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两界门,我在明末当王爷 > 第26章 你以为我钱很多么?

第26章 你以为我钱很多么?

    回到大明余七安花了一晚上总算把这监听设备都玩明白了,监视设备就先在自己屋里装了一套,明天在自己老爹屋里装一套,在王府内库装一套。

    至于监听嘛,方正化屋里肯定要搞一套,几个重要的管事太监屋里也搞一套,然后就是张书堂屋里,还有那十个心腹住的宿舍,现在十个人住在一个房间,余七安下一步打算让他们两个人一个屋子,到时候监听设备还要多买几套。

    第二天,余七安挨个屋子去布置,这些人白天的时候都在外面干活,余七安只需要开门然后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例如桌子下面,凳子下面,床脚,墙缝等等都行。

    王府的黄金没有了,张书堂又跑来问余七安该怎么办,余七安趁这个机会吩咐张书堂置办一个王府钱庄当铺。

    张书堂:“殿下,百两黄金虽然不少,但是市面上换回来还是很容易的,没有必要再搞个钱庄当铺吧?”

    余七安:“王府这次损失巨大,黄金缺的可不是一百两,而是几千几万两,市面上要换到什么时候,所以还是自己经营一个钱庄当铺,以后咱们要不断兑换黄金充实内库。”

    张书堂想想也是:“那规模上呢?”

    余七安:“选一个离王府近的,地方大一点的地方,作为钱庄的总店,一定要大装修的要富丽堂皇。”

    张书堂:“那当铺呢?”

    余七安:“主要做一些金银兑换还有古董字画的收当。”

    张书堂:“好的。”

    余七安:“这个生意涉及银钱往来,必须找一个心腹人员,平时为人正直的而且这人要有家有室,不能轻易卷钱跑路的那种。”

    张书堂想了想:“以前管理唐王府藏书的诸葛铭心,此人在王府做事还算勤勉,家住南阳南的卧龙岗附近,自称是诸葛孔明后人。

    在乡里口碑很好,在荒年免费赈济相邻,活人无数。

    后来因为世子之事跟唐王发生争执,就离开王府回乡去了。”

    余七安眼睛一亮:“这人听着人品肯定没的说,但是能力如何?”

    姓诸葛的,又是住在南阳卧龙岗,自称诸葛亮后人,一听就是人才啊。

    华夏有些姓氏,那是赋予了特殊属性的,就像你姓轩辕,感觉你整个人都牛逼三分,姓独孤的感觉都像剑道高手,姓东方的总感觉你少了个零件。

    而姓诸葛的,总感觉这家伙肯定聪明,哪怕是叫诸葛钢蛋都觉得你有可能是大智若愚。

    张书堂想了想:“这个不好说,不过诸葛家向来以耕读传家,又以擅长机关术闻名乡里,在卧龙岗镇上经营着磨坊和机关珍奇制作,至于其他就不知道了。”

    余七安:“那你就亲自跑一趟去请来,你跟他说,我跟世子不方便出城,否则一定三顾茅庐去请。”

    张书堂:“遵命。”

    余七安:“你等等。”

    余七安回到自己卧室,直接开门回了后世国内,在街边随便找了一个工艺品店:“老板,有发条式的八音盒么?”

    “有,这一款,有一首完整的天空之城,你听听……”

    余七安:“多少钱?”

    “120”

    余七安:“100块!”

    “行,我便宜卖给你了!”

    余七安拿着八音盒回来:“把这个交给诸葛铭心,如果他有兴趣,我有更多的机关术可以跟他交流。”

    余七安突然想到,自己担心这担心那,其实还有什么比一个王爷整天研究奇巧淫技和打铁之类的事情更显得不务正业呢。

    虽然余七安把打靶活动搞成赌博游戏,但是难保方正化时间久了发现不对,有什么比一个王爷天天在家里研究木匠和各种机械更让人感觉荒诞的呢?就像木匠皇帝一样,一看就是不务正业好吧!

    方正化今天没有在盯着银库那边,而是在附近走访,借着锦衣卫的手打听南阳城内最近进出的大宗货物还有金银交易和各种金银熔炼作坊。

    显然,他并不傻,你偷了那么多金银珠宝,总要运走花出去吧?更何况王府的库银和金锭那都是有王府的标记的,你直接拿出去花,那跟在大街上吆喝金子是自己偷的没有区别。

    这个思路是对的,要是一般的小偷,肯定是被逼的没有办法,但是碰上余七安这些就没有用了。

    余七安把方正化叫过来:“找金子固然重要,但是交给你的事情也要做好,马上唐王葬礼就开始了,到时候那些宗亲闹起来,把你分给他们吃啊?

    多去布政司走动一下,实在不行你给司礼监送信,让陛下內帑支援一点也好啊!”

    方正化躬身行礼:“殿下有所不知,布政司那边我已经去了,那陈瑜奇根本不愿意见我,下面办事的只说用钱的地方多,到处都在要钱,他们也是捉襟见肘,能发现来一笔就不错了,想要钱只能等明年夏粮收上来。

    至于陛下內帑,陛下自登基以来,先是补发九边卫所欠饷,然后辽东建奴之事,陕西干旱,黄河水灾等等,不仅国库耗尽寅吃卯粮,内库更是空空,连陛下和皇后都要节衣缩食,陛下的龙袍旧了都是补补继续穿……

    这陛下內帑的前还没有唐王府内库的多!”

    余七安:“所以你应该认识到你丢的五万两黄金和珍宝字画有多珍贵了吧?你真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你觉得唐王府内库这加起来价值一百多万两银子的钱多。

    那你怎么没有想想唐王建府两百多年,就攒了一百多万两银子,一年不过攒了五千两银子而已,很多么?

    这些钱是历代唐王,一分一毫的省出来的,不是凭空变出来的!

    你觉得一百多万两很多,不对,现在就剩八十万两银子了,且不说送给陛下能顶多大用,我问你,就是给唐王世系的宗室补发拖欠的供应可够?

    别说唐王世系了,朝廷补齐唐王府的积欠可止八十万?”

    余七安这么一算,方正化一下子也无言以对,毕竟余七安说的也确实是这个道理,王府虽然每年收入多,但是花钱的地方也多,每年能剩一点就不错了,这些财富确实是日积月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