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堉很想拽着余七安的衣领问‘什么叫我今天回去,明天建奴就会撤军?合着建奴是你派来的是吧?’
但是金堉不敢,现在他只想赶快回去,赶紧结束百姓的苦难,结束自己国君的流亡,国君再回不去,自己全家就要倒霉了。
余七安让金堉坐快船去了东江岛,再次看到庄耀武的时候,对方直接递给他一杆旗子:“行了,看你着急,也不跟你废话了,你拿着我的旗回江华岛,然后用这杆旗就能赶走建奴!”
金堉有点不敢相信:“一个旗子就行了?那建奴可是有几万大军……”
庄耀武淡淡的说道:“见旗如见人,旗子落地,人头不保!敢逾越旗子一步者,杀!”
金堉不敢相信的去到江华岛,看着这面上面绣着余字的三角旗,旗子下面绣着一行小字,第五旅,旗在人在,军旗立处即是国土。
一众朝鲜文武也不信,所以最后执行这个不靠谱任务的就交给带回这个看着不靠谱旗帜的金堉了。
金堉划着一只小船举着旗子朝着汉城而去。
一路上建奴看到金堉就冲过来,看到金堉手里的旗帜之后又立马停马后退。
金堉就这么举着旗走到汉城城下,金堉正准备说些什么,猜测对方看到这个旗会怎么羞辱自己的时候,汉城城门就这么开了……开了……
然后金堉就被带到多尔衮面前,多尔衮打量着金堉:“你是何人,带着这面旗所为何事?”
金堉:“天军余七安大人座下东江镇庄耀武将军让我给您带句话‘见旗如见人,旗子落地,人头不保!敢逾越旗子一步者,杀!’”
说完之后,金堉的小腿都在颤抖,生怕这敌酋多尔衮拔出刀把自己嘎了。
不过多尔衮那边脸色变了又变之后来了一句:“确实该回去了,故乡的丁香花正开放的时候,还有那丁香般的姑娘,传令收拾行装,明天撤军!”
金堉:“???”
什么丁香花?什么丁香般的姑娘?你知道你在说什么?这就真的撤军了?你跟余七安是一伙的吧?
不过撤军就撤军了,撤军了好啊!一切都过去了。
金堉把余七安的条件跟朝鲜国君李倧绫阳君说了之后,他非但没有生气,还高兴的拍手叫好。
北面鸭绿江口的两州给了余七安,等于是让余七安帮忙看着建奴了,以后北方就不用担心有边患了。
南方余七安要走了釜山港,那更好,这样一来自己就不用担心倭寇的事情了。
至于驻军汉城,那更好了,本来自己就是政变上位的,在朝鲜地位并不稳固,当年请求大明册封的时候都差点没有成功。
当年明朝却认定其为篡位,延宕不予册封,在朝鲜使臣的恳求和驻扎朝鲜境内皮岛的毛文龙的帮助下,明朝从“联朝制奴”的战略考虑出发,决定批准对李倧的册封,他的政权才得以稳固。
所以大明驻军汉城意味着什么,那就意味着大明进一步承认他的政权合法性了,这哪是威胁,这是对自己的保护好吧!
至于什么十万劳工还有十万仆从军啥的,那都是小事而已,外面的事情他不关心,他只要守好自己的三千里江山就好。
所以对于签约,他都有点迫不及待了,毕竟条约是自己签的,那余大人更应该保护自己了!
多尔衮第二天一早就撤了,撤退的毫不犹豫,没有一点拖泥带水,余七安特意坐船去了汉城一趟,为了表示对余七安的尊重,朝鲜国王亲自到码头迎接,并且亲自为余七安乘坐的马车牵马。
余七安坐定之后看着下面跪着的一大片朝鲜官员突然有种当皇帝其实也挺好的感觉。
余七安:“上次忘了跟你说了,济州岛我也要了,我要在那里驻军防止倭寇袭击大明沿海,没有问题他!”
李倧:“没有问题,有大人为国操心,大明无忧矣!”
余七安跟李倧愉快的签署了汉城条约,余七安感觉这朝鲜李倧是不是有受虐情节?自己这条件他不仅不感觉到屈辱,还一副期待高兴的表情?
到底是有受虐倾向还是这李倧城府很深,准备在背后搞小动作?
不管他怎么想,对于余七安来说,朝鲜的事情算是结束了,朝鲜最大的价值就是作为一个跳板了,当然余七安重新划界的时候,会把茂山那个储量七十亿吨的露天铁矿给划到自己境内,那样朝鲜就更没有啥值得惦记的东西了,因为能惦记的都被余七安拿完了。
这一趟过来除了来汉城之外,还要坐船去一趟釜山,那里以后作为对付倭寇的前线,余七安觉得自己应该保持一个开门的通道,以便后面随时派兵过来支援。
除了这些,剩下的就是见一见那位尼古拉斯一官了。
崇祯想让郑芝龙救援朝鲜,最好跟余七安在朝鲜打一场,不过人家郑芝龙可不是二傻子,让朝廷耍的团团转,郑芝龙的舰队到胶州湾的时候就已经给余七安传话了,余七安打算在威海卫见见他。
作为明末清初最大的海盗头子,政治投机失败的典型,郑芝龙的一生波澜壮阔,老了却以悲剧收场,要不是他儿子郑成功太成功了,他估计都不会出现在正史之中。
余七安到威海卫的时候,郑芝龙还没有来,这边现在还是一处工地,余七安雇佣了大量的民夫在这里修建舰队码头。
军港的修建是一个复杂的事情,尤其是这种咽喉锁匙位置的军港,修建码头反而是最简单的事情,设计炮位,设计防御,设计哨位,甚至一座灯塔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工程。
余七安现在虽然有武器方面的优势,但是总有一天,这个优势会被追赶上,会被时间抹平,要是京城的门户都不重视,将来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余七安查看了各个工程的进度,还有百姓的伙食什么的,山东这边余七安搞了很多港口道路工程,目的就是为了赈济,比起朝鲜那边的百姓,大明这边的幸福多了。余七安可没有赈济一个朝鲜百姓,当然也不是看着他们饿死,不想死的后面招募劳工的时候参加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