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元朝初期,为了巩固新建立的政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其中包括对地主减租的要求。然而,随着元朝政治环境的恶化,这些旨在保护农民利益的法令逐渐形同虚设。到了元仁宗时期,即延祐二年(1315年),政府再次尝试通过整顿土地制度来缓解日益紧张的社会矛盾。这次行动的主要内容是在两淮、江南地区进行“核实田亩”的工作,目的是为了准确掌握土地的实际分布情况,以便合理征税。
然而,这一旨在改善社会状况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一方面,当地的地主阶层通过各种手段与政府官员勾结,隐瞒自己的实际土地持有量,逃避应缴纳的税款。另一方面,执行此任务的地方官员为了表现自己的政绩,往往会过度 夸 大 土地的实际面积,将一些原本不适合耕种的沙碱地也计入了可耕地之中,这无疑加重了普通农民的负担。这种做法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公平目标,反而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社会不满情绪的累积。
随着矛盾的加剧,各地开始出现了零星的农民起义。特别是在江西地区,农民对于政府强行增加土地税的行为感到极度不满,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
二、初期斗争
元朝末年的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是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的结果,但更为根本的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便以“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拉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这不仅是对现实苦难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对蒙古统治者的一种挑战。至元三年(1337年),广东朱光卿、聂秀卿以及河南棒胡的起义,同样打着宗教旗号,称“定光佛出世”或“举弥勒小旗”,利用宗教信仰来动员和团结民众,反映了民间对变革的渴望。
随着这些起义的不断发生,元朝政府的应对方式进一步激化了矛盾。特别是至正初年,小规模的起义和暴动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仅京南一带就有三百余起。面对如此广泛的反抗,元朝统治者不仅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加强了对汉人、南人的压迫。元丞相伯颜等人提出的极端主张——杀绝汉人张、王、刘、李、赵五姓,虽然最终未被执行,但也充分暴露了蒙古统治者对汉族及其他被统治民族的深深敌意。此外,禁止汉人持有武器、不允许南人反击北人的规定,进一步加剧了民族间的对立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反抗蒙古统治的民谣开始广泛流传,成为民众表达不满和希望的重要途径。例如,刘福通以“贫极江南,富夸塞北”为号召,直接指出了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揭露了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对南方农民的剥削。另一些民谣如“塔儿白,北人是主南是客。塔儿红,南人来做主人翁”以及“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则通过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变化的期待,尤其是对民族地位逆转的憧憬。
三、红巾军起义
至正十年(1350年),元朝政府决定修治黄河,任命工部尚书贾鲁负责此事。这项工程涉及汴梁、大名等十三路的农民,共十五万人参与。与此同时,元朝政府还派遣军队沿黄河进行镇压,以防备可能出现的动乱。然而,正是这些在黄河工地上服役的农民,成为了点燃红巾军起义导火线的关键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一个名为“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在黄河灾区广泛流传。这个口号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暗示着一个重大的变革即将到来。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一个出身于白莲教世家的人,秘密组织了一次起义。韩山童及其家族长期以白莲教为掩护,进行反元活动,意图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了制造舆论,韩山童事先在黄河底埋下一个石人,民工在施工时挖出了这个石人,这一事件立即引发了广泛的反响,人们认为这是天意,预示着元朝的统治即将终结。
五月,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颍州颍上县的白鹿庄聚集了3000多名教徒,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正式宣誓起义。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号召“河、淮、襄、陕之民,翕然从之”。然而,起义的消息很快被泄露,元朝地方政权迅速镇压,韩山童被捕牺牲,其子韩林儿逃至武安,刘福通则冲出包围,重新组织起义力量,一举占领了颍州,并开仓赈济贫民,吸引了大量贫苦农民加入起义军。此后,红巾军相继占领了罗山、真阳、确山、汝宁、息州、光州等地,头裹红巾,被称为“红巾军”。
与此同时,另一支红巾军也在蕲、黄地区起义,领导人是徐寿辉和彭莹玉。彭莹玉是袁州的一名和尚,长期利用白莲教组织农民起义。至元四年(1338年),彭莹玉的起义失败,逃匿淮西。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莹玉再次组织起义,推举 布 贩 徐寿辉为首领,建元治平,国号宋,迅速占领了武昌、安陆、沔阳、江州、饶州等地。这两支红巾军都信奉弥勒佛,烧香聚众,被称为“香军”。
红巾军的起义迅速蔓延,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顺帝听信奸臣谗言,解职了丞相脱脱,导致脱脱统率的“大军百万,一时四散”。许多士兵投奔红巾军,使刘福通的声势日盛。
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拥立韩林儿在亳州称帝,改元龙凤,国号宋,史称“小明王”。中原各地的红巾军都接受了韩宋的领导,形成了统一的指挥体系。
至正十七年(1357年),刘福通分兵三路伐元。东路军由毛贵率领,扫荡了山东、河北等地的元军,直抵柳林、枣庄,距离大都不过百余里。在大都的蒙古贵族纷纷建议北逃,但红巾军在河北中部遇到元朝援军的阻击,被迫撤回山东。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等率领,攻入绛州、保定路,折经大同,直趋塞北。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这支起义军攻占了上都(今多伦县附近),烧毁了蒙元宫阙,随后转战辽东各地,并两度攻入高丽。西路军由李喜喜、白不信等率领,从荆州、樊城出武关,进攻长安(今西安)。李喜喜入四川,余部又攻占了甘肃、宁夏等地。
与此同时,刘福通也攻占了汴梁,并以汴梁为都,建造宫阙,改换正朔。红巾军的势力迅速扩展,从巴蜀到荆楚,从江淮到齐鲁,从辽海到甘肃,各地的起义军纷纷响应,形成了广泛的反元联盟。正如红巾军檄文所说:“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饥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药石。”。红巾军的反元斗争至此达到了高潮,不仅动摇了元朝的统治基础,也为明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四、张士诚起义
