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青年之我在帝都送外卖 > 第12章 梦想的路上

第12章 梦想的路上

    我的第二本书《骑行中的故事:在城市的角落》发布后,反响热烈。这本书不仅吸引了普通读者,也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几家知名平台甚至联系我,希望能做深度采访,探讨外卖骑手背后的故事和这座城市的共鸣。

    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我开始感觉到自己被更多的目光关注着,读者们期待着更多的作品,媒体希望挖掘出我和其他骑手的更多故事,甚至有些出版社开始向我伸出橄榄枝,想要签下下一本书的合同。我知道,这是难得的机会,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成功的开端,可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一种不安:我还未完全准备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关注与期待。

    在外卖工作中,我依然保持着最初的节奏,但每一单送餐似乎都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每一次停下电动车时,我都在思索,今天的这段路程是否会带来新的故事。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仿佛都变成了潜在的素材,等着我去捕捉、去记录。

    这一天,我接到了一单从西城区的餐厅送到东城区写字楼的外卖。这单外卖有点特殊,送餐地址是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总部。说到这家公司,我心里多少有些敬畏,因为它几乎代表了帝都的科技创新和财富象征。这样的公司里,员工们的日常节奏几乎就是高效与竞争,仿佛时间从未在这里慢下来。

    骑行在帝都的主干道上,我看着高楼大厦在视野中不断闪过,思绪开始游走。这单外卖将送到怎样的顾客手里?他又是怎样在这座城市中打拼的?我不禁开始揣测那些在写字楼里的白领们,他们的生活是否真的如外界所想的那样光鲜亮丽。

    到达写字楼时,我站在大堂,等待着顾客下楼来取外卖。大厦内的环境显得极为现代化,灯光透亮,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咖啡和高效工作的味道。我四处打量着,这种气氛与我所熟悉的外卖世界截然不同。

    几分钟后,顾客出现了。他看起来比我想象中要年轻,穿着简约却不失时尚。他走到我面前,微笑着接过外卖,眼中没有一丝疲惫,反而带着一股自信的光芒。

    “谢谢你,兄弟,辛苦了。”他礼貌地说完,转身准备回去。

    那一刻,我忍不住问了一句:“你在这里工作,感觉怎么样?”

    他停下脚步,笑了笑,似乎对我的提问有些意外,但并不拒绝。“挺不错的啊,虽然工作压力大,但我喜欢这种节奏。你呢?送外卖的生活如何?”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反问我。脑中浮现出无数的外卖经历,拼搏、疲惫、收获与迷茫交织在一起。我想了想,微笑回应:“有辛苦,也有收获。虽然每天都在路上奔波,但看到不同的风景,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也挺有意思。”

    他点点头,似乎有所感触。“我明白你说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挺羡慕你们的自由,至少不用每天待在办公室里,面对屏幕和一堆无休止的任务。”

    我没想到,一个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年轻人,竟然会羡慕我们的生活。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疲惫和无奈,只是我们彼此看不到罢了。

    送完外卖后,我骑上车离开了写字楼,脑中回荡着刚刚的对话。自由和枷锁,有时真的是一体两面。我们这些外卖骑手,常常渴望稳定和体面的生活,而那些在办公室里的人,或许也在追求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自由。

    这段小小的插曲成为了我新的灵感源泉。我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是否在于不断追求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或者说,真正的幸福是否来自于对当下的珍惜和对梦想的坚持。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也成为了我接下来创作的主题。

    几天后,我接到了一个特别的采访邀请,来自一位知名的作家兼媒体人——李秋然。他是文艺圈内的风云人物,作品多次获奖,同时也在媒体上发表过许多深刻的社会评论。能够得到他的青睐,让我既兴奋又紧张。

    采访那天,我早早地来到了他指定的咖啡馆。李秋然看起来比照片中要儒雅一些,穿着简单的衬衫,带着一副圆框眼镜。他见到我后,微笑着向我招手,示意我坐下。

    “你最近的书我看了,挺有意思的。”他开门见山,“讲外卖骑手的故事,很有共鸣。我自己也经常点外卖,常常在想,那些送餐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笑了笑,心里有些激动,毕竟得到这样一位资深作家的认可,对我是极大的鼓舞。

    李秋然继续说道:“你有没有想过,下一本书写什么?外卖的题材虽然不错,但是否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他的提问让我一时语塞。事实上,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突破自我,跳出外卖骑手这个题材,去探讨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然而,外卖骑手的故事仍然占据了我创作的主要思维空间。

    “我在想,或许我可以从城市生活的不同角度出发。”我斟酌着词句,“外卖只是其中一个切入点,我希望能通过更多的职业、更多的故事,展现帝都的多样性,讲述每个普通人背后的故事。”

    李秋然点头表示赞同。“没错,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故事集,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你在外卖骑手的世界中找到了共鸣,但如果你能将这些共鸣扩大,触及更多的人和事,你的作品会更有深度和广度。”

    这场采访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未来创作的可能性,也让我明白了如何在细节中找到宏大的社会视角。我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将更多的社会角色纳入我的书写范畴,探讨他们在这个城市中的生存与奋斗。

    几天后,我继续我的外卖工作。送餐途中,我遇到了一位年长的骑手,他看起来比我大了至少十几岁,但骑行的速度依然飞快。在等待红绿灯的间隙,我们闲聊了几句。

    “你干这行多久了?”我好奇地问道。

    “大概五年了吧。”他笑了笑,露出了一口微黄的牙齿,“以前做过很多别的工作,但还是觉得这行灵活,能养家。”

    我听着他的故事,心中升起了一股敬佩之情。像他这样的骑手,还有很多,他们不年轻,也没有太多选择,但依然在这座城市的角落里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生活不容易啊。”他感慨道,“不过,只要每天能送几单,赚点钱,我也知足了。家里有孩子,日子还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