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九转玲珑镯 > 第19章 柳暗

第19章 柳暗

    终于在救援队伍的不懈努力下,一群人安全地离开了这片曾经让他们心惊胆战的噩梦之地。

    他们身上沾满了泥浆,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中却闪烁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在撤离的路上,他们相互之间交换着关切的眼神,心中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疑问:“有没有人看到和我们一样穿着的人?”然而,得到的回答总是令人失望的否定。

    尽管如此,他们的心中仍然存有一丝希望,希望那两个在泥石流中失踪的同窗能够奇迹般地生还。

    理智告诉他们,两个学生在如此凶猛的自然力量面前生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他们不愿放弃任何一线希望。大家一起出来的,就要一起回去,不到迫不得已,一个都不能少。

    这种心理,它支撑着大家继续前行,继续寻找。

    去往巴州城庇护所的路上,师生几人听前来救援的人谈论才知道,这次泥石流还波及了好几个村子。

    而他们也在沿途亲眼目睹了灾后的惨状。沿途本应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色,此刻却笼罩在一片沉重的氛围之中。他们发现,几个村子在遭受了泥石流的无情侵袭后,已经变得满目疮痍。

    房屋倒塌,断壁残垣间,曾经的欢声笑语和温馨生活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不绝于耳的痛哭声、嘶吼声……

    有失去孩子的母亲在撕心裂肺的哭,有失去父母的稚子在地上无助的哭,有失去父母妻儿的男人在愤怒、绝望的哭……

    哭声、嘶吼声相互交织,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泥石流的痕迹如同一道道伤疤,刻在了这片土地上。师生们的心情沉重,他们目睹了村民们的痛苦和无助,心中充满了同情和哀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面对如此惨烈的灾难,他们内心深受震撼,师生们对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力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此时此刻,他们这群人之中,无论是曾经立志成为名垂青史的大儒,还是渴望成为护佑一方百姓的官员,似乎都在冥冥之中领悟到了自身的转变——

    仿佛读书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摆脱贫困、光宗耀祖这般狭隘的目标,而是萌生出了全新的动力源泉。

    就这样,一行人一路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便到了巴州城,经过衙役们的安排,他们也终于来到了其中一个临时搭建的庇护所——归元寺。

    归元寺坐落在巴州东北方向的凤凰山上。传说,这座山曾经并不叫凤凰山,而是被称为苍梧山,因为山上生长着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梧桐树而得名。

    据当地百姓所言,某一天,有人上山游玩时,竟然目睹了凤凰在此处展翅高飞。一些附庸风雅的书生听闻此事后,便开始摇头晃脑地吟诵起《诗经》中的诗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然而,普通百姓哪里记得住如此晦涩难懂的句子?但他们却知晓“龙”和“凤凰”都是祥瑞之物。于是,大家都觉得“凤凰山”这个名字比“苍梧山”更为吉利,渐渐地,人们就将这座山改名为凤凰山了。

    庇护所安置在归元寺的山脚下,等师生几人到了后,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灾民。

    灾民们或席地而坐,或搭建简易的帐篷。为了防止疾病传播,庇护所设立专门的区域用于隔离病人,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同时,也会有专人负责分发食物和饮水,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当地官员和士绅还组织人员进行救护工作,如分发衣物、提供医疗救助、安抚灾民情绪等。他们还会记录灾民的姓名、家庭情况等信息,以便后续的救助和重建工作。

    因此,师生几人来到这里后,看到这里虽然灾民众多,赈灾工作却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一行人排着队领取了分配给他们的衣服和食物之后,便围成一圈,坐在了一起。他们一边休息着,一边商量着如何寻找那两位失踪的同伴。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众人最终决定先在周围四处转转,说不定那两人也已经被救出来了呢!

    于是,大家立刻行动起来,想起那杳无音信、生死不明的两人,他们似乎忘却了身体的疲惫。

    在约定好不管怎样,到了晚上一定要回到这个地方汇合之后,他们便分成了三组,各自前往不同的方向打听消息。

    时间过得很快,夜幕逐渐降临,四周一片昏暗。寺庙里的灯笼若隐若现地亮起,仿佛在黑暗中指引着人们的归途。

    与此同时,庇护所的火把也被点燃,照亮了这片小小的天地。此时此刻,夫子和学生们才从四面八方拖着沉重而疲惫的身躯缓缓归来。

    他们相互看了看,无奈地摇了摇头,然后“扑通”一声坐倒在地。很明显,每个人都是空手而归,没有任何收获。

    瞬间,哀伤的氛围如同一层无形的雾,悄无声息地弥漫在每个人的心头。在这片静默中,时间仿佛凝固,空气里弥漫着沉重的气息。

    众人的面庞之上皆是无法隐藏的悲伤之色,整个场面鸦雀无声,死一般的寂静笼罩着每一个人,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任何言语在此时此刻都显得格外苍白无力,根本无法传达出他们内心深处那无尽的哀伤和痛苦。

    学生们也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朝气蓬勃与意气风发,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迷茫与无助。

    有些学生双手抱膝坐在那里,眼神空洞地望向远方,似乎在默默地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们;还有一些则紧紧地依靠在一起,试图从彼此身上获取一丝温暖和安慰。

    相比之下,那些平日里不辞辛劳、教书育人的夫子们更是令人心疼。

    经过这几日的辛苦奔波,再加上一场无法预料的灾难,他们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岁,两鬓竟然生出了丝丝白发。原本炯炯有神的眼睛,此刻也变得黯淡无光,透露出深深的疲惫和无奈。

    夜色渐渐加深,四周的喧嚣逐渐褪去,在这宁静的时刻,远处山上的归元寺传来木鱼的敲击声,那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穿透了夜的寂静,仿佛是时间的使者,引领着人们的心灵进入一个更加深邃的境界。

    木鱼声在夜风中回荡,它不急不躁,不紧不慢,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又像是在安抚着尘世的纷扰。

    在这声音的陪伴下,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绪渐渐平和。随着木鱼声的节奏,人们的心跳也逐渐放缓,呼吸变得悠长而均匀。

    再转头看向那些连睡觉都皱着眉头,仿佛经历又一场生离死别的人,在这声声木鱼声下,眉头也逐渐舒展开来……

    “大家快醒醒,大家快醒醒,殷老爷又派人过来看望大家了!”

    耳边传来一道道声音,唤醒了还在睡梦中的人。

    师生几人也在这声音中逐渐清醒,揉一揉惺忪的睡眼,大家看向声音的来源地。

    却只看到一个中年人的背影,直至中年人转过身,大家才看到此人模样。

    来人大概四、五十岁的样子,身着墨色长袍,腰间系一细带,头发梳的一丝不苟,衣着朴素又不失体面,满脸沧桑却又透出睿智,目光慈祥却依旧犀利……

    “敢问这位大叔,前面是何人?怎么这么多人围着?”其中一个学生向旁边的一个灾民打听着。

    师生几人都看向这位同样遭了灾的大叔。

    “嗐,连殷管家都不认识,你们不是我们本地人吧?”大叔一脸肯定道。

    “殷管家?很出名吗?”师生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一头雾水的样子。

    大叔却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噼里啪啦竹筒倒豆子般将这事儿说了一遍,一行人才恍然大悟。

    “对了,听说这次殷老爷不仅把自己家的粮仓打开赈济灾民,他家儿子还不知道在哪里救了两个穿着一样衣服的人,看着像学生……”

    “哎!哎!哎!你们跑什么?我这话还没说完呢……”大叔看着听了一半便跑的一群人,纳闷的摇摇头便忙自己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