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期的暑假有两个半月,是李牧经历过最长的一个暑假了。李牧从来不是一个能闲下来的人,漫长的假期总得找点事情来做才不显得无聊。
在李牧生活的小山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种植烟草,每家再种植一些玉米做饲料,家里养着一些鸡鸭和猪牛之类的牲畜。
现在是农忙时节,李牧的爸爸并没有外出打工,和李牧的妈妈一起负责家里烟草的收获工作,这时的他已经是个半大孩子了,在这其中完全可以充当劳动力。李牧的哥哥在外读技校,暑假外出打工,所以很多杂务事情都由李牧承担,李牧对此没有怨言,反而乐在其中。他本就是喜动不喜静的性子,待在家里需要长久地呆坐着帮助母亲修剪烤好的烟叶,是他非常不喜欢的,于是多余时间用来到外面去找些活干,李牧就这样成为了家里杂务劳动的主力。
这时的李牧家里还有一头牛,三头猪和许多的鸡,他每天早上的工作就是负责这些牲畜的日常起居,也由此,李牧喜欢上了和这些牲畜接触。早上,李牧需要早起给牛喂草和水,给猪煮猪食,给鸡喂玉米然后放出来遛弯。做完这些之后,需要去地里割猪草和割牛草,这样,每一个早上都是很忙碌的。
下午,李牧开始空闲下来,这时是属于他的自由时间,有时候上山砍柴做每天煮猪食的燃料,有时候则到池塘边、河沟里捉鱼摸虾,有时候则是去找马蜂窝。
李牧最喜欢的就是找马蜂窝了。找到一个马蜂窝,可以在晚上将他搬运到家里的屋檐上,一直养着,等到中秋节的时候,马蜂窝里开始有大量的未孵化的蜂蛹,这时再将马蜂窝“一窝端了”。摘下蜂包后,请几个亲朋好友一起来择蜂,这时母亲会烧上一炉炭火,用铁锅热上一锅猪油,等猪油“沸腾”后,将择好的蜂蛹倒入油锅中。晶莹剔透的蜂蛹滚入油中,瞬间炸开片片油花,翻滚间染上一层金黄色的外衣。只需待蜂蛹变黄,即可捞出蜂蛹,抖动两下漏勺,将多余的油渍漏回锅中,找来一个铁盆装入炸好的蜂蛹,撒入一些盐,再来回抖动两下铁盆,一道油炸蜂蛹就做好了。舌尖上的中国里说:“最顶尖的食材往往只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这对于炸蜂蛹来说确实如此。这时,亲友聚在一起,喝点小酒,吃着蜂蛹,谈天、吹牛,也是劳作后的难得时光。
如果找到的马蜂窝比较多,李牧也会将他卖给村里的其他人,一窝大小适宜的马蜂窝能卖上100-200元钱,这其实是相当不错的一个收入了。不过马蜂窝也是难找,一年也遇不上几个的,要是偶尔碰到几个大的,也算是李牧一笔额外的学费。
除了找马蜂窝,李牧最喜欢的还有找菌子。找菌子则是需要在早上就出发,这时李牧往往会在6点左右醒来,提着篮子出发。下着小雨是李牧最喜欢的天气,少有人和他竞争菌子,他也喜欢那种雨中朦胧的感觉,衣服湿透了,但因为一直在林间穿梭,身体散发的热量让他感觉不到丝毫的寒意,在这一湿一热之间,空谷深幽,难得达到静谧让他感到心安。
李牧是村里的“菌王”,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菌窝”,所以他找到的菌子往往会很多。尽管李牧的爸爸很喜欢吃菌子,但还是会有剩余,这时李牧的母亲会让李牧将菌子洗干净晒成菌干或者用猪油炸成半干储存起来。
李牧的母亲喜欢锻炼李牧的自主赚钱能力,也会让李牧将多余的菌子拿到村子背后的国道公路上去卖。国道上的车流量大,在村子背后大约一公里,这里是多个村子的交通枢纽,会有很多各村的村民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这里来卖。
七月,正是菌子大量出土的季节,会有很多村民采菌子卖给过路的人们赚一些额外的钱补贴家用。甚至于还有专门在这段时间采菌子的“菌农”,在气候好时,一年能有过万的收入。
李牧的母亲有空时也会采菌子来卖,他从母亲那里学到许多做生意的道理。她告诉李牧卖东西讲究一个“讨价还价”,要在心里预设好计划销售价格和最低销售价格,主要是随机应变,不要舍不得卖,见好就收。还有怎么将装菌子的盘子摆的更好看,要将最好看的,最好的放在上面,但不是说下面的就品质不好,不能放不好的,能装饰但不能欺骗。
李牧也是赚个零花钱,只要在心里最低价格以上,主打一个给价就卖,所以他往往很快就将那些菌子卖掉回家。到家里,母亲会查看李牧卖了多少钱,但这些钱她不会没收,而是让李牧自己支配,给了李牧最大的掌管权限。
母亲说:“自己挣到的钱是本事,只要不乱花,就是你自己的。”
李牧在两个月内通过卖菌子,存了几百的零花钱。对于这些钱李牧没敢乱花,将大部分都给了母亲保管,自己就留了100元零钱,每周去小卖部买一些辣条和冰棍吃。
在晚上,李牧除了看电视之外,还特别喜欢看一本书《大百科全书》,这是他花了30多元的巨款买下的“宝贝”,为此还被老师和父亲数落了一顿,说是乱花钱。但李牧从来没有觉得买的不值得,他在里面发现了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世界。书里介绍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介绍了世界的组成,介绍了许多历史人物,其中最吸引李牧的是那些世界各地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这是李牧第一次感受到书本所带来的魅力,他置身其中,无法自拔,外面的世界再一次对他带来致命的吸引力。
少年仿佛可以在一夜之间成长,变得懂事,变成个小大人,已经不知不觉间能帮助家里承担那么多的工作。其实李牧的成长哪里是瞬间完成的,不过是家人和老师的教导下,潜移默化的影响。曾经那个顽皮的小孩褪去了稚气,开始变得成熟,但也放大其内心的孤独沉默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