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逆子:老朱我来教你当皇帝 > 第93章 粮食战之绝户计

第93章 粮食战之绝户计

    蜡烛1文钱一根,平时只有达官贵人才用得起,现在咱也能买得起了?

    一口大铁锅才30文钱。

    一把不锈钢菜刀10文。

    一只陶碗1文钱。

    一个搪瓷脸盆15文。

    小的5文钱,还带个盖子。

    今天第一天来,必然要庆祝一下乔迁之喜。

    身上的钱足够所用,所以,花20文钱,买了10斤米。

    真特么良心,一斤米比一升米多不少呢,才2文钱一斤。

    鱼罐头,一盒500克,只卖5文钱。

    身上还有一贯多钱。

    今天这么好的精米也吃了,不差再多花20文钱,让一家人,吃鱼吃到饱。

    一咬牙,一跺脚,买下4盒。

    把东西送回家,让婆娘再去买点菜,先把饭煮上。

    时间还早,把两个娃带去书院看看。

    去了只需登记报名,每个娃领到2支笔,2个本,一把铅笔刀,一个格尺。

    书包需要自己出钱买,也不贵,5文钱一个军挎,5文钱一个铁皮文具盒。

    老汉美滋滋的领了书本,又给两个娃,一人买个书包,一个文具盒。

    以后争取让两个娃,考个秀才五的。

    回到家中,一家人难得饱餐一顿。

    次日一大早,早早就把俩娃送到书院,然后就去上工。

    工地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中午管一顿饭。

    两个娃早上给他们带了饭,虽然现在是秋天,天气凉,中午有人专门帮学生热饭,所以不必担心。

    早饭午饭都吃的饱,干活就有力气,卖力推砖,扛水泥。

    到傍晚收工时,邢老汉领到50文钱的工钱。

    接了俩娃回到家中,婆娘也下工了。

    一问,出赚了30文钱。

    一家人一天就赚80文,这里的米面又如此的便宜。

    今天只需买点蔬菜,买几盒罐头就好。

    从南洋拉过来的土豆很便宜,1文钱一斤。

    一天下来,一家人连精米带鱼肉,一天三顿吃到饱,还剩下50多文钱。

    现在,不但有余钱了,还有点余粮,余的还是细粮。

    心里这个踏实啊。

    往常,给地主家干活,出大力,两天见一次荤,早上喝的是粥,一会儿就饿了;

    轻快活,三天才见一次荤,一天才两顿饭,早起连粥都没得喝。

    来到这里,一天三顿,顿顿有肉吃,还有余钱?

    简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

    有人欢喜就必然有人发愁。

    各县利民商行,每天都会出售一定量的粮食,总比市价便宜一点。

    还不多不少的,任谁都能吃得下。

    一开始还有人买粮,可是渐渐的,大街上人口越来越少。

    前来买粮的人就更少了。

    “不对呀,街上怎地都空了?人都到哪里去了?”

    “老爷,听家里人说,很多人都举家迁往松江府了。”

    “啥?人都迁走了?”

    “是啊,周边村子,整村整村的,全都举家搬迁了,小的明天也不来了,也随家人一起去松江府了。”

    粮铺掌柜闻言,顾不上其它,急忙跑到县衙。

    “大人,大人,大事不好,大事不好;本县百姓,全都迁走了,再不出兵制止,本县就成空县了。”

    “百姓们吃不起吃,跑去逃荒,本官也没办法啊,再者,东风镖局的人,拿着太子的手令,那些镖师,还大多都是国公们的家将,本官就是长了十个脑袋,也不敢阻拦啊。”

    “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这些天来,本店已经屯了那么多粮食。”

    “这件事情,我看呐,你们最好还是找几个人,进京去找户部的人,让他给你们拿个主意,总之,这是你们跟户部的事情,本官一个七品县令,就不跟着瞎掺和了,等你们何时闹够了,如果那群百姓还不回来,本官也只有请罪辞官的份了。”

    粮商心里一万只羊驼在奔腾咆哮。

    之前明明是你联系的我们,现在又甩手不管了?

    “还有别的事吗?如果没别的事,来人,送客。”

    “大人,大人……”

    被叉出去后,县令转过身来,开始研墨。

    不行啊,官位不能丢啊,这件事情跟本官没关系,是户部跟粮商之间的事情。

    如今中书省是刘伯温为相,比较公正廉明,奏书能递的上去。

    所以,还是赶紧写一封奏书,把这件事情检举告发一下吧。

    这样一来,本官非但无罪,还是大功一件。

    许多县城,都是如此,人去城空。

    明显是朝中有大人物在斗法,小小芝麻官就不要掺和其中了。

    就目前来看,明显户部的人已经落败。

    所以,赶紧写检举信,把自己给置身事外。

    无数奏折送进中书省。

    无数秘信送进滕毅府邸。

    滕毅看到这些信件,惊的冷汗直流。

    好大的手笔啊,这是不要大明江山了吗?把人口全都从原来的县城给迁走了?

    那些人口,有迁到幽云一带的,那里有煤矿,有三大铁矿之一。

    小朱派英才馆的人,就近招五十万户,前去那边开矿建钢厂去了。

    有跨海运到辽东的,同样也是三大铁矿之一。

    附近就有露天煤矿,在那里也兴建钢厂,同样是五十万户。

    南方的许多人,则被第一建筑公司的人,招到沿海兴建渔村去了。

    约有200万户,迁往长江入海口处,在那里兴建新城。

    由于小朱之前铺下的路网太周全;

    钱庄、商行、镖局,三方同时相互配合着行动;

    另一边还有英才馆、建筑公司的人,在终端接应安置。

    县令原本就没能力阻止灾民逃荒,查的最严的当属各地关隘。

    镖师们还都是军方的人,又有太子跟国公在背后支持着,没有哪个关隘敢阻挠。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迁徙。

    所有在本地买不起粮食的人,全部自发迁出本地。

    要么到了沿海,要么到了工厂矿场。

    非但滕毅冷汗直流,就连皇宫里的老朱,在接到各地奏折后,也是大感不妙。

    “这逆子,这是要闹哪样啊?你把所有人,全部迁离原籍,咱的大明,不成空壳大明了吗?田谁来种?明年的税粮找谁去收?你就不怕如此一来,咱的大明土崩瓦解了吗?”

    远在松江府的小朱表示:明年税粮,你找地主乡绅去收啊,谁有田,谁还在种田,你去找谁收去。

    他们手中有无数的粮食,不但屯了一年,还从孤的手里买过去不少高价粮。

    最多相持到明年秋收,就不信他们能把陈了两年的陈粮,还攥在手里不撒。

    反正瀛洲那边,今年产的粮食很多,有余粮7000万石,有去年还屯3000多万石;

    再加上从南洋收来的粮食,哪怕打持久战,也能耗下去。

    没人帮你种田,看你怎么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