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了这么久,赵玲儿才刚刚更新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美丽的陷阱——解读托翁名作《安娜卡列尼娜》”
哼哼,看来这姑娘终于把托尔斯泰的那本巨著给啃完了。让我来瞧瞧她究竟有些什么感悟?
点开文章链接,只见正文写道:
名著往往以傲人的姿态,厚重的部头吓退我等一众蟹兵虾将。每每看个开头,摇摇头就放下了,始终只能缘悭一面。感觉读书尤其是读名著,是很讲究缘分的。
前天终于啃完了《安娜卡列尼娜》。反射弧过长,今天才想起写点什么感受体会。
此前,看了知名专栏作家言宏的的一篇书评,大概评价说此书是“作女”咎由自取警示录,安娜之“作”登峰造极。
大意是,身边放着个好丈夫好生活瞎了眼看不见,浪荡公子哥为了她浪子回头,但她死也不放心,终于把自己给“作”死了。
What!世界闻名的大部头名著竟是如此三俗之作?
连忙搜索其他书评以兹求证,结果安娜又成了追求爱情与幸福的美丽形象典范,她那好丈夫卡列宁又成了虚伪官僚,情夫伏伦斯基则是冷漠自私一无是处的富n代。
算了,看来还是得亲自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在安娜眼里,卡列宁是个虚伪、冷漠、无情的官僚机器。然而,托翁并不是只给了这一个角度。
站在卡列宁的视角,他最初如同当时俄国贵族阶层的已婚男士一样,认为妻子是他的个人财产。
被物化的人就好像一只花瓶,理所应当非他莫属。比起整天强调物件的归属感,卡列宁觉得自己身居高位,需要不断学习进步,为国为民提出方案。
因此,比起陪妻子看歌剧,任何一次政治会见或是看书充电都显得更为重要。
卡列宁虚长安娜20岁,但此时的他很像对感情懵懂不知,责任上心怀家国的靖哥哥,只可惜安娜并不是蓉儿,她是个敏锐的性情中人,情商高了卡列宁不知道多少倍。
在劝嫂子原谅哥哥出轨的事情上,她先是记得住所有外甥、外甥女的名字,赢得了嫂子多莉的好感,之后立马抓住了要害,提出多莉在哥哥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哥哥逢场作戏是上流社会的普遍现象两点。
三言两语就劝得多莉舍弃前嫌与哥哥言归于好。
往小了说,安娜是个合格的情感专家,往大了说有做外交家的潜质。
在发现基蒂的意中人伏伦斯基对自己频频暗送秋波,当机立断第二天回彼得堡,避免影响他们的关系。
嗯,看来女主安娜是个有原则有立场的行动派。
托翁笔锋一转,伏伦斯基竟与她搭上了同一班火车,追她而来。
敏锐至此且深知当时俄国上流社会规则的安娜,多年来感受不到丈夫一丝一毫的爱,比之伏伦斯基的深情款款,卡列宁的一切举动都成了嘲笑、讽刺、戏谑、冷酷归结为一个词就是无情。
于是,卡列宁无辜的大耳朵都成了插在脑袋两边令人厌恶的东西。
当然,托翁也给了卡列宁很大篇幅自辩的机会。卡列宁挺委屈的表示他幼年就成了孤儿,根本不懂家庭温暖和情情爱爱,也不希望在人前表达自己的情绪。他把对安娜的那份爱藏的太深,以至于他自己都得翻翻找找。
在察觉安娜和伏伦斯基异乎寻常的关系后,他把手指扳的咯咯作响,心乱如麻、思绪紊乱,分明是嫉妒了,但他根本不知道这种情绪的缘由,于是更加心烦意乱。
他那些克制的说辞和行为,彻底激怒了安娜,作为丈夫面对妻子与情夫竟然冷漠至此,多么无情的官僚机器!
可怜的卡列宁其实内心已经濒临崩溃了,但自幼寄人篱下,青年即入官场的人,情绪克制已经成为了本能。信奉基督的他害怕决斗,既不愿用枪伤害别人,也不愿别人伤害自己。
伏伦斯基的形象恰好是卡列宁的对立面。他大胆的对安娜表达自己的爱,大胆的提出要安娜和他私奔,活力无限的驰骋于赛马场,甚至为了安娜用枪结束自己的性命。
(自杀都打偏了,所以卡列宁的担心也许是多余的。真决斗的话,指不定谁赢谁输呢,好吧这只是开玩笑~。~)。
对比之下,安娜决定凡是卡列宁提出的都要反对,借以报复他的自私冷漠。既然卡列宁提出同意离婚,儿子都可以给安娜,左右脸同时被打都不介意,那就偏不离婚。
安娜和伏伦斯基私奔了,远走高飞到了意大利。
轰轰烈烈震惊彼得堡社交界乃至莫斯科社交界的爱情(丑闻)终于告一段落。她和伏伦斯基的生活归于平淡,陷入了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琐事。
安娜猛然发现一场折腾除了让大家都精疲力尽以外,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幸福。为了伏伦斯基她付出了一切,包括自己八年来的情感寄托——儿子谢廖察。
而此时的伏伦斯基则是放弃了自己花花公子的生活:赛马、社交、猎艳乃至可能的仕途晋升以及母亲的庇护,开始作画消遣。
伏伦斯基对于艺术有才气,但很明显远不及唐伯虎(这是啥比喻?哎,不知道随便凑合)。
安娜和伏伦斯基开始陷入了一个争吵的循环,
“我牺牲了一切你又付出了什么?”(此处只想到WOW里恶魔猎手NPC恶狠狠的台词)。
两个性情中人,遵从自己的欲望和激情做出了一系列行动。爱恨交织、刻骨铭心、互相伤害。
安娜唯恐失去伏伦斯基的爱,更怕失去这种被爱包围的感受。但她又何尝不知道如此炽烈的爱是最经不住时间消耗的东西。她尽力去摆脱这样的感受,看书,写书,培养养女,越是急迫,越是焦虑也就越发歇斯底里。
最令安娜畏惧的是,伏伦斯基想要让生活回归正轨,让卡列宁和她离婚,给安娜重返社交界的机会,也给自己的孩子名分。这明明是一片好意,他以为自己需要爱情之外的生活,安娜也需要。
伏伦斯基完全没有想到,正轨对安娜而言就是那虚与委蛇的上流社会,舞会、歌剧、贵妇人,当好一只八面玲珑的花瓶……
这一切一切安娜再熟悉不过了,但她离开卡列宁分明就是为了逃离这样的生活呀!
