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非常吃惊。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位堂弟居然比自己还任性和倔强!
他满脸笑容,想看看这位堂弟到底做了什么。
西苑仁寿宫,殿外,朱厚熜(g)微微皱眉,对后世的评价不怎么满意。
除了议礼之争外,自己二十年来兢兢业业,明朝繁荣昌盛,自己哪里任性了?
吏部尚书许赞和礼部尚书张璧等一众大臣,却对这位嘉靖帝的任性和倔强深有体会。
这不,皇帝不好好做,居然迷恋修道,追求长生不老!
胡闹!
朱由检对自己的祖宗不做评价,满脸严肃的看着天幕上的言文清。
他特意告诫自己不杀魏忠贤,现在已经到世宗了,今天,应该能轮到自己在世人面前露脸了吧。
他很想知道,自己在后世的史书上,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
其它各个位面的君臣百姓,对嘉庆帝的所作所为非常期待。
“公元1521年,朱厚熜随同使团前往北京。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杨廷和安排礼部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即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
朱厚熜并不接受这种方案,回道:遗诏上让我来继承皇帝位,不是皇子。
双方互不妥协。
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jian)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在奉天殿即位。
即位后不久,嘉靖帝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父,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
1524年9月,嘉靖帝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
此举引发众多大臣反对,文华殿内,大臣们长跪不起,文华殿外,群臣在跪于左顺门外,撼门大哭,企图迫使世宗改变旨意。
朱厚熜震怒,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八人,下诏狱。
此举令其他大臣更为激动,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朱厚熜再次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
七月二十日,锦衣卫请示如何处理逮捕的大臣,朱厚熜下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
因此次廷杖而死的大臣,共十六人。
左顺门廷杖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以朱厚熜获胜告终。”
奉天殿外的杨廷和等一众大臣脸色铁青。
他们想象的到,当时的情况是何等的惨烈。
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武宗死后,继位的朱厚熜居然如此能折腾。
此次“大礼议”事件,分明是皇帝和朝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嘉靖帝胜了,他们败了,为此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朱厚照懵了。
这位堂弟这么有性格吗?
不就是叔父婶母的地位问题吗,想封随便封,反正都是一家人。
那帮大臣真是多事,死了活该!
朱厚照看那帮大臣不顺眼很久了,一个个这也管,那也管,简直闲的蛋疼!
朱元璋和朱棣眼里精光闪现,朱厚熜固然过分了点,但是这帮大臣如此逼迫皇帝,想意欲何为?
老朱家的家事,何须一帮大臣指手画脚。
这帮大臣统统该打。
打一顿,他们就老实了。再不老实,杀!
朱厚熜做得对。
朱见深也不是善茬,对这帮大臣同样没有好感。
你们的权利,朕给你们,你们才能有。朕不给你们,你们就老老实实干好分内事就行了。
嘉靖帝面带微笑,对大礼仪中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各位帝王和大臣看的清楚明白,这是权力之争,没人说话。
百姓们大部分看不出来,一部分觉得这位嘉靖帝真残忍,一部分认为大臣们是多管闲事。
不管他们怎么想,言文清直接评价道:“此次‘大礼议’事件,是皇权与士大夫阶层的一次大碰撞。
嘉靖帝胜了,使他从毫无根基的藩王,转变为雷霆万钧的帝王,加强了皇权专制,却也促成了嘉靖帝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
‘大礼议’事件中,议礼两派党同伐异,势不两立,最终酿成党争之风。明朝的灭亡,党争是罪魁祸首之一。”
刚才和笑容满面的朱厚熜,瞬间黑了脸。
说自己刚愎自用无关痛痒,但是大明不能亡。
嘉靖帝暗暗思考,该如何消灭朝堂上的党争之风。
朱元璋、朱棣和朱见深立刻警惕起来。
党争是罪魁祸首之一,其它原因有哪些,必须搞清楚。
三人对朱厚熜的一点好感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个混账东西,搞得朝堂乌烟瘴气,该好好教训一下。
事关大明江山,朱厚照也严肃起来。
他不由得想到,如果自己万一再出意外,这皇位的人选,需好好斟酌。
听到党争的危害,嘉靖帝身后的大臣们同样警惕起来。
他们警惕的不是明朝的灭亡,是陛下现在知道了此事,会如何处理。
嘉靖帝的难缠,他们可是深深领教了。
“前十八年,嘉靖帝像唐玄宗一样,推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清理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中官、改革科举制度、革除外戚世封等,成效非常显著,文化和科技空前繁荣,优秀文学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
但是,嘉靖十八年后,嘉靖帝也和唐玄宗一样,从锐意进取转向消极殆政,日益腐化,滥用民力大事兴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
长生不老,为历代帝王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高宗,以及现在的嘉庆帝,对长生不老最为迷恋。”
说到长生不老,不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大为兴奋。
古往今来,不止是帝王对此感兴趣,各阶层同样兴趣盎然,只是条件不允许,有人秘密研究,有人望洋兴叹罢了。
但是,现在出现了神秘莫测的言先生,各个位面的人们都想看看,他对此有何看法。
会议室里的十二位帝王盯着言文清,目光灼灼。
以前也就罢了,现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