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的时间,如白驹过隙。
进入四月,天气已经很舒适了,碧水垂枝,群鸭划水。
参加府试的人可不能划水,必须无比谨慎认真,毕竟过了府试可就是童生了。
童生虽然不算什么正经功名,可是这是能否取得院试资格的关键一试,也是真正迈入科举的第一步。
蒋小七给自己爹和爷爷布置了两人足够做十天的课业后,终于安心进场。
四月,府试开启,考试科目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时务。
府试共录五十人,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第一名为府案首。
兴和府共有十六个县,按照每个县50名通过县试的考生算,这次参加府试的至少有900人。
900取50,这个录取比例看似很高吧?
可是这还没算上去年考过县试但是府试落榜的那些人。
如果把这些人都加上,分母上这个数字只会更庞大。
全算上的话,几乎每三十人才能取中一个,比县试时候十二取一不知难上多少。
当然,后面的院试和乡试的录取比例更低,考中的难度更大,通常一个中等县,每三年也不过是考中十几名秀才罢了。
所以秀才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珍贵了,算是进入特权阶级的第一个台阶。有了见官不跪、拘不上枷的特权和体面。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秀才,就算是在一县最高长官那里也是有体面的。
一个村子如果有一个秀才,公家在收取赋税的时候衙役都是不敢踢斗的。
村子里不管谁家有需要上衙门办的事,有个秀才出面都会容易的多。
所以,秀才虽然不能做官,但是在村镇里面的影响和体面都是不缺的。
当然,经营有道的秀才还能小有家财,虽说是穷秀才,那也是和举人进士比的。
和一般土里刨食的老百姓比,就算不是金领级别,也绝对是古代白领了。
·
府试这一天,蒋小七只带了文斌和李墨,林赵二位师傅依旧坚守岗位,负责蒋家的门禁。
无论蒋地主和蒋文清两人如何争取,蒋小七依旧不为所动,不能出门就是不能出门,除非,院试模拟题能做到录取的标准。
蒋地主amp蒋文清臣妾做不到啊!
做不到就老老实实在家用功吧!
到了府试考场外,和族学里几个互结的同伴聚头,互相检查了一下便排队进场。
第一场考帖经,主要是考记忆力和默写,这对于蒋小七来说不难。
毕竟每天都泡在自习空间里,被系统360度环绕播放各种需要背诵的书籍。
第二场辞文,策论排在第三场,这一场是考时务的,这对于家中没有人做官的考生不太友好。
当然也不乏天赋异禀的,无师自通的天才,当然,大多数还是没有背景的普通人。
对于时务,要么是靠自己体悟,要么是托关系从县令那里知道些浅显的。
再想知道更多,除非弄到些朝廷新鲜出炉的邸报。
这也是蒋小七唯一舍得用积分从系统那里换取的。
所以,第三场策论,心里也是有些底的。
三场考试考了三天,三到四天后府试放榜。
等待府试放榜的几天,蒋小七依旧孜孜不倦地看着两位童生用功,在此期间也不吝惜偷偷将健脑丸投喂给自己爷爷和爹。
两人也算争气,不能出门,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按照蒋小七制定的每日计划按部就班的去完成。
相比于两个月前,进步也算得上飞速,不过这个进度想要参加今年的院试,录取的几率还是不大。
所以,接下来在剩下的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还得给二人加餐。
由每天四个时辰增加到六个时辰,每天十二个小时用功,蒋小七觉得自己还是太仁慈了。
自己可是每天除了吃饭的时间,睡觉时间也是在卷的。
放榜当天,蒋小七也没有将家里那两位正在头悬梁锥刺股的放出来。
直到报喜的差役来到蒋家,林峰和赵胜男两位“门神”才开了恩,将大门打开,放两位旧童生出来见喜。
两个重见天日的人差点不敢踏出大门,他们怕前脚刚踏出去,后脚就被揍,那可是真揍啊。
人是蒋小七聘请的,不会听他们的话,下手虽然有轻重,可面子上不好看啊。
幸好儿媳孙女她们因为一些事耽搁了没来府城,不然真就更丢人了。
报喜的人得了赏钱,好听的话成车成车的往外冒,就像经过专业训练似得。
千响的鞭炮放了十几挂,周围的邻居都被引出来贺喜。
蒋地主又想摆流水席了,但是他觉得孙子可能还有理由等着他,比如等三人一同考过院试,再一起庆祝吧之类的……
不得不说,蒋地主很了解自己的孙子。
一个府案首,不会是他的终点,童生,也不该是父亲和祖父的终点。
活着就要卷,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
院试三代人一起,一旦考过了岁试就是生员了,也就是常说的秀才。
成为秀才只是第一步,想要参加乡试,还要再考过科试才能获得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的资格。
拿到了县府案首,院试当然就会是小三元的有力竞争者,院试的角逐将会更加激烈。
毕竟历年没有考过院试的童生加在一起,数量还是很可观的,虽然不是所有童生都会来参加院试。
但是但凡觉得自己有希望的,大家还是会搏一搏,牛车变马车,拼一拼,黄土变黄金~
这其中肯定也不乏去年甚至前年的县府案首,大家都一样,但小三元只有一个。
文章如果火候差不多,样貌更好的可能就会占点便宜。
如果都差不多,就要看主考官的偏好了,比如主考官喜欢你的字迹或者更喜欢你的文风。
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拼的就是运道了。
可以这样说,夺得小三元,运气和实力,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