那个时代的欧洲给女性选择的余地太小了。
大文豪托尔斯泰发现了,远在英国的勃朗特姐妹发现了,孤身一人的简奥斯丁也发现了。嫁人做花瓶是那个时代女性唯一的,最好的归宿,那时的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安娜的死即兴而随意,似乎有些心血来潮,但事实上面对与伏伦斯基必将淡化的感情,冷冰冰又索然无味生活的侵袭,她别无选择。
下了火车发现世界之大,竟无归所。
死这个选择对她而言并不是太坏。
她可没法穿越,没法摇身一变成女强人,女经理,女警察,女记者,女摄影师,女医生,女博士……(这些名词如今或褒或贬,毕竟有得选)。
如果说《安娜卡列尼娜》全书只是如前篇所言,单是一篇纠缠不清的三角恋故事,那就确实成了三俗之作。
琼瑶阿姨的情节大概更缠绵,亦舒的也许更现实,而张爱玲的可能更空灵。
但这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托翁邪魅一笑,偷偷把私货藏在了列文与基蒂这对p里。喜爱曲折情节的请关注安娜他们,我的笔触细致入微,把美丽的人儿毁给你们看的悲剧信手拈来。
不过也得听听我的哲学思想,爱情观,世界观,以及对俄国何去何从的展望和思索。
于是列文这条线穿插于全文,令人无法忽视。
列文作为一个有文化读过大学的大地主,尤其热衷参与劳动,对农活指指点点。
举个栗子,文中有一段他哥哥来农场看望他的描写。他在城里当公务员的哥哥表示:
“哎呀,农村的空气真新鲜,生活真闲适,不用和人打交道,不用喝酒聊天应酬,天也蓝,树也绿,感觉简直棒极了。”
终日在农场的列文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有一种看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列文眼中的农村既不是美好梦幻,也不是贫穷肮脏,列文眼中的农民的也不是憨厚老实,反而有些笨笨的自私。
农村和农民都是最真实的存在,是能够让他真正安心的。
他心中惦记着田里上好的草料,如果不及时收割留存,过几天下雨就全部浪费了。一番心里斗争,终于决定抛下哥哥亲自下地割草。
农民们看着地主老爷亲自割草,一个个笑呵呵的觉得有趣,同时带着骄傲。嗯,掌管农庄你说了算,但割草肯定是不如我们的。列文不服气,心想这帮庄稼汉见识浅薄,我不能比他们差。
事实胜于雄辩,很快他就累的胳膊都抬不起来。回头一看,人家的一垄草地笔直平整,自己的那条不仅弯弯曲曲,割完了的还剩些稀稀疏疏的胡茬。
此后挥汗如雨,放弃比拼,专注于割草……一大段描写看下来,连我都觉得割草原来这么有趣,跃跃欲试了。
……
基蒂则是在伏伦斯基移情安娜后消沉了好一段时间,屈辱与委屈交织。为了伏伦斯基她拒绝了列文的求婚,人家竟不曾正眼瞧她。
但是塞翁失马,谁说这不是她的幸运呢?她去德国,遇到了好友华伦加,华伦加的所作所为启发了基蒂。
原来,人生的价值来源于自身,而非别人的目光品评,有目的的善良并非善良。
回想安娜与伏伦斯基,他们爱的死去活来,如同照镜子般,在对方的牺牲中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爱情的存在。这是很不稳定的,稍有误会曲解,就会偏离得越来越远。
反观列文和基蒂,在自身寻找出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索问题,不去做无谓的猜疑判断,也就幸福的多。
同理农业力求的利益最大化,往往也是适得其反的。
当然全书表达的东西更多,细节更多,远不是我三言两语能概括的。
托翁不是个上帝视角的教导者,也不是个循循善诱的老者,反而更像一个希望与人探讨交流细心的听众。
美好的事物被现实无情的毁灭,托翁用他敏锐的眼睛捕捉了现实,将之化为生动的文字呈现出来。
作者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现实,并报以最大的善意,这不正是我们所致力追求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