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声鸡鸣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初冬在房顶的瓦片上留下了白霜,袅袅炊烟从每家每户的烟囱中飘出,随风而去。李牧迎着朝阳和同村的小伙伴们上学去了,对李牧来说,今天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还未到学校,校园的热闹就已经藏不住了,喧闹声越过围墙,消失在河流山间,每个同学脸上洋溢着笑容,像春天绽开的花朵。李牧也是这其中的一员,受到热烈氛围的感染,笑容一直挂在脸上。
等待总是煎熬的,由于不停地想着,时间的刻度好似被拉长。同学们忙碌地准备着,期待着元旦晚会的如约而至。
李孟襄是今天的主持人,她身着淡黄色的长裙,这是她最喜欢的衣服。李牧不懂得什么是美,但这一刻在他的脑子里,那就是美。
在一连串的“尊敬”和“亲爱”的话语过后,校长上台,发表了一段和往年大致相同的演讲,然后宣布元旦晚会正式开始。
第一个节目是一个大合唱,这是惯例,每年皆是如此,今年是由五年级演唱的“歌唱祖国”,随后就各年级的粉墨登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一个个的节目在台上演绎,下一个就轮到李牧他们的“抗日英雄王二小”的节目了。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熟悉的旋律在众人心里响起,李孟襄的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拉开了节目的序幕。
李牧身披毛大衣,腰挂指挥刀,第一个出场,身后跟着一群“鬼子小弟”,东张西望,像是寻找着什么。这时张杨扮演的王二小出场了……随后的故事,就按照书上的故事徐徐展开。
(1942年,日军“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拖延时间,最后又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牺牲时年仅13岁)
虽然这个故事已经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大家的情绪总是随着故事的展开而起伏。当王二小被抓住时大家都很担心,想着该怎么办;当王二小将鬼子带入包围圈时大家拍手叫好;当王二小被杀害时,大家大骂日本鬼子,为王二小的牺牲感到伤心;最后鬼子被八路军给消灭时,大家大喊打得好,顺便问候了一下他们的祖宗。
李牧下台时长松了一口气,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久久没有缓过劲来。
不知怎地,李牧在台下时紧张得不行,上台后竟然不怎么紧张了,尤其是大家还为他们表演的节目鼓掌时,他竟然有点享受那种感觉。
现在在台下,李牧又开始忍不住回忆刚才发生的事情,明明已经结束,但心里的紧张感却一直没有完全消散,真是一种奇特的感觉。
正在李牧发呆时,被一首歌重新吸引了他对舞台的注意力,唱歌的人是李孟襄,她穿着裙子,跳着舞,一首《日不落》点燃了元旦晚会的热情。在那个时候大家还在唱着儿歌的时代,这样一首歌曲自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歌曲过后,大家好像还意犹未尽,还想再听一遍。
节目一个个的过去,马上又要到李牧他们了,《中国功夫》这个节目被孙荣寄予厚望,他说这个节目表演好了,一定可以拿到此次元旦晚会的最佳节目。
李牧和同学们换上校服衬衫,在舞台侧面候场,李孟襄串词过后,下台时给他们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然后,在一阵激昂的音乐声中,李牧他们飞速上场站定,摆出阵势,李牧和李涛占据C位,然后在两人的一声“哈(四声)”后,大家双手握拳往前打出,做出了一个扎马步的准备动作。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棍扫一大片,枪挑一条线,身轻好似云中燕,我们豪气冲云天。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刚柔并济不低头,我们心中有天地……”
李牧嘴里的“哈哈”的声音不断涌出,随着歌曲打出简单的武术动作。场下的同学们哪里见过这种阵仗,一下子就被镇住了,只觉得台上的人动作潇洒帅气,俨然就是一个武功高深的大侠,然后都激动的使劲鼓掌,一部分同学甚至已经开始模仿起来,也跟着发出“哈哈”的声音,手上不断的比划。
李牧看着台下同学的反应,看着同学们崇拜的眼神,这是李牧第一次感受到万众瞩目的感觉。这一刻李牧打破了心里的一道枷锁,原来他也可以被人认可,原来自己也不算是坏孩子,可以是一个好孩子,可以站上舞台,可以表现自己,可以不被嘲笑,可以被人喜欢。
节目结束,李牧在众多目光注视下走下了台。不出所料,《中国功夫》被评选为元旦晚会的最佳节目,李牧还收获了上学以来为数不多的奖励,一本笔记本。他小心翼翼地接过,揣在怀里,笑得合不拢嘴,放学后又小心翼翼的放进书包带回家,放在床头柜上后晚上睡觉时又抱在怀里和他一起入眠。
那本笔记本李牧一直不舍得使用,藏在抽屉里,没想到后来被一只老鼠给得了逞,偷了家,把书咬碎,挪去做了窝。等到李牧发现时,只剩下一堆残渣碎屑,气得李牧联合自家的猫给老鼠来了一个团灭。
勇敢尝试,敢于表现自己,是李牧在这次元旦晚会中学到的道理。对于一个内向的又有点自卑的孩子而言,这个改变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改变,这个时间或许是一个学期,或许是一年,也可能“命途多舛”,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