深吸一口气,将报纸放回桌上:“我不在乎,我只自证给那些喜欢我支持我的人。”
他的眼神坚定,嘴角微微上扬。
顾林欣慰地笑了:“你这样的心态很好。”
他走回沙发,重新拿起茶杯。
顾然跟着坐下,靠在柔软的沙发上:“我的心态一直很好。”
他伸手拿起茶几上的一本书,是他正在写的《明朝那些事儿》的手稿。
顾林注视着儿子的动作,问道:“你接下来要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