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冬小麦开始陆续成熟,金黄色的麦穗沉甸甸的,带着丰收的希望。排列整齐麦穗、风吹过的麦浪,田间忙碌的身影,俨然成为校园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里的麦田都是学校的试验田,里面有很多老师的心血。那些正在选育的小麦品种,不仅有老师的丰收梦,也关系着万千农民的丰收梦。
抗病性、抗寒性、抗倒伏……每一个性状的提升,带来的可能都是巨大的收益。学校院士团队就在这块土地上针对小麦条锈病,构建了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使中国小麦条锈病得到有效控制,每年可以帮助农民减少经济损失30亿元。
那次拜访活动中,老师说得没错,其实像李牧这样的大学生,确实应该将眼光看长远些,跳出自己的眼光局限性,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层面发挥自己的价值,或许一个小小的科学突破,放到全国,将基数扩大。那会带来了不起的收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以此为教学准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为此,学校组织了一项全校学生全员出动的三夏劳动,动员了大一20多个学院,共3000多名学生进入田间地头帮助收割小麦。
连续的阴雨天气对小麦的收割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不仅小麦种子会受潮发芽,其根部也会变软倒伏或者影响收割机的收割效率,师生们必须在这样的天气发生之前完成小麦的收割。大自然的无情,一次一次地展示着他的残酷,但也有一代一代的农学人总是坚持在一线,相信着人定胜天的道理。对天地敬畏是他们底色,与天地抗争是他们的勇气,这是中华大地自燧人取火便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
周六早上,第一批参与三夏的师生都集中在了国家旱区作物研究中心的广场上,作为学院的代号001的学院,农学院第一批参与了这项工作。
农学院的队伍中,李牧扛着院旗站在最前面,听着前面的老师讲解着三夏劳动的注意事项:“同学们,三夏劳动是我们的传统,从学校2000年初院校合并建校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今年又到了你们手里。在这里我讲几点注意事项,第一,注意安全,收割过程中会使用到镰刀、剪子、脱粒机等工具,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第二,要听老师指挥,这些小麦都是试验小麦,收割工作非常重要,要按照老师要求保护好它们……”
交代完注意事项后,带队老师按照学院班级带领学生前往不同的试验区域,农学院来到了运动场旁的试验田。随后老师安排同学们进行不同的工作,分工进行小麦的收割。
与传统收割不同,这些小麦都是试验小麦,不能使用收割机,有着自己的收割方法。只见带队老师给李牧所在收割组带来了剪刀和透明编织袋。要求他们用剪刀将小麦穗剪下,然后放到透明编织袋中,并且按照小麦区域的标识牌写上编号。
用剪刀收割,这是李牧第一次听说,但想到试验的要求都有可能,也没有过多疑惑,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了。
一上午,李牧所在的整个收割小队,5个人,艰难地完成了3块试验田的收割工作,距离4块的目标就只剩下一块了,下午的工作轻松些。
吃完饭,午休过后,又开始了收割工作,用了一个小时便完成了预计任务。另一位老师见状,便叫他们去帮助其他组脱粒和分装麦子。
坐在凳子上,屋檐的阴凉挡住了一部分酷暑,老师一边工作,一边和李牧几人聊天。老师无意间透露出的消息,令大家震惊,没有想到穿着朴素汗衫、戴着草帽的他居然是学院的作物遗传育种的教授,大家手里收割的小麦正是他的研究成果。
“老师,我现在手里抓的每一个麦穗是不是都有可能是一个新的优质品种,放大了说,我可能参与了一个新品种的研发过程,为中国粮食安全做了重大贡献。”林西山和教授开起了玩笑。
听到林西山的话,教授认同的点了点头,引得大家大笑,这个教授真挺可爱。
傍晚,鸟卷归巢,农人归家,同学们结束了这一整天的劳动工作,为表示感谢,学院为大家在食堂设立了学院科研成果分享窗口,可免费领取学校培育的小麦做的馒头,除此之外还有苹果、猕猴桃……
并且,学院还给每个人发了5元钱的劳动补助。钱虽然不多,但崭新的五元钱握在手里确有不一样的感觉,值得永久珍藏。然后,到食堂的路上,几人觉得用这五元钱买点吃的也很不错,然后就去超市将这五元钱消费了,真是“朴实”!
没多久,借助如今人人都是社交媒体的发达网络,三夏劳动不出意外地在网上火了,引起了不小争议。如果只是正常的收小麦也没有什么好争议的,使用收割机,一亩地也就10多分钟的事情,不过视频中的试验小麦收割的与众不同之处让不少人直接质疑。
网友一:“现在收割机方便又迅速,那么多的学生,采取人工收割,有些还用剪刀,简直就是在作秀,误人子弟啊”。
网友二:“农林院校,却让学生“连根拔起”收小麦,给孩子发的工具就错了!不仅学生需要补课,校长、老师们得自己先补课,才能好好引导学生。”
面对这样的质疑,学校很快对此给出解释:“学生们收麦的同时还带着科研任务,此种收麦方式一是为了观察小麦根系,二是测量小麦的杆高及穗量,用于科学对照实验,部分网民有所误解。”
不少了解小麦试验的网友也在网上辟谣:
“有些人不明就里,就笑话农业院校不懂收麦,如果说是一所其他专业的大学,网友质疑一下可以理解,这可是西北农业大学,专业搞这个的,他们能犯这个“低级”的错误?”
“我们村有个中国农大的试验基地,前几天收麦子和这差不多,麦穗、麦秆、麦根都要做不同的处理,那些大学生拿着各种本子做记录,我还去看热闹来着,这样搞育种研究才是好事嘛!”
看着这些评论,李牧发现原来这么多人对农业大学和农业育种研究有着这么多误解,网络这么发达,带来这么多质疑,却没有借助网络将农业科学技术很好的传播出去。
新时代农业强国之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