至正八年(1348年)和至正十三年(1353年),浙东方国珍和泰州张士诚分别领导了反元起义,与红巾军起义遥相呼应,共同削弱了元朝的统治基础。方国珍出身于佃农,据传因杀死前来收租的地主而逃亡海上,凭借海上的军事力量和贸易网络,逐渐发展壮大。张士诚则以操舟运盐为业,因在卖盐过程中受到富家的欺压,遂率众起兵,迅速在泰州一带建立了根据地。
这两股起义力量的兴起,不仅牵制了元朝的军力,还为红巾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寿辉、彭莹玉领导的红巾军攻占了杭州。他们在杭州等地纪律严明,不淫不杀,只把归附的人登记在户籍上,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广泛支持,队伍迅速扩大到百万人。徐寿辉的红巾军经过多次血战,虽然许多地区得而复失,但彭莹玉的牺牲并没有影响起义军的士气,反而激发了更多的民众加入反元斗争。
至正二十年(1360年),徐寿辉被其部将陈友谅杀害,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然而,徐寿辉的另一位部将明玉珍并不服陈友谅的领导,不久在四川重庆自立,国号大夏。徐寿辉虽然个人能力一般,但他善于发现和提拔人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陈友谅。陈友谅在徐寿辉的培养下,逐渐成长为一位有影响力的军事领袖,最终自立为帝,继续领导反元斗争。
徐寿辉的其他将领也各有千秋,为大明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傅友德是一位传奇将领,后跟随朱元璋大将冯胜伐元,以五千部众横扫大漠,连胜七战,战绩辉煌。丁普初则在鄱阳湖水战中英勇捐躯,壮烈牺牲。双刀无敌赵德胜在洪都保卫战中也英勇牺牲,展现了红巾军将领的英勇和忠诚。
除了徐寿辉的红巾军,张士诚的起义也对元朝造成了重大打击。张士诚利用太湖地区的地理优势,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控制了苏州、杭州等富庶地区。张士诚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一度成为元朝在江南地区的主要威胁。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攻占了苏州,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大周。张士诚的崛起,使得元朝在江南的统治更加脆弱,也为朱元璋后来的统一江南创造了条件。
五、朱元璋崛起
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加入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朱元璋出身贫寒,但聪明好学,很快就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奉命南下定远,招降了驴牌寨的三千壮丁,又夜袭横涧山,收编了两万精兵,随后进占滁州。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军攻下和阳,渡江攻占太平、溧水、溧阳等地。此时,韩林儿在亳州称帝,朱元璋接受了韩林儿的官职和封号,军队也以红巾裹头,称为香军。
朱元璋的军事行动不仅依靠自身的勇气和智慧,还得到了许多文武人才的支持。文士如冯国胜、李善长等为他出谋划策,勇猛善战的常遇春、胡大海也纷纷投奔。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占领集庆路(今南京),改名应天,成为红巾军内部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朱元璋在应天设立政权,逐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从至正十六年至至正十九年(1356-1359年),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展势力。在北面,他面临着韩林儿、刘福通的红巾军;在西面,是徐寿辉的红巾军;在东面,则是张士诚的势力。然而,皖南和浙东的部分地区元兵势力较弱,成为朱元璋扩张的重点。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分别攻占宁国、徽州、池州等地,第二年又亲自率兵攻克婺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继续攻占衢州、处州,控制了皖南和浙东的东南部地区。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罗致了浙东的文人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人,特别是刘基和宋濂在朱元璋的开创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基的军事策略和宋濂的文化素养,为朱元璋进一步取得东南地主阶级的支持奠定了基础。朱元璋还注重恢复农业生产,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在各地兴筑堤防,兴修水利,预防旱涝,经营农田。他还设立了管理民兵万户府,选拔强壮农民,使其“农时则耕,闲则练习”,并多次蠲免田赋。这些措施使他在控制的地区内赢得了民心,农民生活相对安定,军粮供应充足。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率军攻占太平,直逼应天。朱元璋在江东桥击败陈友谅,随后反攻,先后攻克饶州、安庆、洪都等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展开决战,经过三十六天的激战,陈友谅中箭身亡,全军大败。第二年,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解除了统一南方的最大威胁。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将兵锋转向苏州的张士诚。他采取了“煎其肘翼”的军事部署,派将攻占高邮、淮安等地,同时东向湖州、嘉兴和杭州,歼灭张士诚的主力,然后进围苏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吴元年)九月,苏州城破,张士诚被俘自缢而死,三吴平定。方国珍在庆元、温州、台州一带也遣使归降。同年,朱元璋又分别派将攻取广东、福建,控制了东南半壁。
在统一江南的过程中,朱元璋逐渐显露出对白莲教和红巾军的反感。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他派人在瓜步杀了韩林儿,彻底摆脱了红巾军的束缚。此时,蒙古统治者更加腐化堕落,元顺帝沉溺于享乐,朝政混乱,军力衰退,只能依靠扩廓帖木儿、孛罗帖木儿等地方势力维持残局。这些地方势力彼此争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吴元年),朱元璋决意北伐。在《谕中原檄》中,他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表现出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徐达、常遇春等人率领的北伐军先后在山东、汴梁、潼关等地打败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的军队。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七月,徐达会诸将于临清,连下德州、通州等城,元顺帝率后妃、太子和部分蒙古大臣从大都北逃。八月,北伐军进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同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改元洪武,成为明太祖。
朱元璋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消灭了其他农民军,击溃了元朝残余势力(北元),最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