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在脑海里上演过无数次的棋局,为了大明江山日月永恒,咱要是带兵灭了全天下士族会怎样?
不行啊,那些武将们,才刚刚成为士族。
带着一群士族去消灭全天下的士族,他们能愿意吗?
即便愿意,那么新委任上来的官员,不又变成了士族?
所以,士族是斩不尽,杀不绝的。
难道,咱辛苦建立起来的大明,也终将会步前朝的后尘,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吗?
“难道向士绅卖官,就能解决士族揽财的弊病吗?”
“解不了,卖官只能在开国时用,是用来解决眼前危机的。”
“如何能避免你说的经济崩溃?”
“往士绅的祖坟上刨啊。”
“刨他们的祖坟?”
老朱显然会错意了,一点不懂风趣,还能说他错了吗?
“对,往祖坟上刨,士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全因不断兼并生产资料,”
“就是一切能生出钱的人或物,如土地,农民,作坊,匠人,商路,商人等等,”
“还掌握着知识,掌握着舆论,想破他们,就得跟他们通过打经济战,金融战的方式,”
“把他们手中的生产资料,大量赚过来,写到皇家的名下,”
“再分发给百姓用以谋生,生产资料就是他们的祖坟……”
原来他说的祖坟是这个啊,不是真去刨坟就好。
小朱继续侃侃而谈:
“拉一批,把一部分士族,用利益绑定的方式,给绑到皇家的战车之上;”
“再打一批,把他们手中的生产资料赚过来;通过该种方式,最终把所有生产资料,”
“全部赚到一起,我们做基础,让他们在基础之上,随便怎么赚钱都可以,”
“哪怕你富可敌国都不怕,撑控天下,别的都是表面,”
“核心根本在于,掌握土地,矿产,海洋,匠人,核心技术,以及贸易路线;”
“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掌控人心。”
老朱有些后悔,今天没安排一个抄录官。
不怕,有这逆子在,将来想不起来的,问他就行。
是啊,只掌握权力,很多时候空有权力也无处着手。
不但要掌握权力,还要掌握住生产资料,才是真正的掌控天下。
但这一切的基础,是掌控人心,这个有点笼统了。
“何为人心?”
“希望便是人心,只要百姓有活下去的希望,就不会担上掉脑袋的罪名高举义旗;”
“只要士族都有了升迁的希望,整天想的就是升官发财,而不是换个朝庭;”
“所以,父皇可以尝试着,把六部尚书的位置,也拿出来让百官选举,”
“这样,各部尚书也不敢太恣意妄为,侍郎以下的官员,为了早日升迁,”
“更要在意自己的政绩,而非整天想着如何贪赃枉法钻空子,”
“身居高位,一但稳定下来,没有了被替换的风险,”
“不但会越来越懒政,还会整天想一些个歪门邪道的东西。”
好主意,就是今天没按排抄录官,一下说太多,记不住啊。
卖官这种事情,老朱肯定拉不下脸去做。
“广招人才的事情,你觉得,交给谁去做比较好?”
“杨宪。”
“为何是他?他是江南人,如今,满朝文官,都是江南人,他去做,还不把咱的朝堂,变成了江南人的朝堂?”
老朱其实是想小朱来做的,但他是太子,这有损他的声誉。
小朱:“您可以发八百里加急,让前线的武将们,多多网罗人才,”
“哪怕是前元的官员,只要是汉人,只要有才,都可以举荐他们入朝为官,”
“一文钱不收,这样一来,不但北人会越来越多,”
“将士们再攻打蒙元时,也有一个瓦解他们的政策,”
“也不至于使蒙元占领区同仇敌忾;长江以北的才俊,可以适当放宽一点。”
老朱:“如何能保证杨宪不偏向江南?”
小朱指着他身后挂着的水稻穗:
“这就是他的把柄。”
“为何?”
“那是占城稻,而非扬州稻。”
老朱心中,顿时火冒三丈。
杨宪那厮,竟敢欺君?!!!
难怪昨天被这逆子吓的浑身发抖的退出东宫。
看来,这必然就是标儿拿捏他的原因。
“杨宪此人,可用否?”
“可用,还要大用,儿臣以为,现在不是工部尚书的位置,空出来的吗?”
“可以让吏部尚书去户部,户部尚书去工部,再把杨宪调任吏部尚书一职;”
“您不杀他,还给他升官,他必然全心全意替父皇卖命,”
“否则项上人头不保;这件事情,由杨宪负责最好。”
杨宪原本就是从二品的中书省参知政事,官升一级,任二品尚书,也还说的过去。
老朱:这样也行,先让杨宪那厮做几天,等回头六部尚书,也全部让百官选举产生。
这个选举制,越想越觉精妙无比,其中的好处,简直不要太多。
……………………
接下来的几天,没有早朝。
老朱下旨,对六部做出人事调整,杨宪升任吏部侍郎一职。
杨宪立刻就明白了这其中的用意。
朱家父子俩,全部知道自己的期君之罪,没有治罪,反而升迁到六部之首的吏部;
很明显,是希望能把接下来的捐官一事,办的漂漂亮亮的。
否则的话,很可能再把旧帐翻出来,拉出去剥皮实草。
……
朱标这几天,一直呆在东宫。
原本应该加冠以后,才开始监国治政。
由于那两次上朝,表现的太好,老朱已经下令,每天把奏折抄录一份,送到东宫。
于是,每天拉着四位先生帮忙批阅。
自己则在那里埋头画图纸。
之前招的那批“英才”,正在到处招募人员,招匠人的,招助手的,招学徒的,组建自己的团队,为建造“八方英才馆”做准备。
“太子爷,工部左侍郎沈富沈仲荣求见。”
朱标接过拜贴看了一眼,是沈万三为了达谢救命之恩而来。
当日李善长等人,盅惑皇帝对沈家进行抄家,因此被治罪的消息,早就传的沸沸扬扬。
三百万两银子,筹措好,运到金陵,就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