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在11世纪初,随着党项族领袖元昊建立西夏政权,他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新生国家的地位,并对抗强大的北宋帝国。元昊深知,单凭西夏自身的力量难以与北宋抗衡,因此他采取了联辽抗宋的外交策略,通过与北方的辽国结盟,共同对抗南方的宋朝。这种策略不仅为西夏赢得了战略上的支持,还使得元昊能够更加大胆地对宋朝发起进攻,以扩大领土和获得财富。
西夏建国后不久,元昊便开始策划针对宋朝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延州作为宋朝西北边境的重要军事据点,自然成为了元昊的主要攻击目标之一。延州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延安市境内,是连接宋夏两国的重要通道,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延州周边的横山山脉构成了宋夏之间的天然屏障,这条山脉从东北向西南延伸,成为了两国之间长达2000余里的分界线。
元昊在准备进攻延州之前,对宋朝西北边防进行了详尽的侦察。他发现,尽管宋朝在环州、庆州一带布置了密集的边砦,并由经验丰富的将领如刘平、赵振等人指挥,且当地少数民族对地理环境不太熟悉,难以攻破;而在泾州、原州地区,宋军的防御工事坚固,兵力充足,特别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弓箭手实力强大,不易突破。至于熙州、河州一带,则因吐蕃首领瞎毡与宋朝结盟,对西夏形成了牵制作用。相比之下,鄜州、延州一带成为了元昊眼中最易攻破的目标。这里地势开阔,敌军进入路线较多,边防设施分散,守军人数较少,缺乏经验丰富的将领和精锐部队,加之延州知州范雍性格懦弱,缺乏军事才能,金明砦守将李士彬因贪婪残暴导致军心不稳,这些因素都为元昊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前奏
在攻取延州的过程中,元昊首先需要清除的是延州外围的重要屏障——金明砦。金明砦周围有十八或三十六座小砦,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由守将李士彬负责。李士彬出身于西北世族,是名将李继周的后代。李继周曾大破夏军,缴获器甲六十余万件,威名赫赫。然而,李士彬却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性格残暴,甚至因杀害自己的堂侄女等亲属而被判死罪,但由于其家族背景,最终被宋廷赦免。这样的性格特点,为元昊提供了可乘之机。
元昊首先实施了反间计,企图通过伪造书信、锦袍、金带等物品,散布李士彬欲叛宋的消息,希望借此引发宋朝内部对李士彬的猜疑,从而削弱其影响力。然而,鄜延副都部署夏随识破了这一计谋,指出这是西夏的离间之策,并强调李士彬与西夏有着世代的仇恨,不可能私下约定。反间计的失败并未让元昊放弃,他接着尝试了诱降之计,派遣使者前往金明砦,承诺给予高官厚禄,劝说李士彬投降。但是,李士彬斩杀了使者,坚决不降,使得这一计划再次落空。
面对两次计谋的失败,元昊并没有气馁,而是精心策划了一场更为狡猾的行动。他派出大量士兵假装投降,李士彬最初打算将这些人送往南方,但在范雍的建议下,决定将他们收编入军。元昊见计谋得逞,立即调集大军围攻金明砦,与此同时,那些所谓的“降兵”也作为内应,趁机发难。内外夹击之下,李士彬军队大败,内应们更是故意给了李士彬一匹劣马,导致他在混乱中被俘,耳朵也被割下,以示羞辱。
金明砦的失守,使得延州直接暴露在了西夏军队的威胁之下。在此之前,元昊曾派遣一名叫贺真的军官前往范雍处,表示愿意放弃独立,范雍信以为真,放松了警惕。此时的延州防备极其薄弱,石守信的孙子石元孙率领的援军尚未抵达,城中只剩下几百名士兵。延州城的防御工事也十分简陋,容易被攻破。面对如此庞大的西夏军队,范雍和钤辖卢守勤惊慌失措,甚至考虑议和。然而,都监李康伯坚决反对,表示宁死不降,并要求范雍将其处决以激励士气。最终,在李康伯的坚持下,范雍和卢守勤不得不组织力量,全力保卫延州,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三、过程
