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得好!死得妙啊!这两个混蛋总算得到应有的下场!他们的妻子和女儿遭受如此凌辱,而他们却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荣华富贵,这种行为简直比猪狗不如!他们哪里还有半点男子汉的气概?甚至连个太监都比不上!”汉武帝怒不可遏,心中的怒火如同火山一般喷发。他紧紧握着拳头,双眼瞪得滚圆,仿佛要喷出火来。此刻,他恨不得将这两个人千刀万剐,以解心头之恨。
于此同时天幕在缓缓改变,历史十大明君第五名,明英宗朱祁镇。
穿上了紫色龙袍的乾隆皇帝看到天幕之上的名字,脸上露出一丝不屑的笑容,用着一种带有阴柔的语气道:“明英宗朱祁镇,大明的叫门天子。千古第一人啊,老朱啊,你说你知道会不会气的从棺材里爬出来啊。”
他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抚摸着自己的胡须,眼中闪烁着嘲讽的光芒。周围的大臣们纷纷低头,不敢与乾隆对视,生怕触怒了这位皇帝。
天幕之上,画面开始播放,展现出明英宗朱祁镇的生平事迹。众人看着画面中的朱祁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个被称为“叫门天子”的皇帝,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争议和耻辱的记录。
乾隆皇帝冷笑道:“朱祁镇,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竟然被瓦剌人俘虏,还带着他们来攻打自己的国家。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叛国!他还有脸自称是大明的皇帝?真是可笑至极!”
他的话语充满了轻蔑和嘲笑,仿佛朱祁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然而,在场的一些大臣们却默默不语,心中暗自叹息。他们深知历史的复杂性,不能仅仅以一时的错误来评判一个人的全部。
天幕上的画面继续播放,展示了朱祁镇复位后的种种作为。乾隆皇帝冷笑一声,道:“复位后又杀了于谦,这不是自毁长城吗?这样的皇帝,怎么能算得上是明君呢?”
他的话让在场的人们陷入了沉思。对于朱祁镇的评价,确实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他虽然有过错,但也并非一无是处;而另一些人则坚决认为他是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
随着天幕上的画面逐渐结束,乾隆皇帝再次开口道:“这就是所谓的明君?真是可笑之极!我大清朝的历代皇帝,哪一个不比他强?”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明朝的轻视和对自己王朝的自豪。在场的大臣们纷纷附和,表示赞同乾隆皇帝的观点。他们都明白,在这位皇帝面前,必须要表现出忠诚和顺从。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陛下,朱祁镇或许并非如您所说的那样不堪。”说话的是一位年轻的官员,他名叫李昊。
乾隆皇帝皱起眉头,不悦地问道:“哦?你有何高见?”
李昊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道:“朱祁镇虽然犯过错误,但他在被俘期间并未屈服于敌人,始终保持着对大明的忠诚。而且,他在复位后也试图改革朝政,只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忽视了他的努力。”
乾隆皇帝听后,沉默片刻,然后冷冷地道:“哼,就算如此,他的错误也是不可原谅的。他给大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让百姓遭受了苦难。这样的皇帝,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之为明君。”
李昊还想再争辩几句,但看到乾隆皇帝严厉的目光,最终还是选择了闭嘴。他知道,在这个时候,与皇帝争论只会给自己招来麻烦。
而洪武大帝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朱棣看到大明战神朱祁镇的出现,心中同时涌起一个不妙的念头——这货的大明战神称号恐怕不简单,搞不好还真是个歧义啊!
洪武大帝朱元璋更是直接抄起杯子就向燕王朱棣砸去,随后拿起一根浸泡在盐水中的藤条,毫不留情地往朱棣身上抽打,嘴里还不停地骂道:“逆子啊!逆子啊!你看看你的后代,居然在昏君榜上排名第五!我老朱家的脸面都被他丢光了!”他越说越生气,手中的鞭子也越发用力地抽打在朱棣身上。
朱棣倒是硬气,尽管身上被打得血肉模糊,但他却一声不吭,只是眼中渐渐浮现出无尽的怒气。然而,这怒气并不是冲着自己的父亲朱元璋,而是对那个不孝子孙、昏君兼大明战神朱祁镇。再联想到第一代战神李景隆的战绩,他实在无法想象这个不孝子日后还会有怎样的荒唐举动,甚至可能会因为他的愚蠢行为而葬送大明的精锐力量。
1427 年,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日子,北京紫禁城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朱祁镇。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自出生起就肩负着皇家的荣耀和期望。次年,明宣宗册立朱祁镇为皇太子,这个决定似乎早已注定了他将成为未来大明王朝的皇帝。
1435 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九岁的朱祁镇被推上皇位,成为大明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史称明英宗。然而,年轻的朱祁镇还无法独立处理国家大事,朝政大权自然落入了明宣宗的母亲张太后手中。这位经验丰富、智慧过人的太后成为了明朝政治舞台上的实际掌权者。
张太后深刻认识到权力的重要性,因此她精心挑选并重用了一批杰出的大臣,其中包括被誉为ot三杨ot的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以及张辅等人。这些贤臣们都具备卓越的才能和强烈的责任感,他们齐心协力地辅助年幼的皇帝,共同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宁。与此同时,张太后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远见,她没有将自己的亲属任命为官,而是坚定地依赖这些贤臣来处理国家大事。此外,张太后还时常传唤宦官王振进宫,对其进行严厉的斥责和训诫,以确保他清楚了解自己的低微地位和身份,从而不敢轻易干涉政务。正是由于这种巧妙的安排,王振在张太后掌权时期始终不敢肆意妄为。
然而,时光的流逝是无情的。公元1443年,张太后离世,朱祁镇终于迎来了亲自执政的时刻。而此时,一直深受朱祁镇宠爱的王振开始崭露头角,逐步掌握了权力,并开始掀起波澜。
