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作为华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古都,最不缺的就是小吃,豆汁、卤煮火烧、炒肝……这些小吃分布在燕京的各个角落,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老饕们的光临。
从图书馆里出来后,老人把刘学带到了附近一条小巷子里的小馆子。看得出老人经常来,所以一进门,老板就过来招呼上了。
“钱老您来了?今天吃点什么?”老板看样子有五十多岁,在看到老人进来后,他停下手里的活,从后面出来和老人打招呼。
老人带着刘学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他朝老板说道:“我还是老样子。”跟老板说完后,老人又问刘学,“小伙子,卤煮吃的惯吗?”
卤煮火烧里面有猪大肠,许多人受不了这个味道,所以老人才会问刘学吃不吃得惯。而刘学早在去年就被李清婉带着去吃过卤煮火烧,对于那个味道,刘学并不反感,所以他微笑着说道:“还吃的惯,要不我和老人家你要一样的吧。”
“呵呵,那好,老板,两份加肠卤煮,再来个冷拼吧。”老人微笑着说道。
“好嘞,您稍等,菜马上就来。”老板微弓着腰应了一声,然后转身去后面张罗去了。
等老板离开后,老人从筷笼里拿出两双筷子,一双递给刘学,一边放在自己跟前,“小伙子,听口音你不是燕京人吧?”
“谢谢。”刘学先是双手接过老人递过来的筷子并道了声谢,然后才说道:“老爷爷,我是冀省人。”
“哦。”老人点了下头继续说道:“其实今天把小伙子你叫过来吃饭没别的意思,就是想问问你是不是对明朝历史很感兴趣。最近几天我见你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天,而且看的都是明朝的书籍。”
停顿了一下,老人继续说道:“在华夏五千年历史中诞生了许多的朝代和历史人物,这其中要说朝代我最喜欢,且研究最多的便是明朝。所以这些天我见你一直看明朝的史料,想必小伙子也是同道中人吧?如果小伙子你不嫌弃,咱们可以互相交流交流。”
老人的话说的很是谦虚,对刘学的态度也是很……怎么说呢,就是比较尊重刘学,把刘学当成自己的平辈来对待。老人如此做让刘学很是受宠若惊,一时间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老人了。就在刘学抓耳挠腮,从他那储备的并不多的知识里搜索能回答老人的话时,饭馆老板来解围了。
“钱老,菜好了,您老小心烫。”饭馆老板亲自给送饭食来了。
“谢谢。”老人道了谢,刘学也跟着说了声谢谢。
“来,小伙子尝尝,这家的卤煮味道比较正宗,你看喜不喜欢。”卤煮上来后,老人招呼刘学吃东西。
“好的,我试试。”一边回应着老人,刘学夹起一截肥肠放进嘴里咀嚼。
嗯,挺筋道,但又不是嚼不烂的那种,另外肥肠的味道也很浓郁,吃起来满嘴留香。他一边嚼一边不住的点头,“嗯,这肥肠真的好吃,比我之前吃的都要好吃一些。”
“哈哈哈……”见得到刘学的肯定了,老人开怀笑了几声,然后说道:“小伙子再尝尝其他的,这里的火烧也很不错。”
“嗯,好的。”刘学应了声是,然后说道:“老人家,我叫刘学,您可以叫我学子,或者小刘都可以。”
“哦,小刘,呵呵,说起来咱们认识这么一会儿了还没互报家门呢。”听刘学说了自己的名字,老人微微一讪,接着他说道:“老头子叫钱庸,钱就是那个孔方兄,庸是庸人自扰之的庸。”
“那我以后可以叫您钱爷爷吗。”老人说了名字后,刘学问道。
“呵呵,当然可以,求之不得啊。”对于刘学要叫自己钱爷爷,钱庸很是高兴,他脸上的得意是任何一个人都能的看的出来的。
饭吃了一半,钱庸开口说道:“咱们继续刚才那个话题,小刘你喜欢明史吗?”
