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老六:你咋穿咱的衣服 > 第129章

第129章

    “老大,你来给咱说说,还有谁能够胜任这国资部部长的位子?”朱元璋沉声发问。

    朱标一愣,旋即上前一步,缓缓开口,“启禀父皇,如今的朝堂之中,多是权贵子弟,既然成立国资部,将驿站彻底脱离权贵驱使,便要从根源上杜绝,所以儿臣认为,可从商人之中选拔。”

    朱元璋缓缓点头,眼底出现了几分的赞赏,便听到朱标继续开口:

    “此人对大明,必须绝对忠贞,对父皇,对朱家,也是如此,所以儿臣认为,普天之下,唯曹国公之子李景隆可任此职位!”

    李景隆?

    朱元璋微微一愣,望着朱标,似在审视一般,足足过了许久,才缓缓开口,“这李景隆乃是李文忠之子,若细细深究,也是权贵子弟啊。”

    朱标点头,“父皇莫不是忘了,国资部属于工职,而工职只享官职,手中并无实权…”

    朱元璋瞳孔骤然一缩,眼神一凝。

    如今是洪武十五年,按照重生之前的记忆,还有两年,李文忠便要病逝了,他若是死了,其子李景隆便会继承其位……

    可若是能够用一两个手无实权的官职将这么一帮权贵牢牢拴住,也并不失为一个良计!

    想到这里,朱元璋缓缓点头,“这李景隆确实是个可造之材,此事便这么定了吧。”

    接着,再度望向一旁的朱桢,“既然这国资部你担任不起,那这报社的官职,你便担任吧。”

    朱桢拱手,“儿臣叩谢父皇!”

    老朱摆手,却在这一刻猛然想到了什么,继续问道,“对了,关于你之前所说的银行,咱有一些新的看法。”

    “既然这大明邮政涉猎面如此之广,不如便趁此机会,在原本的驿站之中,增设银行的职能,如此以来,也可将这驿站作为第一个试点,观测成果。”

    好家伙!

    老朱都会举一反三了,牛逼啊!

    太牛逼了!

    朱桢身子一阵,连忙开口,“父皇英明!”

    “在驿站之中增设银行,百姓邮递信件存取报纸的之时,便能见到银行的存在,久而久之,便会广泛传播,实乃是传播银行的绝妙之计!一旦邮局颇有效果,那银行的业务便自然会风生水起,到了那个时候,大明的税赋将会大大增加!先有土地国有和承包制在前,又有邮政成立和银行作为后盾,三者相辅相成,父皇英明!”

    “大明能有父皇,此乃是百姓之幸!”

    老朱被夸的有些飘飘然,嘴角上扬,微微摆手,“行了,收起你的彩虹屁,咱还远没到你所说的那个地步。”

    彩虹屁?

    朱桢顿时一愣,犹如天雷滚滚一般的震惊,“父皇,您是从哪学来的这些网络用语?”

    老朱得意一笑,指了指一旁的好大儿朱标,“这都是标儿教给咱的!”

    朱桢顿时一阵汗颜。

    都说他是老六,现在看来,这朱标才是真的六,怎么啥都跟老朱说啊!

    这一刻的朱桢,不由得脑补了老朱戴着墨镜,满口666,给他来个大狙时的情景,顿时汗如雨下。

    完了,他好像把老朱给带偏了。

    在线求问:把老朱带偏了怎么般?挺急的!

    朱标:9(因为6翻了)

    “老六,对于这邮政的银行,也一并交给你如何?”朱元璋问道。

    朱桢摇头,“父皇,儿臣还有要事在身,怕是会分身乏术。”

    “要事,什么事?”朱元璋脸色一沉问道。

    “报社成立,所需要的成本暂且不论,只是其技术,便是一项极为头疼的工作。”朱桢缓缓开口,一脸头疼之色。

    “此话怎讲?”

    “启禀父皇,这报社乃是面对全国百姓,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抄写刊印,无论如何,都是一项大工程。”

    “不过如此一来,报纸的成本便会增加,其售价自然便会水涨船高,此举和报社成立初衷不符,如今大明的财力,也无法支撑。”

    朱元璋点头,“此言有理,如今的大明,确实没有多余的钱了!”

    “可若是这样,那这报纸不久只有一些读书人和豪绅才能看得起了?又如何能够深入到百姓中间?”

    面对朱元璋的提问,朱桢也是大为头疼,“父皇,其实这里面最为重要的成本和难题,便是印刷。”

    “恕儿臣直言,如今现有的印刷技术太落后了,直到现在都还在使用传统的雕版印刷,而雕版印刷费用高昂,莫说是穷苦百姓了,就连普通的人家都未必能负担得起,能够负担起的,只能是地主豪绅子弟,只有他们才能够读书习字,考取功名。”

    “但,若能改进印刷技术,最大程度的降低印刷成本,那些穷苦百姓便也能看得起了!”

    朱元璋点头,目光明暗不定,“那你说要如何改进?”

    “还是那句话,增设学堂,普及百姓的基础教育,可以通过在邮局之中增设简易的学堂或者夜校,免费为百姓提供读书习字的机会,如此,这天下便在没有不读书,不识字之人了!”

    “此举自是好事,可增设学堂,也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来维持啊…”朱元璋缓缓道,神色沉重。

    他何尝不知道读书习字的重要性,可如今竟让他在整个大明都增设学堂,免费教百姓们读书习字,这势必又会多出一笔开支。

    朱桢轻叹一声,继续开口,“不知父皇可知道活字印刷术?”

    朱元璋点头,眸光微微一沉。

    他原本还以为朱桢能想出什么绝妙的方法,谁知道竟然是活字印刷,顿时心中隐隐一阵失望。

    早在北宋,毕昇便发明了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但是因为价格昂贵和使用不便的原因,并没有被大量的采用。

    所以,直到明朝前期,人们所使用的,还是雕版印刷。

    而造成泥活字没落的原因,除了价格昂贵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容易损坏。

    古代读书人看得大多都是经史子集,一套雕版便可以使用许久,但雕版印刷时间久了字迹便会模糊,所以其成本也并不低廉,反而是十分的昂贵。

    “桢儿,这活字印刷早在北宋便有,但却并不实用且容易损耗,如何降低成本?”朱元璋问道。

    “活字印刷自然不成,但若是金属活字呢?”

    “父皇,儿臣可以制作手摇式印刷机,如此以来,印刷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同时儿臣也可通过发行,杂质等其他文学类作品,来为大明牟利,如此以来,开设学堂的钱,便有了,而大明也将会实现,人人有书读,人人有字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