在延州危机之际,一支由宋朝名将刘平和石元孙率领的精锐部队正日夜兼程赶往救援。刘平文武双全,不仅弓马娴熟,还曾进士及第,担任过监察御史,后出任西北高级军官。他曾在剿匪中立下赫赫战功,还曾准备上书仁宗皇帝,阐述攻取西夏的方略,但未及上交,便迎来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刘平最初接到命令时,正在庆州,他迅速带领3000骑兵出发,途中与石元孙会合,随后接到新的命令,转向援救延州。刘平立即向各路人马发出集结命令,但时间紧迫,他只能先率现有部队前往。当刘平的部队行至距三川口10里处时,发现其他各路人马尚未到达,于是又退回20里,与鄜延路都监黄德和部2000人以及巡检万俟政、郭遵部会合。至此,宋军总兵力约为“步骑万余”。
面对西夏军约10万人的庞大阵容,宋军显然处于明显劣势。有部下建议刘平,双方实力悬殊,不宜贸然进攻。但刘平为人侠直,又有轻敌之心,认为“义士赴人之急,蹈汤火若平地,况国事乎!”于是毫不犹豫地率军向延州进发。
李元昊得知宋军动向后,心生毒计,派人假冒范雍的使者,告知刘平范雍在东门等候,但为防奸细混入,希望宋军分批开拔。刘平信以为真,先后派出50队共2500名士兵。不久,刘平发现使者不见踪影,意识到有诈,立即命令部队结成战斗队形,继续前进。当宋军行至距延州5里的三川口时,突然遭遇西夏军。西夏军“四山鼓角雷鸣,埃烟斗合,蕃兵墙进”,两军在延水两岸对峙,各自排出了防守型的偃月阵。
战斗开始后,西夏军率先涉水进攻,改变阵型为横阵冲击队形。刘平立即下令郭遵和王信带领骑兵半渡而击。郭遵手持重达90多斤的铁鞭和铁枪,勇猛无比,一鞭将敌将脑袋砸碎,宋军士气大振,击毙西夏军数百人,另有近千人溺水身亡。然而,西夏军数量众多,训练有素,阵型不乱,继续前仆后继地进攻。刘平见状,身先士卒,带领宋军迎战,双方陷入激烈的混战。尽管西夏军死伤惨重,但人数优势使其仍能不断发起进攻。
日暮时分,西夏军从西南方向冲击宋军,宋军阵型被冲散。危急时刻,大将卢政带领200名强弩手赶到,乱箭齐发,迫使西夏军暂时退却。但此时宋军连番恶斗,消耗极大,卢政建议暂时退却,但刘平否决了这一提议。西夏军再次发起猛烈进攻,宋军阵脚大乱,前军4个指挥2000名骑兵被包围。黄德和见状,贪生怕死,率部逃往甘泉,宋军士气更加低落,纷纷逃散。刘平极力阻止,留下上千人继续抵抗,但西夏军攻势不减,最终将宋军彻底击溃。
郭遵见大势已去,大呼杀贼,独自一人杀入西夏战阵,杀得西夏军人仰马翻。西夏军无法抵挡,连连后退,郭遵殿后护卫宋军退却,舞动大槊左冲右突,无人可挡。西夏人用铁索企图拦住他,但都被郭遵打断。最终,郭遵的战马中箭倒地,西夏人蜂拥而上将其杀害。
宋军虽败,但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他们边战边退,与西夏军激战了三天,一直退到西南山,修建了7个寨子。李元昊派人求见刘平,被其拒绝;又派人伪装宋军送文书,被刘平斩首;再派人高呼“汝降乎?不然,当尽死!”刘平毫不动摇。李元昊恼羞成怒,带领骑兵冲击,宋军早已精疲力尽,被一分为二,刘平和石元孙被俘,残余宋军被全歼。
刘平被俘后,威武不屈,破口大骂李元昊,最终病死在西夏。石元孙被释放回宋朝,不久病逝。尽管刘平在三川口战役中失败,但他的英勇抵抗为宋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延州得以保全。刘平、石元孙、郭遵等将领的英勇事迹,不愧为帝国的英烈。
四、结果
在北宋与西夏的激烈对抗中,三川口之战成为了一段转折点。夏军在三川口击败并全歼了宋将刘平、石元孙部后,士气高昂,集结于延州城下,意图一举攻下此战略要地。然而,天公不作美,大雪纷飞,严寒侵袭,夏军因缺乏御寒衣物而军纪涣散,战斗力大减。此时,宋将许德怀抓住时机,发动突袭,成功打击了元昊的中军,夏军士气受挫,无心恋战。加之宋麟州都教练使折继闵等多路宋军攻入夏境,元昊为避免腹背受敌,被迫撤军,延州之围得以解除。
然而,此战虽保住了延州,宋朝却付出了沉重代价,边境防御体系亦显被动。战后,黄德和诬告刘平叛国,导致其家属被捕,真相一度被掩盖。幸而两名逃回的金明寨士兵揭露了事实,虽然后来失踪,但大将卢政的归来为刘平洗清了冤屈。此案历经波折,最终在富弼等人的努力下,皇帝得知真相,刘平得以平反,黄德和被腰斩示众,其头颅悬挂于延州城头,以示惩戒。
此后,宋朝加强了西北边防,范仲淹、韩琦、庞籍等能臣被委以重任,宋军旗号系统得以改进,战斗力有所提升。周美等将领发动反击,收复了包括金明寨在内的部分失地,任福的“打族”行动更是攻陷了白豹城,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然而,宋廷内部关于攻守策略的争论依旧激烈,未能形成统一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