在公元 1448年的时候,位于云南省的麓川宣慰司,其首领思任发及其儿子们竟然起兵叛乱!这一乱就是整整十三年啊!明朝政府为了平定这场叛乱,可是先后调动了数十万的士兵呢!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无法完全消灭叛军。最后,双方只能通过签订和约来结束这场战争。
这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战役让明朝军队筋疲力尽,严重削弱了他们对北方蒙古瓦剌部的防御能力。结果,这个薄弱点被敌人抓住了机会,引发了后来的“土木堡之变”,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1449 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蒙古瓦剌部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迅速崛起并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明朝的边境城镇发起了大规模的入侵,给明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
与此同时,明朝内部的政治局势也变得异常复杂。当时,宦官王振手握重权,权势熏天。他凭借其特殊地位和影响力,极力劝说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明英宗朱祁镇亲自率军出征,与蒙古瓦剌部一决高下。这位年仅23岁的皇帝,怀着满腔热血和豪情壮志,渴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
在王振的蛊惑下,朱祁镇仓促地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声称拥有五十万之众。然而,事实上,这支所谓的“五十万大军”实际人数不过二十万左右。尽管如此,朱祁镇还是毅然决然地率领着这支军队踏上了征途,希望能够一举击败敌人,取得辉煌的胜利。
这支军队仓促出征,缺乏充分的准备和训练。在行军途中,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后勤补给不足等问题,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最终,他们在土木堡遭遇了惨烈的失败,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本人也不幸被俘,沦为阶下囚。而王振,则在一片混乱之中被愤怒的明军将领杀死,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这场战役不仅是明朝军事史上的一次重大挫败,也是明英宗朱祁镇个人命运的转折点。
同年,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在大臣于谦等人的支持下,如众星捧月般被拥立为皇帝,即明代宗。不久之后,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领大军如饿狼般进攻北京城。在于谦的坚定领导下,明军奋起抵抗,如钢铁长城般成功地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1450 年,瓦剌首领也先意识到朱祁镇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决定将他放回。朱祁镇回到京城后,却被弟弟朱祁钰软禁在南宫,同时还派遣锦衣卫如阴云般严密监控他。南宫的大门不仅被锁住,而且还被灌入了铅水,食物只能通过一个小洞口传递进去。
永乐大帝朱棣看着天幕上播放的画面,气得浑身发抖,双眼通红,紧紧握着拳头,仿佛要把屏幕给捏碎一般。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三千营、精心培养出来的大明精锐,还有他所有的心血都毁在了这个不孝子手中!
一旁的汉王朱高煦见状,心中暗喜,觉得这是一个讨好父亲的好机会。于是他故作惊讶地说道:“祁字辈的不就是您的曾孙吗?”话一出口,他就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果然,他感觉到一股强烈的杀意从父亲身上传来,那道目光像刀子一样直直地盯着他,让他后脊梁发凉。朱高煦暗自懊恼不已,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心想自己怎么这么嘴贱啊!朱高煦赶紧跪在地上,叩头谢罪:“儿臣一时口快,说错了话,请父皇恕罪!”
朱棣冷哼一声,没有言语。他转身盯着天幕,脸色阴沉得吓人。
公元1452年,明代宗朱祁钰册立其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然而,次年朱见济便夭折了,这一打击犹如晴天霹雳,使得朱祁钰在精神上遭受了沉重的创伤。
到了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武清侯石亨、徐有贞以及太监曹吉祥等人趁此机会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位。
同年,明英宗朱祁镇第二次登上皇位,如同一只饿虎,迅速将于谦等大臣逮捕并冤枉杀害。同时,他还将弟弟明代宗朱祁钰软禁在西苑,如同一头被囚禁的野兽。几天后,朱祁钰离奇去世,年仅三十岁,仿佛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而石亨、徐有贞和太监曹吉祥三人则因功被封为高官,如同三只得意的狐狸,得以掌控朝政大权。然而,他们之间却因为争夺权力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关系也变得日益紧张,如同一座即将崩塌的大厦。
最终,在1458年,徐有贞遭到石亨和曹吉祥的诬陷,被朱祁镇贬为平民,并流放到云南,如同一只被驱逐的孤狼。
公元1460年,石亨在朝廷中大肆培植自己的党羽,公然干预朝政,朱祁镇终于忍无可忍,以谋反罪名把他打入大牢,没多久,石亨就病死在了监狱里;次年,即公元1461年,宦官曹吉祥目睹石亨的悲惨下场后,为了自保,与养子曹钦发动兵变,企图推翻明英宗朱祁镇,但最终未能成功,曹吉祥也被朱祁镇处死;到了公元1462年,历经土木堡之变和长达8年的软禁生活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起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在处理老年人犯罪、牢狱之灾,以及赈济灾民、扶贫济困等方面表现出色,展现出一代英主的风范;公元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逝世,享年37岁,他曾两度登基,在位时间总计达22年之久,临终前,朱祁镇还废除了从朱元璋时期就开始实行的嫔妃殉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