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笑我是舔狗?顶流女星却将我当宝 > 第391章 钓鱼佬钓到“鱼”了

第391章 钓鱼佬钓到“鱼”了

    林兆国打得什么算盘,李怀远怎么会不知道。

    好不容易用了个激将法,从林兆国那弄来了王望之的字帖,他又怎么可能轻易的交出去。

    他可不是林兆国,激将法对他没用。

    “老林,你可别诓我。这瘦金体我还真没听过,你要是没个靠谱的说法,可别指望我把字帖还你。” 李怀远在群里回应道。

    看着李怀远的回复,林兆国啐了下嘴:“这老滑头,一点都不上道!”

    他只恨自己当初对《月上枝头》信心太足了,一不小心着了李怀远的道。

    好在,他也不急。

    他不信李怀远一次不上钩,第二次,第三次还逃的了。

    而那个饵,就是孙云浩的两份书法作品。

    一个合格的钓鱼佬,不能因为空军了,就毛毛躁躁。

    只有静下心来,把窝打好,把饵料下好,自有鱼上钩的时候。

    林兆国定了定神,再次在群里发言:“瘦金体是这个叫孙云浩的少年独创的字体,融合了多种书法元素,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新。这种字体以‘瘦’为特点,笔画瘦劲有力,也称瘦体。不过他后来觉得这种字体风格独特,有如金质般高贵典雅,因此又加上了金字,称为瘦金体。”

    群里的其他老教授们纷纷被林兆国的话所吸引,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

    还别说,林兆国从林瑾颜那听来的答案,着实挺唬人的。

    站在孙云浩的角度来说,林兆国的这一席话七分真,三分假。

    假的是,孙云浩不是首创者,首创者是另一个时空的宋徽宗赵佶。

    真的是,瘦金体笔画相对瘦硬,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它名称的由来确实跟它的字形特点有关。

    然而,李怀远依旧不为所动。

    “老林,光凭你这么说可不行,你得拿出更有力的证据来。”

    巧了,林兆国等的就是他这句话。

    “老李头,你别急。你不是要看证据吗,我有啊。”

    说完,林兆国往群里发出了一张照片。

    然而,这张照片却是把很多潜水的老家伙们全炸出来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瘦金体写的?老林,这东西你哪里来的?”

    “你们注意到没,这首词的署名也是孙云浩,老李头,怎么?你那首诗也是孙云浩写的???”

    “不是,老林,你发《少年华夏说》,怎么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发出来?你和老李头搞什么鬼?怎么他给出的文章,你这还有书法作品了?”

    ……

    群里瞬间炸开了锅,各种疑问纷至沓来。

    林兆国看着大家的反应,心中暗自得意。

    他不紧不慢地在群里回复道:“哎呀,我怎么把这个发出来了。失误失误,人老了做事难免糊涂。”

    说完,林兆国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图片撤了回来。

    然后重新发了《少年华夏说》的书法作品。

    “老林,你这是《开学第一课》上那一份?”有人立马发出了惊呼声。

    还没等林兆国回复,有人替他解释道:“不是同一件作品,节目的那份没署名,而这份末尾那署名了。”

    群里再次炸开了锅。

    有人数落起了林兆国的不是,“我说老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既然都发出来了,又干嘛撤回?你这样做过分了哈!”

    “我还没看清楚,你再发出来看看。”

    “是啊,老林,做人不能这样子,我只看了个开头,你撤回算哪门子意思?”

    ……

    对于这群老家伙的唠叨,林兆国就当自己没看见。

    平日里,这些家伙得到些宝贝,做的比他还过分。

    他好歹让大家看一眼了,已经算很不错了!

    另一边,李怀远看着林兆国先是甩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紧跟着又抛出了《少年华夏说》。

    他心里就一个念头:“林兆国从哪里搞来这两件宝贝?他跟孙云浩什么关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谁,李怀远只是听中秋晚会的周导说是孙姓年轻歌手。

    具体名字,他也不清楚。

    没想到,林兆国不仅先他知道了对方的名字,还弄到了一份对方用瘦金体写的作品。

    这让他是既羡慕又嫉妒,明明他可以先林兆国接触到对方的。

    那现在群里得瑟的就不是林兆国,而是他了。

    这一刻,他突然觉得从林兆国手上弄来的王望之的字帖不香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作者用瘦金体写的作品,那价值不用多说。

    以他的见识,能断定那份作品会引起怎样的风波!

    虽然刚刚只看了一眼,他就喜欢的很。

    想到这,他在群里发言道:“老林,我跟你商量个事呗,你把孙云浩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给我,我把王望之的字帖还给你怎么样?也算物归原主了。”

    他的这句话,就像是捅了马蜂窝一样。

    群里的老教授们一个个反应过来,纷纷跟着留言:

    “老林,上次看你挺喜欢我家那个虞朝的笔洗,我拿它跟你换《少年华夏说》。”

    “老李头、老郑,区区字帖和笔洗也好意思拿出来换,寒碜不寒碜。老林,只要你开口,我那本杜松的字画给你了,跟你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或者《少年华夏说》。”

    “老林,别听他们的。我俩啥关系,东西请务必留给我。我这就去买飞机票,明天去你那。”

    “你们能不能讲点理,知不知道什么叫公平竞争。老林,别被他们骗了,我不要你东西,只要借我临摹几天,我把我家那本孤本送你了。”

    ……

    一时间,群里热闹非凡,各种交换条件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