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局被免职了,面对教育局这个肥差,想来当局长的人多很。
全县数千人老师的调动,百余所学校校长的任命,都是教育局管理。
特别是在乡下教书的老师哪一个都想调进县城,就看自己有没有门路。
有门路的轻而易举,无门路的比登天还难。如此造成的两地分居,离婚者有之,婚外情也有之。
有些两地分居者,开始是抱着一家人能够团聚的希望,有些找到了接收学校,教育局那找不到熟人过不了关,调不成。有些找到了接收学校,乡里不放,也百枉然。
所以有人说教育局是县里的第二组织部,实权大得很。
但王局长当局长时没觉得权力有多大。
他在局里定下了个规矩:凡教学质量通过教育局评估名列前十的,不仅评为全县先进外,其调动可以优先考虑。落后的不仅要被通报,且不予评先选优,还不准调动。
第一年,大家在观望,看这个规定是否落实得到位。
王局长因为教育改革取得成效,得到了省里的肯定,市里也极力支持,所以他的做法虽然断了一些有关系人的想法,但也没法,只得任其去做。
王局长的做法得到了很多教师的支持,特别是一心为了教育,没有关系的老师。有少部份嗤之以鼻,认为不管他怎么做,但只要有关系这规定没用。
第一年,受到表彰的几个优秀老师,真的提出调动,王局长真的给予了优先办理。也有一些教育工作落后的老师提出调动,但到了王局长这却卡了壳,任凭其找什么关系的领导打招呼,王局长就是坚持其定下的规矩,让那些送了礼又调不成的老师恨之入骨。
王局长没有当局长的时候,有些老师想当校长争相给局长送礼,因为学校校长管着几十号人,权力也很大,每年的老师评先选优,晋升职称,全由校长说了算,他想给谁就给谁。老师的调动,如果他不想放,也有很多理由不签字,也调不成。所以前些年,民间流传着一些风言风语:要当中心学校的校长就得拿三万,一般学校的校长也得花至少一万。
王局长当教育局长虽然刹住了这股歪风,但想换他的领导也特别多,要不是为了全县的教育质量考虑,要不是市里主管部门为他撑腰,他找都被县里拿下了。
在动王局长之前,县长多次找书记商量,其实书记也想动,因为王局长定下的规矩,来找他走后门调动的人少了,也断了书记一定的财路。只是他一提出来,市里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一直不同意,要不是这次杨副乡长整出个上访的事,要动还真找不到合适的借口,这次他们以王局长是杨副乡长的幕后指使人为理由,市里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才息了下来,不再坚持。
要换王局长就得找个人去顶着,组织部得出了几个人选,征求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县副书记及县长和书记意见,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县副书记不好说什么,因为他们即使提出意见也没用,也得听县长和书记的。
组织部提出的人选其实就是书记授意的,但到了县长这儿,就是过不了。
过不了就只得摆着,就由教育局排第一的副局长主持工作,这个排第一的副局长也是书记提拔的人,说白了就是书记的人,县长一看就明白,书记想来过缓兵之际,到时就直接任命。
县长反对说那个第一副局长没有任过正职经验,教育局这么个大摊子,怕整不下来,所以最后提出让陈乡长来当局长。
书记对陈乡长来任局长也不同意,说他姨妹才当上副局长,他来当局长肯定不行。
县长说,这好办,让他姨妹回乡去任乡长,他来当局长,这样就可以错开了。
书记还是说不行,说他姨妹任职才几个月,资历还不够,怕社会上议论说闲话不好。
县长才不管社会议论不议论了,见书记死不松口,于是使出了一招,不仅让他的亲人当上了乡长,还让他的同伙当上了教育局长。
那县长用什么招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