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王爻的爷爷含笑而去。
爷爷临终之时,他那浑浊的双眼紧紧地盯着王爻。
王爻读懂了爷爷最后时光的眼神,仿佛看到了爷爷心中的遗憾和期望。他知道爷爷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能说。
这是一个生逢乱世,历经沧桑的百岁老人。他一生或许不够传奇,却富有守身之道。
其实,王爻从小就是一个善良聪慧的人。当其他同龄人沉迷于《西游记》时,羡慕孙悟空的千般本领和万般变化,为之兴奋赞叹。然而,王爻却看到了唐僧那颗慈悲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他却行而效之。
谁曾见过有人因为一只蚂蚁与同伴动手?
又有谁曾见过有人在自家鸡被杀后难过落泪?
或许,王爻人生中的第一课就是学会感同身受。他能够理解蚂蚁和鸡的痛苦,所以才会忍不住落泪。
由于家中人口众多,大家又比邻而居,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从小,王爻就经常听到亲人之间的互相指责和抱怨。他们总是在王爻的面前偷偷诉说彼此的过错,让王爻感到十分无奈。这些经历让王爻逐渐领悟到了一种智慧——糊涂。
王爻爷爷的葬礼办得很隆重,十里八乡来了不少人。
那一天,天空万里无云,艳阳高照,让人感觉有些恍惚。
王爻静静地站着,看着棺木被缓缓放入墓穴,最终埋在了奶奶的身旁。
小时候,王爻觉得坟墓非常可怕,但当亲人离世后,他反倒不再感到害怕。因为那里有他思念已久的亲人,他们将永远陪伴在一起。
晚上,王爻躺在爷爷曾经躺过的床上,独自入眠。
次日,大伯母关心地问道:“小爻,你一个人睡在这里会不会害怕呀?要不要去别的房间睡呢?”
王爻苦笑着摇了摇头,回答道:“伯母,他可是我的爷爷啊,我是他的亲孙子。我为什么要害怕呢?难不成还担心他会来找我吗?”
……
就这样,时间飞快流逝,转眼间王爻又踏上了回城的道路。
这一次,王爻与以往任何一次的心境都不同。
熟悉的乡间小道渐行渐远,脑海的画面渐渐泛黄。
王爻默默祈祷愿逝者有归宿,灵魂得以安息。
诸事完毕之后,王爻终于有了一些闲暇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
他意识到自己的真气具有治疗疾病、延长寿命的神奇功效,但他并没有立刻想到利用这个能力去追求财富和地位。
相反,他深知如果不能科学有效地解释这种能力,不仅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还会暴露自己最大的秘密。一旦被人知晓,他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最好的情况也只是成为别人的傀儡而已。
王爻不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他希望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因此,他决定学习医学知识,以便合理地解释自己的能力,并在需要的时候运用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各种知识,这为王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他感谢这个时代给予他这样的机会,同时也感激那些无私奉献的传道者们。
王爻从网上找到了倪师的讲课视频,并开始认真地学习和研究。
对于王爻来说,学医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他相当于已经知晓了答案,只是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来解释这些知识。
目前,他正在努力塑造自己的形象,平日里练习武术、学习医学以及投资理财等领域。
有时候,王爻会在午夜时分惊醒,感慨起前世拼命赚钱的艰辛,而今生则更为艰难,不仅要赚钱,还要练武和学医。
不过,他总能找到方法安慰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尽管生活忙碌,但王爻每天仍然坚持上班摸鱼、打屁、吹牛;下班后,则专注于练功、看书、扎针和熬药。这样的日子过得十分充实。
正因如此,陆小胖时常能闻到王爻身上散发出来的淡淡药香。起初,他还开玩笑说:“小爻啊,你也太虚了吧!天天嗑药呀!”
王爻听到这话,立刻就不干了,反驳道:“你才虚呢,你全家都虚。我这是养生懂不懂,养生。”
此时的王爻,如同被踩住尾巴的猫,拼命乱叫。
于是,办公室成了彼此的开车舞台,引得其他几个人也是笑得前仰后合,面色涨得通红。
时间久了,大家对王爻身上的药草味也就习以为常了。虽然有时候还会拿这个打趣,但也不再像一开始那样觉得新鲜。
不过呢,王爻偶尔还是会去洗洗脚,按按摩,让自己放松一下。有时候,他也会陪着陆小胖一起打打麻将,享受一下休闲时光。
他知道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有点另类。所以,他努力让自己合群,尽可能地表现得和其他人一样。尽管有时候他并不喜欢这些活动,但他还是选择参与其中。
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天性就是排斥另类,消除异己。
孔子都能携私诛杀少正卯,更何况其他了。
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适应环境,融入群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社会淘汰。
而王爻两世为人,颇得各种滋味。
……
王爻最近投资理财心得体会颇多。
股市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这句话很多人理解为:告诫我们要逆向思维,反向投资。然而,对于王爻来说,当他听到这句话时,脑海中浮现出的却是老子的名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许多专家对此解释道:“因为有美的概念出现了,所以丑的概念也相对形成了……”但王爻却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解释。为何如此呢?原因在于这种解释给他一种过于呆板、缺乏变化的感觉。
华夏智慧的源头乃是《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万经之母。此书着重于阐释变化之道。而作为道教经典著作的《道德经》,则仅仅在讲述对立之道,这不是扯淡嘛。
所以说,他总觉得这句话应当如此解读:既然整个世界都认为这个东西是美的,那它本身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并不美好的事物。因为如果世界是美好的,是不需要宣扬和赞美的。美与不美是变化的。
越是强调什么,越是缺少什么。
正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还有那一抹灰。
而当其他人感到恐惧的时候,你必须深入理解这种恐惧的根源,判断它是否会进一步加剧或者逐渐消失,只有这样才能决定自己是否要变得贪婪。
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