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
作为一位帝王,刘彻自然敢说自己见过的非一般人能比,皇帝身份可不只是体现在吃用上。
要弄出皇帝是用金锄头锄地的笑话的,其实是有原因的。
简单可以说为人对自己向上或者向下都是缺乏想象的。
大致概括就是阶级局限性!
因为身份是农民。是的,真相就是如此的残酷而又不能改变,因为农民是农民,他所见到的最珍贵的价值最高等的没有能超过金银的,自然会得出这一番谬论。
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但却是有壁垒的。
刘彻的吃用贵不可言,皇家典藏造就的知识阅历也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即使在专业能力上不能同时比较,但他敢拍着胸脯说装神弄鬼的人敢骗他人,却不敢拿着九族的生命来糊弄自己。
刘彻冷冷看着天幕的变化,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能做出如此大阵仗的不可能是那些装神弄鬼之类的,所以……
究竟是何等奇物呢?
他一边思索着,一边挥手吩咐符节令前往各地传达诏令——
安稳民心,谨防异动!
东汉末年政权已经分裂,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魏。
洛水北岸。
曹操的目光越过花园,投向远处的宫殿,心中涌动着对未来的种种设想。
洛阳宫署显得庄严而宁静,仿佛一切都笼罩在一层神秘的光环之中。
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夜晚的清凉,思绪渐渐清晰起来。
“父!儿等有要事禀告!”曹丕、曹彰和曹植率领二十多个兄弟闹哄哄的拥聚赶来。
刚才的清凉一下子被冲散了。
“尔等所要说的,吾已知了。”
“啊?”性子勇猛的曹彰对于自家阿父的反应很不理解,“这明明……”。却被身前站立的曹丕拦住。
“日前异动可有导致人员伤亡?”
“额……暂无……”曹彰刚才的疑惑被这寥寥一句破开了迷茫。
果然,还是阿父厉害。
曹彰慌张的心很快平静了下来。
“异动可有引发天灾天难?”
其他人都顿步,曹丕上前,“暂时没有发现。”
“所以不必慌张,否则上行下效,即使是洛阳,也要马上乱起来了!”曹操面对自己的众多儿子沉声提醒。
众人双手抱拳,向前躬身,“儿等谨遵阿父教诲!”
蜀地。
“这天生异象,绝非一般人企及!莫非是神仙所为?亦或是……”刘备神情忧虑,在房间里不停踱步。
他心中的忧愁,自是不能独裁决断,前不久已经着人去请诸葛先生来,这可是自己的军师,自己的“定海神针”啊!
“宣德。”诸葛孔明紧步入门,俯首行礼。
“诸葛先生,这可该如何是好?莫非有天谴……”
“亮认为,莫要先定下结论,如果要有决断,需慢而观之,不可心急!眼下最要紧的,莫过于安抚民众!”
“诸葛先生说的是极,是备太过心急!备会立刻安排下去!”刘备扶须侃侃,心里的紧张也逐渐消散。
隋。
公元600年,在这一年,原本流如织的太子府变得异常冷清。杨勇被废黜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京城。昔日热闹的太子府消失,如今只余寥寥冷冷清清。
这一天,隋文帝杨坚宣布废黜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前太子杨勇被剥夺了所有权力,软禁在宫中的一处偏僻院落。四周被高墙环绕,门口站着几名面无表情的卫兵。他每日只能在狭小的院子里来回踱步,心情沉重。
他回想起过去的辉煌岁月,曾经身为太子时的荣耀和责任如今都成了遥远的记忆。母亲独孤皇后对他的不满,父亲隋文帝对他的失望,弟弟杨广的步步紧逼,所有的一切如同潮水般涌来,让他几乎喘不过气。
杨勇之前还时不时地走到门口,透过缝隙向外张望,但看到的只有卫兵警惕的目光。每当这个时候,他心中便会涌起一阵阵无力感和绝望。
过了好久,杨勇终于明白,一切都完了,整日孤独地坐在一张木椅上,眼神空洞,面容憔悴。
而天空此时的异样惹得他冷笑,这天下即使大乱与自己何干,自己他知道,自己已经被彻底隔离在权力之外,失去了自由。
唐
天幕依旧弥漫着一层浑浊的样态,仿佛一团厚重的乌云悬浮在空中,除了惹得众人惊异以外,似乎没有其他明显的变化。然而,这奇异的现象却在李世民心中激起了波澜。
他站在宫中高处,凝视着这片异常的天空,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预感。尽管说不出具体的原因,但他总觉得这将会给大唐带来巨大的变化。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息,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沉重起来。
四周的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但这并未能缓解李世民内心的不安。他不时抬头望向那片浑浊的天空,心中隐隐感到一股不安的力量正在酝酿,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重大转折。
宋
盛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这个问题赵匡胤反复思考了许多遍。毕竟,前朝的教训历历在目,不得不防。
两年前,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高级将领的兵权。
并将其分散到中央和地方,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为了实现真正的制衡,逐步将兵权分散,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枢密院、三衙等,实现了对军队的高度集权管理。
大唐分裂的最重要问题,是之后朝代最先要警惕的,赵匡胤自然也明白这一点。
所以也进行了预防——
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被大幅削弱,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减少了地方割据的风险。
赵匡胤深知,只有牢牢掌握军权,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可这已经过去两年,“这天幕……”要是天谴两年前老天咋没有反应,赵匡胤吐槽。
更何况究竟什么是所谓的“天谴”呢?
