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ot 这章是夏初语宝子金币加更的第三章ot
哦,对,忘记说了,阿糜已经搬出了隆府,还把隆府挂在曹双利的铺子地下出租出去了,她现在住在染坊里,偶尔回去几趟未被租出去的隆府。
隆府后院里,予熙就是在这里和她接头交流的情报。
朝廷派来的都督已经到任,住进了都督府,但是从阿糜那里传来的消息来看,都督每个月都会收到十块金饼。
阿糜已经全盘告知了予熙她的身份,还有那些之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的身份。
予熙惊讶的很,但是对阿糜的态度也没变过,就是更加的担心了。
阿糜放下了最后一丝戒备,就算是我真的无法脱身,那你也要和你家郎君好好的。
阿糜看着担心的走来走去,视图直接把他们一网打尽把自己摘出来的予熙这般想着。
“予熙,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也是你告诉我的,别担心了,我会没事的,啊。”
“你要好好的,只要你稳住了,我就会好好的,把那些人全都送下地狱。”
“好,阿糜姐姐你小心。”
“快走吧,别被发现了。”
“卢少卿,有你的信。”
“先放那吧,我等会会看的。”
“是。”
被呈放在桌岸上的信件,最后被案件卷宗还有查案日志遮挡,随后是他夜入鬼市,重伤。
林林总总的下来,那封信一直未动,直到后来他才有时间打开。
‘卢氏贤侄凌风启:
凌风贤侄,自尔上长安已久,不知贤侄可否记得族妹卢氏予熙。
予熙乃叔父之女,幼时常于贤侄身侧。
而其久闻长安之盛世繁华,留书一封便去往长安,信里道去往长安寻贤侄。
然,至今书信未来,至今也未归家。
卢氏于长安中有些人手,曾传书往长安而去,未寻到人,也曾信归来,未曾在长安见过小女,贤侄曾南下,不知可否见过小女,今贤侄归长安,任大理寺少卿。
然小女至今还未归家,据其离家,已有至少约莫快三载半岁。
书信已断,人影无踪,家中也派人去寻,然皆未寻到,望贤侄观信后,也留意片刻,给叔父回信。
卢氏叔父子瑜字。’
卢凌风打开这封来自范阳卢氏的家书的时候,已经是降魔变案水落石出,他接旨被贬至云鼎任云鼎县县尉一职之后了。
“那位幼时时常跟在自己身后的予熙堂妹失踪了?”
卢凌风脸黑了,他对那位堂妹倒是印象深刻,鬼点子很多,同时小小年纪算账很是不错,有些童言童语还能点醒他。
和他在卢家时很是亲近,说的准确些,今天他没去找她,她便颠颠的迈着小步子来找他,她没去找他,他就觉得哪里不得劲的去问叔叔予熙妹妹现在有没有时间,在做什么。
也算得上是形影不离了,小面团子似的妹妹,对着自己奶声奶气的撒娇说话,就算他后面因为要做太子伴读而离开家中,她也时常让家里给他来信,他们书信往来从未断过。
虽然信中的字一开始很是潦草,但是到后面越长大,倒是写的越发的规整,只不过他们也已好久未见过了。
不过,近几年又是查案,又是被罢官,又是南下的,好像确实和予熙堂妹好久没有联系了。
仔细一想,信中的时间一推算,予熙堂妹,已经失踪差不多三年多,快三年半了吧?
这可真是,事情大了。
但是现在他要离开长安在即,写信再送是来不及了,只得出了长安找个地方写信送回家。
某位送了信,每天都在愁闺女没回家的老父亲的头发是越掉越多,愁的都老了不少。
哪怕是族中的其他人来劝,他还是担心啊,那可是他的宝贝女儿,他就这么一个独苗苗,那是他家瑗娘子给他留的唯一一个活的遗物啊
作者的话:ot 感谢喜欢和支持,感谢打卡点赞关注收藏和花花ot
作者的话:ot 感谢夏初语宝子打赏的金币ot
【太阴会是剧情开始前十八年被剿灭的,那时阿糜七岁。
阿糜和予熙相遇,是阿糜二十三岁的时候了。太阴会是用三年发展到剧情开始那副样子的,我私设了,只用两年,是我的问题,但是没查清楚。
就当是我的私设,请见谅:距离马蒙和予熙的遇见,是已经一年半了,成婚已经一年,遇见阿糜时距离剧情还有两年。
还有就是三载半岁这个形容我瞎组的,意思是三年半。
然后是卢凌风的岁数,他作为太子伴读,自小跟太子一起长大,也就是说出生年岁跟李隆基差不多。
也就是说,《唐朝诡事录》开篇的时候,卢凌风大概27岁左右。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