刘学放下筷子,用餐巾纸擦了下嘴说道:“钱爷爷,我不想对您撒谎,所以怕是要让您失望了,我对明史没有明确的喜欢和不喜欢。我之所以这些天每天都查阅明史资料是因为有一个事情需要我对明史,尤其是明朝末年天启和崇祯年间的事情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唯有这样,我那件事情才能有成功的希望。”
刘学没有随便找个理由欺骗钱庸,同样他当然也不能告诉钱庸自己需要了解明末历史的真正原因。所以,刘学只能跟钱庸把话说明白了,自己不想骗他,同样自己不能告诉他那件事情具体是什么事情。
对于刘学说他并不是因为喜欢明史而去查阅资料,钱庸多少还是有些失望的。本来他还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同道中人,没想到对方只是因为不得已的事情才去查阅资料的。
“对不起,钱爷爷,让您失望了。”看到钱庸脸上露出的明显的失望表情,刘学站起身给钱庸鞠了个躬表示歉意。
“呵呵,小刘啊,没事,坐下,坐下吃饭。”钱庸伸手示意刘学坐下。等刘学坐下后,钱庸说道:“没关系的,小刘,你不需要有什么心理负担。不管你喜不喜欢明史,总之你现在在研究明史就是了,只要你研究明史,咱们爷俩就应该有共同话题的。”
“嗯,您说的太对了,您老人家真是太豁达了。”刘学不大不小了拍了个马屁,然后拿起筷子继续吃饭。
饭后结账的时候刘学抢着付了钱,钱庸说:“小刘啊,你看说好是我请你吃饭的,结果你倒把账付了,你还小,还没有挣钱,这事应该让我来的。”
“钱爷爷,咱们第一次吃饭总不好让您付钱的,这不符合咱们华国的礼仪。如果您要是实在过意不去,要不这样,下次吃饭我绝不和您抢着付钱了。”刘学说道。
“也好,那这事咱们就说定了。”钱庸说道。
“嗯,说定了。”刘学说道。
“我下午还有事,就没办法跟你一起去图书馆了,你自己去继续查阅资料吧。”走出饭馆所在的小巷子后,钱庸因为有事不能去图书馆了,所以他跟刘学说道:“咱们就在这分开吧,以后有机会咱们再见。”
“好的,钱爷爷,再见。”刘学没有废话,摆手和钱庸告别了。
傍晚的时候,刘学的手机震动了起来。他拿起手机一看,原来是李志浩打来的。
轻手轻脚的走到图书馆的走廊里,刘学按下接听键。“喂,五哥你找我?”
手机里响起李志浩的声音,“你要的东西我都准备好了,都在我租的那个库房里,你要是有时间,我现在接你过去看一下。”
“行,五哥你过来接我吧,我在图书馆。”一听李志浩说自己要的东西都准备齐全了,刘学心里暗自欣喜,他心说,成与不成就看这些货物能不能在明朝打开市场了,但愿一切都顺利吧。
九十年代末,燕京医科大学南邻和东临还是一片耕地,这里紧邻一零六国道,交通还算是方便。便利的交通会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这里的农民早就从进入快车道的华国经济中看到了希望,于是他们在自家的耕地上盖起了大片大片的仓库。
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同样也离不开商业,而耕地上建的仓库同样可以作为工厂的厂房。
刘学要的这第一批货物虽然不多,但出于保密性的考虑,货物还是要先运回老家再往明朝送。之前刘学就有过考虑,自己以后肯定会大批量的从现代往明朝运东西,安全性和保密性是他必须要十分注意的事情。
一个仓库如果光进不出,数量小的时候还没什么,一旦数量变的很大,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刘学可不想被人举报,然后顺藤摸瓜的发现自己的秘密然后被国家某个研究单位当成小白鼠去研究。而与城市相比,刘学还是觉得自己的家乡更安全,也更具保密性。但因为刘学需要的货物量很大,在燕京他必须有一个中转仓库,因此他委托李志浩帮他在燕京找个比较大的仓库。
经过一番对比后,李志浩把仓库选在了紧邻一零六国道的这里,在燕京通往雁翎市的高速没有开通前,一零六国道是燕京通往刘学家乡最高等级的公路了。
在李志浩的带领下,刘学把租来的仓库转了一遍。说实话,这里的仓库很简陋,就是在耕地上直接盖的房子,周围连个围墙都没有,在安全性和保密性这两方面上一个都不占。但租这里的仓库唯一的优点就是便宜,这里的仓库比那些正规的仓库要便宜不少,另外就是这里的面积足够大,可发展的空间也很大。
“五哥,这里能买下来吗?”这里的仓库虽然缺点很明显,但在刘学看来这些缺点是可以弥补的,但前提是他能把这里买下来。没有围墙自己建就是了,没有安保人员自己招募就是了。他唯一看上这里的就是这里的大,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省的以后规模扩大了还要换地方。
刘学怕麻烦,很怕。
李志浩点上一根烟,吐了个烟圈说道:“可以,我租库房的时候特意问了一下,可以买,不过我不建议你买下来,那样代价有点高,而且没有必要。”
没有必要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刘学没有把所有的事情告诉李志浩,才让李志浩有这样的判断。
“如果价格不是很贵的话,就买下来吧,多买点,以后会用得着的。”刘学看着眼前空旷的空地,最近的建筑物都在千米以外,这里拥有足够成为自己未来中转仓库的发展空间。
“行吧,反正钱是你的,你说了算。”李志浩耸了下肩,无所谓的说道。正如他说的,钱是刘学花,他阻拦一下就行了,再说多了就没必要了。
“我在物流公司找了两辆大货车,明天一早他们就来装货,下午就能送到你家里。”李志浩把烟头扔在地上,用脚碾灭,“你是明天上午坐车走,还是下午跟货车一起走?”
