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荒原上的传说 > 第117章 兴修公路

第117章 兴修公路

    小杨当了两个月的副书记,乡里换届,顺利当了乡长。

    乡情他是比较熟悉不过的了。

    他也知道要得富先修路的道理。

    他在做报告的时候,就明确提出把修路作为本届政府的实事之一,并拍了胸脯保证一定要把通村的公路修通。

    小杨不是说着玩的。

    他真的修起了公路。

    他把修路的任务下压给副职,并与副职立下军令状,不把通村公路修通就主动辞职。

    而他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修路工作中遇到的炸药与资金问题。

    为了炸药的事小杨去找了王副书记,王副书记见小杨为乡村办事有着如此热情,很是高兴,马上给相关部门打了招呼,尽量满足他们修路所需。

    资金的事王副书记也爱莫能助,因为红山县财政很是困难,他这个副书记充当着红山县长的角色,也是到处化缘,工资能勉强一个月接一个月。

    有了炸药也是很高兴的事。

    他要求分管的领导包村,发动村民投工投劳修路。

    不通路就要受穷。

    穷怕了的村民也积极投稿到修路之中。

    路修到哪,占了的地也无偿让了出来。

    小杨去到修路现场看了几次,被修路的热情深深感染了:真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被小杨深深感动的还有两个相邻的村寨,那两个村寨属于不同的乡镇。

    路通到两个村寨的相交处,有一条河沟,河沟虽不深不宽,但始终把两个村相隔了。

    这两个村交往相当密切。

    一个村有煤,一个村能通向乡场。

    路没有修通的时候,人们要烧煤就得去背,有些还把煤背到乡场去卖。

    两个村村民一听说要修路,都挺高兴,纷纷请战修路。

    当把路修到沟边,又准备修桥。

    要修桥,没有资金不行,那怎么办?

    两个村的群众筹钱,村干部带头,每个两百块,当时的两百块相当于一个干部半个月的工资。

    那他们钱从哪儿来呢?

    穷得叮当响的村民卖树子,那时不兴什么砍伐证,有些卖棺木,还有些把小猪给卖了。

    桥墩是他们自己修的,由于没有技术,那桥墩在要完工之际就被一场洪水冲垮了。

    冲垮了怎么办?又接着修。

    他们修桥的激情被小杨作为典型上报,受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省报和市报安排记者到现场采访,并写了报道。

    这个村修桥的事迹经过省市党报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社会各界捐款络绎不绝。

    有了社会捐助的钱,小杨把群众捐资的钱还了回去,毕竟大家都还很贫穷,得回了钱的村民异常感动,他们又买来猪呀牛来喂养,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盼头。

    这些捐款多余部分又被拿去支援其他村,有了资金支持,修路的进展很大,俟一年时间,全乡的八个村都通了公路。

    通了路,有些群众买了马车,有些买来了拖拉机,有些买来了摩托车,一时间公路上热闹起来,结束了人们肩背马驮的历史。

    该乡修路的经验被红山县委作为典型在全红山县推广,得了十万元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