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古代皇帝们的所思所想亦是截然不同。
清朝时期,正值慈禧当政年间。
慈禧抬眼望着天幕上的视频,竟毫无顾忌地仰天哈哈大笑起来,那神情愈发显得她认定闭关锁国的举措无比正确。
她双手叉腰,身子微微后仰,脸上的肥肉随着笑声不住地颤抖,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里还念念有词:
“哈哈哈哈,瞧瞧这外邦发展成了这般模样,我大清必将繁荣万世!”
此时的大清,腐败的风气肆意蔓延,除了首都一带还留存着些许表面的繁华景象。
其他地区的百姓都深陷在民不聊生的艰难困境之中。
然而,慈禧却对此毫不在意,她那执拗的神情仿佛在宣告,当下的大清已然强大到无人能够抗衡。
慈禧说完这番话后,四周的人个个噤若寒蝉,无人胆敢出言反驳。
他们或是低垂着头,或是眼神闪躲,脸上满是惶恐与无奈。
在她周围的大臣们皆在内心暗自嘀咕。
一位年事已高的大臣,眼中满是悲愤,心中不住地哀叹:“这大清如今已是外强中干,太后却还如此盲目自大,这可如何是好?”
他眉头紧锁,花白的胡子微微颤抖。
另一位大臣眉头紧蹙,忧心忡忡,双手在袖中紧紧握成拳头,暗自思忖:“国之根本已摇摇欲坠,太后却仍不思变革,吾等臣子当如何是好?”
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无奈地暗自叹息,他的目光坚定而又忧虑,嘴唇紧抿:
“如此闭目塞听,大清危矣,只盼能有转机出现。”
一位圆滑世故的大臣眼珠滴溜溜一转,脸上堆起谄媚的笑,心中盘算着:
“太后既如此认为,我还是随声附和为妙,免得惹祸上身。”
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臣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在心中呐喊:
“百姓疾苦,外邦忧患,太后却全然不顾,吾当寻机进谏。”他来回踱步,满脸焦急。
一位沉默寡言的大臣轻轻暗自摇头,脸上写满了失望:“这般局面,若不改变,国将不国啊。”
一位初入朝堂的大臣满脸困惑,眼神中透着迷茫:
“难道真如太后所言,大清无需担忧?”
一位深谙权谋的大臣目光深邃,默默思量:“此时不宜出头,且观其变。”
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急得面红耳赤,在心里发誓:“定要想法子让太后看清现实,拯救这危局。”
大秦位面。
当看到后世外邦的模样,愈发觉得后世华夏之强大令人惊叹。
嬴政悠悠地抬起头,凝望着高远的天空,心中满是感慨。
他的心情无比舒畅,那舒展的眉头和微微上扬的嘴角,都透露出一种由衷的欣慰与自豪。
他暗自思忖:就算日后的统治者不再是大秦一脉,那又何妨?
只要依旧是华夏之主,只要这片土地上传承的依旧是华夏的血脉与文明,那便足矣。
于他而言,统治者究竟是谁,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片广袤的土地始终被称为华夏,始终承载着华夏的荣耀与希望。
嬴政深知,华夏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某个朝代的辉煌,更在于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在于其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只要华夏之名永存,只要华夏的精神不灭!
春秋位面。
孔子看天幕得见后世外邦那脏乱差的景象,不禁面色凝重,随即开始训导他的弟子们。
孔子捋着胡须,神色严肃地说道:“吾等弟子,当以此为鉴,切不可效其后世外邦之状。观其环境之脏乱,秩序之混乱,实乃失道之举。”
子路性子急躁,抢先说道:“夫子,为何此等景象不可学?”
孔子微微摇头,说道:“子路啊,你且看那外邦之地,垃圾遍地,毫无规整可言,此乃对自然之不敬,对生活之敷衍。”
颜回拱手道:“夫子所言极是,如此杂乱无章,必导致人心浮躁,道德沦丧。”
子贡也附和道:“夫子,那我们当如何自处,以避免如此乱象?”
孔子目光深邃,缓缓说道:“吾等当以礼义为纲,以仁爱为本。居处整洁,心向光明,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参问道:“夫子,若有人身处此般环境而不自知,当如何劝之?”
孔子轻拍曾参的肩膀,说道:“以理晓之,以情动之,使其明是非,知善恶。”
众弟子纷纷点头,若有所思。
孔子又道:“吾等追求的是和谐有序,是内心的宁静与道德的完善。切不可因一时之利,一时之懒,而陷入这般混沌之中。”
弟子们齐声应道:“谨遵夫子教诲!”
此刻,下一个视频缓缓播放。
【历史中的野史记载】
赵子龙是不是胆结石死的?
朱元璋是不是卖勾子当的皇帝?
周瑜是不是被憋气死的?
刘邦是不是汉奸?
朱瞻基是朱允炆的儿子;
李自成是朱允炆的后代。
……
所有野史记载的标题突然出现在各朝的天幕之上。
这一瞬间,所有朝代的皇帝们都惊慌失措,满脸的茫然与懵逼。
“这纯纯是造谣,造谣啊!”他们纷纷怒喊。
特别是朱元璋,此刻竟然红温了,而且红温得格外厉害。
“堂堂一个皇帝,被人说成是卖钩子?这后世的人怎么能这样胡编乱造?”
“这是野史,这是沟史!”
他愤怒地咆哮着,“都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