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朝堂
中山公姬恒得知军队大败,主将姬虎被杀后,内心十分慌张,仿佛失了魂一般,说道:“诸位,现在该当如何啊?”
仲景大夫立即起身提醒道:“君上,当今之计也只有请丞相领兵了!”
“可是丞相也老了,我担心他力不从心啊!”姬恒心忧道。
报~~“君上,丞相的亲笔信。”
姬恒接过打开看完后手中的竹简,不由自主的掉在了地上,惊慌失措地说道:“天要亡我啊!”
仲景走上前捡起竹简,看完后上面写着:“臣辅佐国君已有十三年,当年国君丢失国家后,国君革心换面认真求贤,多亏了国君的赏识,臣才能够成为一名将军,之后不辜国君所望,终于击败魏国得已复国,感谢国君对臣的恩赐,让臣成为丞相,现在国君已经三年不问政于臣,臣也知道国君认为臣是老了,所以臣今日决心离开中山国,到远方游学去了!请国君一定要重视贤才,仲景、姬文皆是忠良贤能之士,请国君信之用之,武良乃军中良将,善于阵法,素有谋略,军中之事多问于他。万万不可由姬虎领军,其人痴勇,用之必败!”
仲景劝道:“君上,当今之际也只有任命武良为将,由他抵御赵军!”
“好,武良升任上将军,领兵五万御敌!”姬恒全身无力道。
赵刻率领大军渡过磁河直扑高邑,肥义出谋道:“将军,我军可派轻兵快速前往高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高邑,再派轻骑走小道干扰敌人援军!”
“好!军师,你说中山国会不会继续任命乐池?”赵刻担心道。毕竟这中山国能打的确实也只剩下这乐池一人,而且乐池还多次率领中山军进攻赵国,都已经将赵国的一些将领打出心理阴影了。
肥义也没把握,他也没跟他打过,又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厉害,笑道:“放心吧将军,我国此次的目的只剩下攻下高邑,攻下后就该与中山国谈判!”
“加速行军!”
高邑
中山国上将军武良早已带着五万大军到达高邑,高邑守将龚承连忙出城迎接,武良下车也不待他有所反应,询问道:“城内还有多少士卒?”
“呃,还有七千人。”龚承应道。
武良随即下令:“龚承,我再给你3000人,一万人守不守得住城?”
“守得住,绝对守得住!”龚承信誓旦旦的说道。
“好,你守好高邑,我领兵驻扎在陵丘,这样就可以形成犄角之势!”
一日后,赵军三万轻兵在赵和的带领下到达高邑附近,随即在离高邑十里处驻扎营寨。
赵和接过斥候的密报后说道:“诸位,中山军的援军简直超乎我的想象,竟然如此之快就到了高邑,前线有变立刻派人通知将军!”
“是!”
行军路上,赵刻收到了赵和的密报,立刻招来肥义等人协商。
赵刻拿出密报说道:“中山援军竟然如此之快到达了高邑,之前的计谋恐怕不能进行了,现在中山军援军驻扎在陵丘,与高邑形成犄角之势,我军如果派重兵攻打高邑又恐后背遇袭,如果分兵阻之又恐怕无法攻破高邑,诸位有何对策?”
肥义眉头思索,赵雍信心十足的说道:“我有一计!可破中山军。”
“哦!何计?”肥义询问道。
“既然对方分兵形成犄角之势,那么我军就不要被敌人牵着鼻子走,应该要主动出击!命令轻骑袭敌人粮道,再派战车袭扰敌人营寨,只袭不攻,主力全力围高邑不攻,中山军不赖久战,一久必败!”赵雍说道。
肥义点头应道:“此计虽好,但是我军征伐中山国可是也接近有一月了,如果再打下去的话恐怕会引起各国的反对。”
赵雍笑着说道:“还有一个计谋,那就是率领轻兵、轻骑直下中山国灵寿!趁灵寿空虚,逼敌人割地于我!”
赵刻惊道:“不可!此计太险了!绝对不行!”
