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作家之名 > 第72章 久别重逢

第72章 久别重逢

    二人重逢,言语间洋溢着无尽细节。任明卿向庄墨直言:徐家接纳、徐老偏见、《浩荡纪》版权争执、徐老因长子离世引发的心痛——一切和盘托出。

    庄墨随即揭露,徐安之即为四海纵横,让任明卿心绪难平。

    任明卿方知,安老师乃徐老长子、徐静之亲兄,惊喜之余,又惊觉自己崇拜的作者正是此君,多年来承袭其笔触,命之感油然而生。

    “原来如此!”任明卿追忆往昔,线索连连,“夜深人静,他埋首书案;邮差频繁,递来样刊……我以为他购读,岂料是恩赐。”

    “他传授你写作之道?”

    “师,语文领路人,作文启示者。”任明卿眼含泪光,笑出幸福,“考场佳作,他声声朗诵,无论文风;新书架上,我随时翻阅。那年暑假,日记化,他耐心指导,纠正错误,细说故事门道:人物、线索、架构……当时懵懂,如今铭记。”

    他言简意赅地阐述:探求爱的深度,需洞察人心,关爱每一个生命。唯有爱,方得理解与共鸣,使作者化身众志成城。他们书写人性真谛,催我走近多元人群,克服内心对人性的畏怯。

    庄墨不禁轻抚其颅:“字字珠玑。他传授的,正是创作的灵魂。他培养了你,塑造了你。”

    “他教导:写作前先为人,坚信故事影响深远,下笔务必慎重。才华横溢者,尤需关注文字内涵。佳作出炉,传播力与感染力必惊涛拍岸……执灵魂之刀,作者肩负读者之责。”

    庄墨颔首,此话确是徐安之会说。他洞察教诲与创作的共通,以此为一生的使命,期许对社会有所贡献。

    任明卿,虽显瘦弱,却语出铿锵。历经苦难与不公,不忘师言,将故事的现实意义作为创作的基石。即使读者寥寥,亦望笔端带来正能量。庄墨对其坚守态度和正直品格,深表敬意。

    “他是楷模。”任明卿眼中泪光闪烁,“他与众不同。踏入我村支教,扎根不拔,非如那些温室花朵。博学而诚恳,不以人瑕疵论英雄。他倡导女童教育,减免学费,逆流而上,坚信性别非界限,女孩也有追逐梦想的权利。为水电奔波,助力村耕,心系村民福祉。他与一般知识分子迥异。”

    任明卿自豪又羞赧:“他不仅是书呆子。”

    “后续如何?”

    任明卿目光游移:“我初中犯错,安老师让我转学……我赴B市,他留守,资助我至大学,乃至离世。他离世时,我备考高考,未知其肝癌之痛。归时,已天人永隔……”

    他泪如雨下,宛如迷失小羊,庄墨轻抚其背:“无妨,我在,徐老在,他亦不会弃你。”

    任明卿摇头,自安老师离世,他丧失了依靠:“徐老因他离世,厌弃所有与作家。”

    观庄墨沉思状,任明卿挺身而出,为徐老辩解:“徐老之厌,非因安师抗命,实因哀痛其逝。他认为肝癌源自创作劳苦,故无法释怀。”

    徐老闻及灵璧凤河村,身份已露。长子早夭,徐老倾力滋补任明卿,盼其健康长寿,以此弥补悔痛与父爱。

    “感同身受,痛失挚爱,谁堪冷静?徐老恐触景生情。若真怨孩子背叛,又怎会 desktop 永留安师笑容?”

    照片中,安师与学子们共笑拖拉机之上,衣着简朴,笑容却如阳光普照。

    徐老内心悔恨无疑,因未能支持儿子,致其劳累早逝。生与死两隔,徐老已接受安师理念,却无人可诉。

    “安师生前,是否有所嘱咐?”庄墨潜意识认为,《浩荡纪》未竟之作,应由任明卿继承。

    任明卿却道:“他留我遗产。”

    “哦?”

    “受恩匪浅,遗产非我所求。”任明卿抚弄颈间钥匙,“然而,最佳遗产已得。我在创作,不是么?”

    “嗯。”庄墨轻抚其额,“他若在天之灵,见《浩荡纪》重归你手,必感欣慰。”

    任明卿懊悔中带着一丝庆幸:“我曾欲放弃。大学时尝试创作,那部《诡域》同人文,险些出版。遗憾未果,那书成他赠予我的念想。安师辞世,我经济维艰,迁离寓所,自认不才。”

    “我有过失。”庄墨致歉。

    他本应更坚决、勇敢,以免蹉跎岁月。

    任明卿困惑:“何出此言?”

    庄墨笑而不答。

    任明卿未追问,他沉浸于与安师重逢的梦境中。诸多巧合让他信命,命运早已暗中布局。往昔与今朝交织,际遇皆似重逢。他似乎注定要走创作路,如武侠所言:少年偶遇高人,日后天下无敌,认祖归宗。

    他不再畏惧徐家豪宅的空荡华丽,也无寄人篱下之感,他觉得自己回家了,与亲人相伴。

    “你的创作进展如何?”庄墨回归正题。

    “即刻呈现。”

    任明卿从书斋捧出一摞沉甸甸的手稿,庄墨眼前一亮:“数量颇为壮观!”

    任明卿自嘲地一笑:“字迹略显粗犷……”

    “恰恰相反,一鼓作气的篇章最为精彩。李白亦不拘泥于草稿。”

    任明卿察觉他欲通宵达旦研读书稿,急忙提醒他休息,但庄墨坚定地挑灯夜战,直至晨曦微露。卷页闭合之际,他对熬得眼圈乌黑的任明卿断言:“继续前行。天下瞩目你。”

    等待的,必是你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