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坐在教室里,孙荣在讲课,课程并没有引起李牧太多的兴趣,反而门外传来挖掘机工作的声音,那巨大的轰鸣声更吸引李牧的注意,毕竟对于一个很少见过这样酷炫的“机甲”的男孩子,实在诱惑力太大。
镇上准备修一条乡镇公路,而有一段正好经过学校门口,经过友好协商,学校同意公路借道和在校园的空地上堆放修路工具,不过需要挖机帮助学校修理出两个花坛和一个土坡。花坛是早已经计划好的,位置在建校时就已经预留出来了,现在只需要打上围栏的砖块,然后将土铲到里面就可以了。还有一个斜坡,位于学校旁边,现在布满荆棘,需要挖机将荆棘铲除,将斜坡铲平。这些工作都很简单,前后两天不到的时间就已经完成。
学校计划在花坛里种上植物,装点校园,周围种上树,而里面种上花草。校长提议花草由学生来提供,每个班负责一块区域,将校园的装扮权交给学生们,这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周五,孙荣和大家再次说明这件事情,希望大家周末回去有所准备,带上自己想要在学校种下的花草。他还说不要太草率,这花草种下就会延续下去,后面很会有很多届学生看到。
李牧回到家,实在想不到该带什么花草去学校,家里各种果树倒是很多,但母亲不怎么喜欢侍弄花草,家里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想来想去,李牧决定将自己最喜欢的兰花带上,栽种在学校里。这朵兰花是李牧两年前去山上捡菌子发现的,那时它正开着花,白色的花瓣里带着零星红色的斑点点缀,特别漂亮。李牧将兰花带回家养了两年,经过精心照顾,长得更加健壮了。
周一,李牧将栽种兰花的整个花盆都带上了,班里的同学们也带来了自己的花草。放眼看去,实在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些同学带上的是山茶、大白一类的野生品种,一些同学带上的是玫瑰、玉兰等一些家居花草。中午,大家开始按照班级分区栽种下自己的花草,同学们随意地将它们栽种在每个角落,毫无规律可言,反而显得更加的自然。
李孟襄在区域的最中央把她带的玫瑰树种下,玫瑰树已经不小,栽种在那里显得鹤立鸡群。李牧并不着急,兰花是喜阴植物,植株本来也就不大,没必要占据太多位置,他待大家种下后再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安置下来即可。
“李牧,这个给你,我们每个人一个颜色,绑在树上,这就宣告这棵花草是我们自己种下的了。”李孟襄走了过来,将一个蓝色皮筋递给李牧,李牧下意识接过。
看着手上的皮筋,李牧笑了笑,找一个离花坛边缘较远的角落将自己的兰花种下,找了一根棍子绑上皮筋,插在了兰花的旁边,他也不知道那皮筋能存在多久,或许明天就被谁给拔了去。李孟襄将皮筋绑在玫瑰花的主干上,宣示着自己的主权。
除了花坛,学校旁的土坡也被清理出来,原本的荆棘全消失了。经过商议,学校决定将这块土坡作为老师们的水果园,栽种上各种各样的水果,于是同学们更加踊跃地想将自家的水果推荐给老师。老师们受不住学生们的热情,也就打算让他们自己施为,不过要求每班最多栽种上两棵,不然位置不够。
最后,六年级决定种上一棵蟠桃树和红李,由李涛和另一位同学提供。第二天在同学们的齐心协力下,两棵果树很快就被种下,他们被细心呵护,轮流着浇水照顾。两个周后,果树扎下了根,重新开始发芽,长出绿叶,不过由于过了花期,李牧最终也没在小学尝过这里果子的味道。
高中毕业的那一年,李牧路过小学,发现果园已经被围墙围了起来,大概也是怕孩子们去摘果子吃,不知道节制或不注意卫生吃坏肚子被家长找上麻烦。李牧看了一眼果园的大门好像是锁着的,于是他心生一计,玩心大起,只好不请自来做一次小贼。他站在墙边,往后退出几米远,突然加速,右腿往墙上一踏,借力往上一蹬,双手一甩,扒在围墙上,再用力往上一拉,身子压在墙顶檐,翻身就跳进园子里。只是没有想到,李牧跳进园子,抬起头刚好与一个年轻老师四目相对,一时间有点尴尬。
“你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吧,我也曾经是这个学校毕业的,现在是学校的老师。”年轻老师率先开口说话,猜测到了李牧的来历,也打破了紧张的气氛。
“哦,是的,是的,这些果树是我那一届时种的,我记得这里以前没有围墙,现在有围墙了,没忍住就翻墙进来了。”李牧连忙解释道。
“大门是虚掩着的,锁也是,没有关上,你要是推一下就能进来了。”年轻老师一笑,接着说道,“有孩子盲目摘果子吃,所以学校把果园围起来了,每年成熟时再摘了分给孩子们。”
李牧在树下摘了好几个李子吃,那味道还是那么清脆香甜。临走时,李牧看着已经长得很大的果树,感慨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果树就像你们老师一样,每年无私地将果实赠送给孩子们,不求回报,只希望孩子们能更好的成长。”
年轻老师则是摇了摇头,说道:“在我看来,这些果树更像是我们这些从这座学校走出的学生,经过老师们细心浇灌,茁壮成长,最终能长出果实,每年看到硕果累累,我们老师都很开心。”
李牧和老师相视一笑,没有反驳对方,或许在不同的角度看来,它就有着不同的含义,承载着不同的故事与回忆。
最后分别时,年轻老师说:“你们就是曾经老师栽种下的树苗,最后开枝散叶,长成了参天大树;你们走出了大山,在外面打拼,希望闯出一片天地;但是,真心希望你们不要忘了老师,不要忘了母校,不要忘了你从小哺育你长大的家乡,有能力时关注家乡的发展,家乡很需要你们。希望每一个从农村走出的孩子,都不要忘了家乡,保持对她的热爱,懂得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