“跟货车一起吧,我好给他们指路。”刘学说道。
“那行,咱们回去吧,晚上请我去吃好吃的。”
翌日上午,刘学和李志浩去了临时租来的仓库。他们刚到不久,运输公司的车就到了,一共是两辆九米六的车。
车一到,雇来的当地村民便开始装车。不到中午,车就装完了。
装完车,趁着司机盖苫布的时候,刘学把李志浩叫到了一边,他有些事情要和李志浩说。
“五哥,先谢谢五哥这几天的帮忙了。”刘学先感谢了李志浩一番,而李志浩则摆手说不必如此,咱们的关系在这摆着,这点小忙不算事。
表示完感谢,刘学接着说道:“五哥,不出意外的话我过十天半个月还会回来,在我离开这些天里你帮我多买些粮食,越多越好。”
在图书馆查资料的时候,刘学查到明朝末年几乎年年干旱,伴随着的还有洪涝和蝗灾。尤其是崇祯皇帝继位后,陕北几乎年年都是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地,易子而食的现象比比皆是。
资料上仅仅是“陕北大旱,赤地千里”几个字的描述,然而在这几个字的背后则是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如果是以前看到这些东西,刘学顶多会感叹一声朝代更迭时最苦的就是百姓。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再有不到半年的时间自己就要成为大明皇帝了,那些人关乎着自己的命运。正是因为陕北大旱,而朝廷赈灾不济才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进而导致明王朝的覆灭。
不管是为了百姓,还是为了自己,刘学都不会坐视这一切的再次发生。赈灾,钱不是最重要的,粮食才是。
“你要粮食做什么?”李志浩不解的问道。
要粮食做什么?在没有决定要把自己的事情告诉李志浩之前,刘学要找各种理由去敷衍他。
找个什么理由呢?啊,对了。
“我不是要给我爹开个养殖场吗?养殖场得需要大量的粮食,我现在做准备,就是未雨绸缪,先把粮食备好,省得到时候抓瞎了。”
“这样啊。”刘学要给父亲开养殖场的事情李志浩是知道的,当刘学说出这件事的时候,李建设说这件事他来安排。现在华国经济已经开始腾飞,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一个硬性指标就是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当地资金相比,外来资金更能提升官员们的政绩。
为了能让养殖场建设的更顺利,同时能从政府手里拿到更多的优惠政策,李建设打算让大儿子李志辉出面,先联系好设计公司和施工队伍,,然后再去雁翎市和市领导就养殖场的建设进行商业洽谈。
“你买粮食要做饲料的话,我看你就别买市面上正常的粮食了,陈化粮更加划算。”李志浩说道。
“陈化粮?”刘学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他问道:“陈化粮是什么东西?”
“陈化粮就是国家粮食储备库里放时间太久的粮食,这样的粮食人吃了不太好,但是做饲料是没什么问题的。每年国家都会对外处理一批这样的粮食,我家每年也会接一部分,如果你要,我就跟我哥说一下,今年的份额都留给你了。”李建设的公司每年都要替国家处理一批陈化粮,这些陈化粮大部分都是要送到各地的饲料厂的。所以刘学如果买粮食是为了做饲料,那这些陈化粮是再合适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