赵雍镇定的说道:“叔父,用兵作战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既然敌人都成灵寿空虚为何不去攻伐呢?我愿意亲自带兵前去攻打灵寿!”
“万一敌人回师,将你两面夹击该怎么办!”赵刻反对道。
“这样更好!敌人援军撤离高邑,那高邑就可以被我军拿下,而且敌人援军急行军到达灵寿也已经疲惫不堪,我军正好可以以逸待劳一举击溃!”赵雍信心十足说道。
赵刻还想说吋,肥义支持道:“太子殿下的计谋是可行的,将军用吧!”
赵刻看肥义也支持无奈的答应道:“我给你两万轻卒以及5000骑兵、100辆战车,一定要小心!”
“是!”
陵丘营寨
武良得知赵军已到高邑,连忙派出所有的斥候前去侦查。
待斥候回来禀报后,武良下今道:“擂鼓聚将!”
众将到后,武良说道:“诸位,赵军已经到达高邑,但是只围不攻,我军该如何破敌?”
副将仲景应道:“我估计敌人想与我军打持久战,将军,我军不善久战,必须速战速决才行!我认为应该立刻主动进攻。”
“嗯,仲景大夫说得对,不过赵军接近十万,我军恐怕……”
报~“君令到!”
一名使臣慌慌张张的闯了进来,着急的说道:“将军!国君命令你立刻回援灵寿!”
“发生什么事了?”武良看使臣如此慌张的样子询问道
“将军,赵军趁灵寿空虚,赵军绕道进攻灵寿,人马估计有三万人,还请将军火速回援!”
“将军,该怎么办啊!”一名小将着急道。
武良看了一眼高邑的方向,又看了看使臣那期待的眼神,如果不回去的话估计就算打赢了这场战争也是要掉脑袋,叹道:“辙军,回援灵寿!”
…………
灵寿城上,姬恒早已急的团团转了,灵寿城内的士兵不足一万,要守这么大的城怎么守得住啊!怎么还没来!武良!你现在到哪了!
赵雍带着大军仅仅只是在附近驻扎营寨,并没有前去进攻。
一名裨将提意道:“将军,我军孤军深入,现在应该趁敌人援军还没到达立刻拿下灵寿才行!”
赵雍拒绝道:“不行,灵寿城的敌人虽少,但是城内也是有许多百姓,如果逼急的话还不一定能够拿下!我到此地来的原因,就是为了引敌人的援军回援。”
一将惊讶道:“将军,这太冒险了!敌人的高邑援军一旦到了,我军就非常危险!要知道我军仅仅只有两万人啊!”
“对!就是要让敌人误以为我军已入死地,但是他们却忘了以逸待劳,而且我军孤孤军深入已入死地,将士们只会更加奋勇作战,死地求生!唯有死战我军才能活过来!告诉将士们!此战胜则荣,败则亡,已经没有退路,只有拼命死战才能杀出一线生机!”赵雍坚定道。
“是!”
次日,武良带着大军风尘仆仆赶往灵寿,此时他的心中感到有一丝不安,这种感觉还是当年与魏将公叔痤作战时才有的感觉,那一次他差点就要被魏军俘获。
“加速前进!”
报~~“将军,中山军来了,与我军不足50里,人马估计有四万余人!”
“好!全军出动!”赵雍激动的说道。
就在中山军加速前进时,斥候赶过来报告:“将军,前方不远处发现赵军袭来,他们已经布好的阵型!”
“什么!全军做好防守准备,在此等候!布阵!”武良下令道。
…………
当发现赵军已经与他们的距离不到两里,“前队盾牌,后队弓箭,战车居两侧,步卒居中!”武良立刻下达了防御阵型的命令。
赵雍率领着大军一步一步的朝中山军杀去,赵雍站在巢车上观察中山军的阵型下令道:“战车居前,步卒居中,骑兵居两侧!布阵!”
战场上,双方都已经布好的阵型,赵雍眼神坚定,拔出利剑喊道:“击鼓进军!”
赵军的战车冲向中山军,后面跟着步卒。武良下令道:“两侧战车夹之!”
