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晴空万里Q》第二部。
本章大英博物馆介绍居多,还有关于中国文物的一些介绍。
结尾有惊喜哦!
……
S市s大。
“1753年,英国一位著名收藏家———汉斯·斯隆(Hans Sloane)爵士去世。
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9575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
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后,一座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并对公众开放。
1823年,英王乔治四世将其父亲的藏书——ot国王书库ot(the King039039s Library)——捐赠予国家,被安置在博物馆内。
这项捐赠也促成了博物馆的改建和扩建。原蒙塔古居在19世纪40年代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由罗伯特?斯默克爵士(Sir Robert Smirke,1780–1867年)设计的一座方形合院式大楼。
到了1857年,这座大楼与圆形阅览室(theRound Reading Room)都已落成,组成了博物馆今天的主体建筑。
为了容纳日益增多的藏品,自然历史类收藏品在19世纪80年代时被分流至南肯辛顿区(South Kensington)的一处新建馆址,也就是后来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所在地。
到了1970年代,博物馆已有了积极的展厅修葺计划,并成立了一所负责提供教育与出版服务的公司。
一系列的建筑项目也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公共空间和设施,其中包括用于展示帕特农神庙石雕的杜威恩展厅(DuveenGallery)。
1973年,馆内的藏书成为了新成立的大英图书馆的一部分。但这个新机构还一直留在博物馆内,直到1997年才与藏书一同迁往位于圣潘克拉斯(St Panras)的新址。
原馆内图书馆的位置现在成为了以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命名的大中庭(the Queen Elizabeth IIGreat Court)。
进入21世纪后,博物馆还在继续扩充和改善其公共空间与设施。2008至2009年间,四个新的常设展馆相继落成开放,其中包括:
中国瓷器展厅(95号展厅)。
钟表展厅(38-39号展厅)。
1050-1540年的欧洲展厅(40号展厅)。
内巴蒙墓室:古埃及人的生与死ot常设展览(61号展厅)。
博物馆的另一项主要新建项目——世界文保与展览中心,也已于2014年落成并投入使用。
2017年末,何鸿卿爵士中国及南亚展厅在两年的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
新的伊斯兰展厅和日本展厅也于2018至2019年间陆续竣工并开放。
这座博物馆就是———大英博物馆。”
讲台上的人合上书: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讲台下十分安静,大家都低着头,没有一个人提出问题。
讲台上的人正准备收拾东西下课,一只手举了起来。
讲台上的人眼睛一亮。
“这位举手的同学,你有什么疑问吗?”
举手的是一个披散着头发,面容姣好的女孩。
“老师,都说没有一个中国人是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展品真的都是抢来的吗?”
讲台上的人脸色微变,一脸严肃和愤懑。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文物,其中包括大量的中国文物。”
“如今的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高达2万3千多件,其中长期陈列的就有2000多件,另外还有很多来历不明,不方便公开展示的中国文物不被人所知。
在这里,从书画玉器到青铜陶瓷、从古书孤本到良木家具,几乎涵盖了中国古董的所有门类,横跨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涵盖了从史前时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
“历史上,日不落帝国殖民世界二百年,抢夺了太多世界各地的珍贵文物,像是大名鼎鼎的埃及木乃伊、罗塞塔石碑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顶级精华。
而我国的文物更是种类繁多,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由100多年前的英国殖民者巧取豪夺而来。”
“就拿瓷器来说,如今的大英博物馆第95号陈列室里展示的我国精品瓷器将近1700件,年份从晋至清,其中包括清朝的传世珐琅彩和无比珍贵的汝窑精品,而这些曾经都只是一个人的个人收藏!”
“《女史箴图》想必大家应该都熟悉吧,,这一个由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创作的世界级名画,是中国最早的叙事题材绢画本,还曾登上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
“历史上,顾恺之的原画作早已不知所踪,但唐代摹本却保留了下来,由于深受历朝历代帝王的喜爱,此画上面保留了大量的皇帝印章,尤其是著名的“网红皇帝”乾隆爷,其足足在上面敲了37个各式印章。”
“八国联军侵华时,英国大兵冲进紫禁城,发现了这幅著名的中国瑰宝。仅以25英镑的“吐血跳楼价”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讲台上的人声音已经十分哽咽
“除《女史箴图》外,还有许多文物像敦煌壁画,十二生肖等都惨遭毒手。”
“如今大英博物馆中每一件珍贵的我国文物,哪一件背后没有一个悲惨的血泪史!”
“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华,却只能流落在异国他乡,饱受欺凌,连一个独立的展柜都没有!”
讲到这里,讲台上的人声音中又充满欣慰。
“不过好在,近些年来我国已经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套海外流失文物归国!”
所有人都放下了手里的事情,认真的听着老师的讲述,皆红了眼眶。
“终有一日,我国流失在外的所有文物都可以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回归!”
不知是谁说了这么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