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满清想入关,白日做梦 > 第78章 谈心

第78章 谈心

    山东,登州府,烟台县外,烟雨轩。

    现在是下午时分,漫天雪花飘落。

    欧阳健站在风雪之中,任凭鹅毛大雪落在自己身上,一动未动。

    他的心绪早已飞向了远方。

    这么大的雪,不知又有多少百姓会活活冻死。

    在登州府内,有我为百姓做主,可是在登州府外,又有谁为百姓做主?

    想要保留下华夏更多的元气,就要更快的打出去。

    只有在我的治下,百姓们才能活的好。

    看来,要适当提速了。

    上午和李靖交谈过后定下的打下山东全省之后打入江苏的计划,可以提前实施。

    打入江苏的计划不必等到全占山东之后在执行。四个大秦步兵满编军,第二、第三、第四军执行横扫山东全省,大秦步兵第一军从莱阳出发,走西南方向,经过高密、诸城、莒县后进入江苏,经过临沂后直扑徐州。

    徐州,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交界之地,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

    大秦步兵第一军一万九千零一十八人的任务,就是拿下徐州。

    拿下徐州,不但在江苏省内打下一颗钉子,还能用徐州为饵,诱使明军前来,从而大量杀伤明军。

    徐州一下,江苏省府金陵门户洞开,拿下金陵就只剩下了时间问题。

    届时……

    “主公,孙传庭和曹变蛟带到。”

    最早跟随欧阳健的秦军什长冯元坤的声音打乱了欧阳健的思绪。

    做为新手大礼包的十一名大秦步兵,战至现在,只剩下了什长冯元坤、伍长苏彬和一名士兵华丰,伍长胡连城和其余七名士兵已陆续战死。

    烟雨轩建成之后,欧阳健把冯元坤、苏彬和华丰三人从前线调到了身边,做为贴身护卫。

    ……

    壁炉内炉火熊熊,热气驱赶走了寒意。果木香燃烧产生出的淡淡味道弥漫于整间房间之内。

    孙传庭和曹变蛟两人刚一进来,视线就聚集在欧阳健身上。

    三十岁不到,身高六尺左右(明清时代,木工一尺,换算过来为311厘米),身形不算高大,但看起来力量感十足。

    没有穿厚绒外衣,只着一件单衣,裸露在衣服外的皮肤之上伤痕密布。最让两人吃惊的是颈部的一道刀疤,只要入刀力量在大一分,气管和食管就会被切断,那就不是只留下一道刀疤的问题了。

    双眼中精光四射,配合站的笔直的身躯,如同一把出鞘利剑。

    孙传庭和曹变蛟两人对视一眼后,脑中同时闪过一个名字:欧阳健。

    “孙御史、曹总兵,天寒地冻,让两位受委屈了。”

    “欧阳健?”

    “我的名字不提也罢,只是一个小小的把总而已。”

    “小小的把总?欧阳大人未免太过于客气了。你这位把总就把我俩打的大败。”

    曹变蛟语气不善。

    “做为你的俘虏,今日,欧阳大人把我们提来为何?是不是已经到了祭旗之日?”

    欧阳健的眼光盯着他俩,没有杀意,只有欣赏。

    “祭旗?如果以二位的才能也要祭旗,那我欧阳健就不配坐在这儿。

    你们看外面,雪越来越大了!”

    这个转折让孙传庭和曹变蛟都摸不着头脑。

    “今年冬天,不知会有多少百姓冻死在四面透风的茅草房内。”

    孙传庭和曹变蛟听到这句话,脸色微变。

    两人虽然都是明朝高层,但并不是不了解百姓的苦。

    “治国、齐家、平天下!我相信你们俩人出仕之时都怀着这样的想法,可是,现实却完全不是你们所想的那样。”

    “民心不稳、政治腐败、结党营私,东林党一手把持朝政。内有平之不定的农民军、外有虎视眈眈的清朝,想改变,比登天还难。”

    孙传庭不自觉的开口说出了这段话。

    “难,也要去做。”

    “这就是你起兵的目的?”

    曹变蛟语气中已经带上了怒气。

    做为大明帝国的武将,曹变蛟不能容忍这一点。

    “曹总兵,你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你深知明军现状。你仔细想一想,凭现在的明军,能否内灭农民军、外拒清朝,保大明帝国不失?”

    曹变蛟听之一愣,陷入沉思。

    过了一盏茶的功夫,才开口道:“你就能?”

    他没有直接回答欧阳健的问题,但是这个反问足以说明他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从我第一天起兵以来,我就立下了誓言:以身护天下百姓,让汉唐之荣光重现于这片土地之上。”

    “汉唐之荣光?好大的气魄。除了百姓,你这是在与天下所有阶层为敌。”

    孙传庭一眼就看出了欧阳健以后的路。

    “这是一条死路,也是一条血路,要杀的人头滚滚才能通往终点。你们俩愿意帮我吗?”

    孙传庭和曹变蛟两人听后,都沉默了。

    “在现在的明朝文武之中,你们俩要才有才、要武有武,文武双全又有匡扶天下之心。我不但不会杀你们,还会好吃好喝的把你们俩养起来。我会等,等到你们俩向我效忠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