中山军两侧的战车如同一把有力的钳子杀向赵军。
赵雍看后仅仅只是轻蔑的一笑,道:“两侧骑兵干扰中山军两侧战车!全军压上,一鼓作气击溃中山军!”
赵军的战车撞向中山军的盾牌,并没有遇到印象中的阻拦,反而一触即破。由于中山军急行军几天早已疲惫不堪根本就挡不住这战车。
中山军的箭矢也是有气无力,根本就没有对赵军做出多大的伤害。
中山军前军即触溃败,跟在了战车后面的赵军步卒手持利刃拼命的屠杀那些惊慌失措的中山军。
武良看前军溃败,那些溃败的士兵都向中军的方向逃窜,武良为了不被击败,只能狠下心来下令道:“放箭!”
一名校尉着急道:“将军,那些可是我们的同胞!”
“放箭!”武良大喊道。
中山军中军不分敌我,不仅射杀了一些赵军也连同自己的同胞也一并射杀掉。
“组盾!”
一群疲惫不堪的士卒怎么挡得住这养精蓄锐的士兵呢?
赵军如同一根极速的箭矢一并穿击了中山军中军。
中山军全面溃败,武良也只好驾着战车与赵军殊死搏斗。赵雍刚好也看见了武良,便驾着战车向他杀去。
武良突然感觉到后背有什么危险,熟练地侧身躲过,赵雍的长戟没有砍到他。
武良随即用长戈啄击,赵雍来不及躲避被长戈啄伤了左臂,赵雍忍住疼痛扔下长戟拔出腰间的佩剑迅速挡住反手的啄击。
武良用长戈一刺,赵雍看着戈朝他刺来但是也来不及躲避,心想这该不会是他最后一次上战场了吧?
闭着双眼迎接着命运的到来,一个壮汉的声音对着赵雍说道:“将军,你没事吧?”
赵雍听声音睁眼一看,一位身高八尺虎背熊腰的勇士用盾牌帮他挡住的那一击,那名勇士勇武过人一剑就将武良的头颅砍下,并顺手将挂在战车上的主帅旗子砍翻。
赵雍刚想询问那名勇士的名字,那名勇士杀了武良后继续杀向中山军。
战争结束后,赵军共斩首中山军两万余人,俘虏7000人。而赵军仅仅伤亡2000人。中山军主将武良被杀。
赵雍也找到了那名救他的勇士,询问道:“壮士,你叫什么名字?”
那名勇士答道:“将军,在下名叫牛翦!是一个百夫长。”
“真乃勇士也,你很不错,我升任你为裨将,做我的副将如何?”赵雍欣慰的看着。
“在下愿意永远跟随将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中山公姬恒得知武良被杀后,立刻派遣使臣与赵刻谈判,随后中山国与赵国言和,并承认深泽、高邑两地归赵国,以当下的界限为边界。
赵国朝堂
赵语看着作战归来的赵刻等人,欣慰的说道:“将军们辛苦了,孤赏赵刻将军千金、地五千亩,赏肥义军师千金、地三千亩,太子赵雍多次出奇谋,作战英勇,封地五千亩!”
“多谢君上!”几人拱手道。
赵语看着自己的儿子赵雍,可是十分喜欢,称赞的说道:“诸位,当年孤与魏王会盟,当着孤的面称赞他的儿子魏申是麒麟儿,不过经过此战,孤的儿子也是麒麟儿!哈哈……”
“君上,太子必定能带领我赵国走向辉煌,竟然能恢复我们当年先祖的称霸中原!”一名大臣拍马屁道。
…………
秦国朝堂
赢渠梁询问道:“大良造,军队准备好了没有?”
“准备好了!就等着君上的命令!”卫鞅应道。
赢渠梁笑着说道:“哼,他赵国竟然能够钻漏洞去攻打中山国,那我秦国也可以钻漏洞,盟约上面,仅仅也只写过中原各国不许开战,可惜我秦国和楚国又不是中原!而且孤估计魏国也恨不得我秦国去消耗他楚国。”
“君上真是看透了天下啊!”商鞅说道。
“发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