全靠人为的引导!任何天生异象都可能成为政治的博弈手段。
古来多少神奇经历,不都是人为操持,但都有人为痕迹啊!
就连当年自己被动“黄袍加身”,也是经过人云亦云的宣扬和众多手段加持。
可这不同以往的那些变化——
人为根本不可能!
所以,这天幕……嘶……这到底是什么?
赵光义今天是想着进宫看望母后的。
在他一脚踏进太后的寝宫之后,杜太后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她还是如往常一样亲自为赵光义整理衣襟,关切地询问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二人其乐融融,仿佛外界的纷扰被隔绝在之外。
天空的变化自然也映入了赵光义的眼帘,只是,此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这将给自己的命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元。
忽必烈下朝之后在皇宫接见完一位藏传佛教的高僧。
这位高僧向忽必烈介绍了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忽必烈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表示支持佛教的发展。
结束之后趁着天气正好,微风轻抚,他缓缓走上在皇宫的高台上,俯瞰着大都的繁华景象。
现如今的元朝面对的是多元的民族,不仅如此,还有多样的宗教信仰,冲突自然不绝,甚至愈加频繁。
最近忽必烈正在尝试开展他的解决之道——
自然不是扶持佛教!
忽必烈可不会无脑到专用一种宗教,全国上下思想被统一起来,那皇帝的位置可就是和尚说了算的。
朝中两派对立,都要相互牵制,平衡的愈加妥善,朝政才能顺利进行。
相同的招数自然可以同理可得。
所以忽必烈计划在后几天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也保护道教的庙宇和道士的生活。
道教可是汉族的本土宗教,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根基。
统治的巩固自然需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这一点来牵制佛教,忽必烈对这一石二鸟的计划很自信。
至于其他宗教在华国,他认为也不是不可以。毕竟,下面的水越浑,上位者统治才越有利。
但这天幕的出现还是着实让他有些震惊。因为,这简直超越了人力所造之功。即使自己也见识过天有异象,可之前的和这次的明显不同,至于有何不同他虽然不能说明白却也感知到了。
明朝。
洪武年间。
朱元璋坐在皇宫的御书房内,桌上堆满了奏折和文书。他正仔细审阅着,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突然,一名侍卫前来通报,说太子朱标求见。
朱元璋立刻放下了手中让自己很是头疼的奏章,示意侍卫请朱标进来。
不多时,朱标走进御书房,其身穿太子服饰,举止端庄,神情沉稳,步伐显得从容不迫,眼神中透出坚定与自信。
他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父皇,儿臣参见。”
朱元璋脸上挂满笑容,点了点头:“标儿,免礼。有什么事吗?”
朱标起身,“天空之中确有异动。儿臣已着手派人去安抚百姓。”
朱元璋看向朱标,目光中充满了赞赏:“标儿,你处理得非常及时,为父为你感到自豪。只是,这是什么样的异动?”
朱标微微一笑,谦逊地说:“儿臣不敢居功,都是父皇教导有方。关于这异动,是在一刻钟之前出现的,天空中央,忽然出现先浑浊方形图案,持续到现在,再没有其他变化。儿臣询问了宫内外的人,发现大家都能看到天幕的变化。”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标儿这样安排很好,那随我一起去外面看看……”
永乐年间。
朱棣站在宫殿的高处,眺望着天空中突然出现的奇异景象。
天幕上浮现的异变,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不安。
朱棣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和警惕,面上还是以往的冷静。
他挥了挥手,示意周围的士兵和大臣保持安静。转身对身边的将领说道:“此乃异象,诸位不必惊慌。我等应冷静应对,查明缘由。”
他命令身边的侍卫,立即通知钦天监的主要领导监正前来,试图找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同时,他也派遣使者前往各地,了解这一异象是否仅限于京城,还是全国乃至更远的地方都能观测到。
朱棣当然清楚,如此罕见的天象必然会引起百姓的种种猜测和恐慌,迅速行动确保局势的稳定是必须的。
但他又产生其他猜想,“难道这是父皇对自己当上皇帝的不满?”朱棣无奈的苦笑。
清。
康熙年间。
“众爱卿!”康熙帝的声音平稳而有力的安抚朝臣,“此乃罕见之天象,诸位不必惊慌。我们应当冷静应对,查明原因。”
面对异变,康熙接着吩咐身边的官员:“速速通知钦天监的监正前来,让他们解释这究竟是何天象。同时,命人通告各地官员,密切关注此事,并安抚百姓。务必警惕反清复明之流的动静。”
随后,他转身对身边的大学士说:“大学士,你也一同前往,协助钦天监查明真相。若有需要,可调用宫中所有资源。”
“这对大清来说,究竟是福是祸?”虽然面容沉着,但他心中还是有忧虑。
乾隆年间。
“老天难道要对我嘉奖?”乾隆帝面对天空之中的异动,反应可是和众位皇帝很不一样。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便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心中暗想:“此乃天意,定是上苍对我治国有方的肯定!”
他转过身,面向群臣,大声说道:“众爱卿,此乃祥瑞之兆!上天降下此异象,正是对我大清盛世的赞美。吾治国有方,天下承平,此乃天意昭然!”
群臣面面相觑,随即齐声附和:“皇上圣明!”
乾隆帝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命令身边的侍卫:“速速通知钦天监的官员前来,让他们记录此天象,日后可载入史册。”
接着,他吩咐身边的文臣:“尔等速作诗篇,歌颂今日之奇观,以彰显我朝之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