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皇帝李世民,见过始皇帝! > 第23章 烛影斧声

第23章 烛影斧声

    甘泉宫的吕后看到天幕上的爆料,立刻心急火燎的赶往未央宫。她刚出甘泉宫,就被赶来的侍卫拦了下来。

    无论吕后怎么样软磨硬泡,侍卫们始终态度冷淡,绝不放行。

    吕家,完了。

    吕后失魂落魄的返回甘泉宫,仰望天幕,心里升起滔天恨意。

    自己好好地待在后宫,吃着点心看热闹,却不想突然天降横祸。

    她恨天幕,同样也恨刘邦。

    这个无情的男人,自己全心全意待他,他却从来没把自己放在心上。

    如果有来生,吕雉发誓,自己一定要刘邦断子绝孙。

    长安城,吕府。

    吕家众人呆呆的看完天幕上播放的内容,充满绝望。

    这里是京城,想逃出去绝无可能。求助吕皇后也没用,她已经自身难保。

    一些人不管不顾,对着天幕破口大骂。

    都是这个害人的东西,让吕家家破人亡。

    他们已经忽视了,当吕后死后,吕家同样难逃覆灭的下场。

    刘恒微笑着看着天幕,心情很不错。

    能够青史留名,还能有这么高的评价,自己这一生,值了!

    丞相陈平和太尉灌婴很欣慰,大家选代为继承皇位,没有选错!

    始皇帝再一次受到打击,轻轻哼了一声:“刘家好儿孙!”

    赢阴嫚忍不住微微转头,轻轻翘起嘴角。

    看看人家陈平和周勃扶持的刘恒,再看看赵高和李斯扶持的胡亥,简直是天上和地下的区别!

    后世无论哪个朝代的帝王,对汉文帝的功绩很认可。汉文帝排名第十,实至名归。

    天幕继续播放:

    “排名第九位,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浑身一震,瞪大眼睛盯着天幕。

    “唐朝末年,中央朝廷实力弱小,无法控制地方。再加上中央朝廷政治腐败,丧失了统御全国的能力。地方藩镇还拥有经济自主权,最终导致藩镇割据的形成。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由此,华夏大地开始了自两晋南北朝后,又一段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历经73年,至公元960,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被手下将领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大宋,史称北宋。

    此后十一年间,宋先后灭掉后蜀、吴越、南汉、南唐,基本上统一了南方地区。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赵匡胤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

    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

    他草创的许多祖宗之法,为宋王朝的昌盛发展创造了条件,当然,也为日后带来不少弊端。他很想做唐太宗李世民,但‘烛影斧声’使他不假天年,正当大有作为之时便离开了人世。

    纵观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生,他以一介武夫崛起于乱世之中。

    他仿效后周太祖郭威,以兵变的形式,黄袍加身,登上帝位。

    为了避免自唐末以来,反正割据的出现,也为了避免手下将领再一次被‘黄袍加身’,赵匡胤来了一手“杯酒释军权”,许以手下将领荣华富贵,兵不血刃的收回了他们的军权。

    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赵匡胤在治理国家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了保障朝廷中央权力的畅通,他采用重文治国的政策。

    重文轻武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政策,它避免了武将坐大,从而割据一方。从根本上杜绝了国家分裂。

    不过,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宋朝军事实力很快走向下坡,无力统一北方。

    到了宋朝中后期,对北方辽金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防守的局面。

    无论如何,宋太祖赵匡胤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束了实质上从唐中叶就开始了的两百年分裂局面,使四分五裂的华夏大地重新统一,开始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新的时期。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一位宽厚仁慈的皇帝,同时,他也是华夏历史上一位为数不多的杰出帝王。”

    天幕上的播放停下了,赵匡胤脸色黑如锅底。

    他大喝道:“来人,宣赵匡义进宫来见朕。”

    好一个‘烛影斧声’!好一个赵匡义!

    朕待他亲如兄弟去他娘的,他就是自己的亲兄弟,却图谋朕的江山!

    这种兄弟,不要也罢!

