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安生老先生是乡里的教习先生,也是村长,有约么两三间土房,生活也是艰苦,老伴早逝,只有一个儿子顾成。
前些年刚刚娶妻,儿媳妇杨秀宁也是的贤惠的人,眼下两人挤了一间,他自己住了一间,刚刚好还余有一间偏房,正好腾开来给陈楠借宿。
不一会儿,老先生的儿媳妇手捧着一碗带着热气的煮红薯走来,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妇女,端着碗的手,走过来时还有些颤抖。
顾老先生见状微微有些赧颜,伸手接过,让她去和正在张罗收拾房屋的儿子忙活,这才给陈楠端上来。
一碗用土陶碗装着的、两指粗的红薯和一大海碗山茶水,虽简单却满含温情。“孩子,村里没什么好东西,先将就着填填肚子吧。”陈楠感激地接过,红薯虽小,却香甜可口,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屋子里不知何时点起了一盏比黄豆大不了多少的桐油灯,天色渐暗,没有电灯,陈楠坐在破旧的桌边稍微有些不自在,只是肚子里却是咕咕地响了起来,一整天可是滴水未进,早已饿得饥肠辘辘。不客气的拿起红薯就吃。
两指粗的煮红薯,普普通通,加上一海碗山茶水,用很久没见过的土陶碗装着,虽然简陋,但陈楠却很感激,吃了个干干净净。
味道真的不错,红薯个儿虽小,但吃起来却唇齿留香。擦了擦嘴,准备和这位有些见识的老先生谈谈。
“多谢顾老先生,小子真是感激不尽。要不是老先生收留,小子非得流落荒野不可。”陈楠诚恳地说道。
“这年头,咱们丰坪乡这的人过的苦。几个月都不一定能见着,你这样的知识分子来这儿,说起来还是我们的福气。”顾安生摇了摇头,手中的旱烟袋子已空。
他叹了口气,“都是这世道闹的,村里的壮劳力,都外出逃难去了,只留下孤寡老人和妇孺孩童,艰难度日,造孽啊。”
陈楠心中五味杂陈,他虽对历史不甚了了,但也隐约知道这一年代的风雨飘摇。“是啊,如今军阀混战,百姓困苦。地主乡绅横行不法。国家民族正处于危亡之际。”
这时局聊起来,就停不下来。两人谈天说地,评判时政,也谈到了各自的过往。陈楠趁机透露自己除了对算术、天文等西学有一定了解外,还懂得一些治疗日常疾病的医术。
顾安生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希望:“陈小哥不知可愿在我们这,给孩子们做个启蒙先生?你的吃住由我们村来供养。”
顾安生诚恳地邀请陈楠留下,“我这把老骨头,只能教教孩子们认字。城里孩子都有新学,我也想让村里的娃子们开开眼。再者,村里人看病不易,你若能帮忙,那更是功德无量。”
陈楠心中盘算,虽有心闯荡,但眼前这方土地和这些淳朴的人们让他动容。他沉吟片刻,终是没有点头应允“感谢老先生抬爱,还请您让我考虑一番。”
如今他身怀系统,这个村子人员太少,又贫瘠,不利于他发展,他需要慎重。
顾安生看了他一眼,浑浊的眼睛里,带着期盼,不露痕迹的微微叹了口气“也好,陈小哥,思量一番,老朽代村子里的娃儿们,多谢你了,早些休息。”说着又是一拱手。随即走出门去。
陈楠看着他苍老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又有些挣扎。良久还是叹了口气。
“兔子,你说我留在这,好吗?”陈楠看着眼前只有他能看见的兔子有些沉重的问道。
“系统不会为宿主做决定,只执行宿主的意志,是去是留只能你自己决定,不管你做什么,本系统都支持!”兔子坐在他肩膀上一脸认真。
“是吗?”陈楠看了看它,嘴角喃喃道,不再言语,只是静静地望着窗外。
黑夜降临,也预示着明天,或许命运也在为我挣扎吧。
次日清晨,陈楠被鸡鸣和锅碗瓢盆的声音唤醒,感受到久违的乡村宁静与温馨。
顾安生的儿子顾军和儿媳杨秀芳正忙碌着准备早食,简单的玉米糊糊和凉拌侧耳根,还是顾老昨天交代的,毕竟是他为乡里找到的先生,要让他吃饱。
平日里他们乡里可没有哪家是吃早食得。虽然平凡、简单,却让陈楠吃出了家的味道。
饭后,顾安生带着陈楠走访了几户人家,从21世纪来的人,是很难想象这个时代的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
悲风瑟瑟卷寒门,百姓心头尽染尘。
泪眼相看无寸土,愁容满面有千痕。
忍饥挨饿寻常事,破屋残垣度日辰。
生活艰辛谁人问,满腔悲伤寄浮云。
而他如今却是亲眼目睹,见证这艰难生活。粮食短缺已是常态,菜蔬匮乏,土地荒芜,残垣断壁,面黄肌瘦,每一口食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显得尤为珍贵。
看着他们给自己送上一碗红薯,一碗盐水,这一幕幕深深触动了陈楠,让他意识到,在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时代,最迫切的问题不是政治斗争、创建势力,谋求发展,而是让人民能够过上好日子,吃饱穿暖才是最迫切的。
跟着顾安生离开,陈楠心情沉重。“老先生,我答应你了。”望着远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让丰坪乡的乡亲们不再为饥饿所困,这才是我真正应该做的。”作为21世纪来的人,他哪里经历过这般惨状,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也不例外,拥有系统的他,连让这些老百姓吃饱穿暖都做不到的话,岂不是白穿越一场。
老先生闻言,目光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欣慰。他缓缓放下手中的旱烟袋,凝视着眼前这位年轻人,心中五味杂陈。
陈楠的声音虽轻,却字字千钧,他的语气中,对现状的深深悲伤——那是对丰坪乡百姓长期遭受饥饿折磨的痛心。
“老先生,我目睹了这里的艰辛,每一寸土地、每一张愁苦的面容,都让我无法再视而不见。饥饿,困苦,悲伤,无助不应是这里的常态。”陈楠的语气突然变得沉重,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沉重地迸发出来。
“我深知,要改变这一切,绝非易事。但正因如此,我更加坚定,会尽我所能,哪怕只是一点一滴。”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底的悲伤,目光再次望向远方那片亟待复苏的田野,眼中闪烁着更加耀眼的光芒。
“让丰坪乡的乡亲们,不再因饥饿而颤抖,不再因贫瘠而绝望,不再因战乱而潦倒,这是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也是我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愿望。”
陈楠的话语,如同誓言一般,回荡在简陋的屋舍间,也深深烙印在了在场顾安生的心中。
闻言,一双老眼中满是欣慰与期待。从此,陈楠便在丰坪乡扎下了根,他将带领他们走向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