    群臣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什么也没看到。

    开封晋王府,赵匡义瘫在椅子上,面若死灰。

    就像那司马家一样,如果曹操提前知道这件事,就算司马家什么也没做,也难逃覆灭的命运。

    自己也一样。

    完了,这下全完了,谁也救不了自己了。

    下完命令,赵匡胤看着天幕,喜忧参半。

    被后世评为杰出帝王,他很高兴,可是和孝文帝相比,自己的评价怎么看怎么觉得稍显逊色。

    以至于让他觉得,自己能排在孝文帝前面,似乎是因为自己同为汉人的缘故。

    另外,重文轻武的后果似乎后果有些严重,该如何做出调整呢?

    李世民眼睛瞪大,死死盯着天幕。

    刚才天幕上说,赵匡胤想学唐太宗李世民。这说明,自己这一生的功绩,一定非常突出,让后世的帝王拿自己做榜样。

    李世民很想大笑三声,以抒发畅快的心情。可惜此刻场合不合适,只能内心偷着乐。

    其他朝代的帝王,无论是宋以前,还是宋以后,对后世人给予赵匡胤的评价,基本上都比较认可。

    唯有乾隆,对此很不屑。

    一个连统一天下都做不到的帝王,凭什么排在圣祖的前面?

    言文清喝口茶,继续播放:

    “排名第八位,汉光武帝刘秀。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登基称帝,国号新。

    王莽登基后,针对西汉的各种弊政,开始做出各种改革。

    但是,王莽刚愎自用又所用非人,一系列改革措施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导致改革的内容混乱不堪,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这些改革措施,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因此导致天下各豪强和平民的不满。

    最终,爆发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

    刘秀出生于公元前5年,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由于遵循推恩令的原则,他的父亲只是个小小的济阳县令。

    公元3年,父亲病逝,九岁的刘秀成了孤儿,只好回到祖籍枣阳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刘良抚养,成了普通的平民。

    公元22年11月,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会同大哥刘演,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于舂陵正式起兵反王莽。

    公元23年2月,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将士拥立为帝,史称更始帝,刘演被封为大司徒,刘秀被封为太常偏将军。

    更始政权建立,并打出了复兴汉朝的旗号。此举震动了新朝,王莽派遣42万精兵,向昆阳和宛城一线进攻,企图一举消灭更始政权。

    昆阳一战,刘秀带领两万人,大破王莽42万人,创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而流传千古。昆阳之战,不仅是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更始元年,公元前23年,更始帝刘玄派刘秀至河北活动。刘秀抵达河北后,废除王莽苛政,释放囚徒。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当地官僚、地主支持,遂与刘玄决裂。

    刘秀在河北,镇压并收编各路农民起义军,力量不断壮大。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河北称帝。并在同年10月,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后派兵镇压赤眉军,平灭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于公元36年一统天下。

    光武帝起兵反莽后,立即打出了光复汉业的旗帜,不到三年就当上了皇帝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其作为东汉开国皇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刘秀雄才大略、文武兼备,作为优秀的军事统帅,起兵百战,逐鹿中原。虽偶有挫败,但其大军几乎所向披靡。经近十二年统一战争,以摧枯拉朽之势,最终荡平群雄,完全恢复了西汉时期统治的地区。

    连年的战事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光武帝多次下诏书,减轻租税徭役,发放赈济,兴修水利,免罪徒为庶民,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已恢复汉朝国力。

    光武帝曾先后九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废除新朝时期的苛捐杂税,来减轻百姓的压力,缓和阶级矛盾。

    精兵简政,裁并四百余县,精简官吏,节省开支。在中央,加重尚书职权,废除掌握军权的都尉,同时扩大选拔士人充当各级官吏,以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光武帝崇尚气节,渴求人才,礼贤下士,展示了他知人善任的杰出才能,收获了大批有识之士的真心相待。

    跟着刘秀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只解除其兵权,封侯拜相,坐至太平,颐养天年。

    在善待功臣问题上,光武帝被世人广为称道。

    光武帝对内大刀阔斧、不拘一格地进行改革,对外则实行铸剑为犁,止戈息武的策略。

    公元30年,光武帝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整顿吏治,惩处贪官,这些举措得到了天下人的称赞,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在他的治理下,人口较王莽末年翻了一番,儒学昌盛,农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被称为“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是一位上马能重用武将平定天下,下马能重用文臣发展经济文化的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