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老祖宗们,请看视频! > 第18 章 唐朝289年历史(四)

第18 章 唐朝289年历史(四)

    【公元667年,吐蕃侵羌人所居都、流、厥、调、凑,般、匐、器、迩、锽、率、差十二州。然唐弃其十二州。

    同年,唐军征高句丽,唐将李绩连下高句丽十六城,唐将薛仁贵与高句丽兵战于金山,大破之,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

    公元668年,唐军共收高句丽民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池,六十九万户。

    同年,唐政府分高句丽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户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高句丽都城平壤以统之。

    公元669年,李绩病逝。

    公元670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联合于阗陷龟兹拨换城,动摇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

    于是,李治令薛仁贵为主帅、郭待封等人为副帅领兵五万人讨伐吐蕃。

    唐军五万,而吐蕃号称四十万。无论双方的军队数量是否准确,但吐蕃的兵力一定远胜于唐军。

    唐军行至大非川,欲攻吐蕃的乌海时,主将薛仁贵深知吐蕃兵多将广,必须速战速决方能取胜;乌海险远,唐军带着全部辎重车马前行必会拖慢行军速度,易丧失战机。

    于是,薛仁贵做战略部署:郭待封率2万人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防御工事,守护辎重、粮草,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而他自己率主力军轻装奔袭,待他进占乌海城后,郭待封再率后勤部队与他汇合。

    但是,自恃名将郭敬之后的郭待封不听指挥,等薛仁贵率主力军离开后不久,他擅自率后勤部队继续跟进。】

    光幕前:

    刘邦、韩信、刘秀、曹操、杨坚等人:唐军必败!

    唐太宗时期

    久经沙场的李世民、李靖、李绩等人不需要光幕说后续,就已经知道唐军此战必败。

    李世民狂怒:“唐军的兵力本就弱于吐蕃,唐军还将帅不和,这是要亡我唐军啊。”

    郭敬颤颤巍巍:“陛下,郭待封乃臣的次子,臣教子无方,还请陛下责罚。”

    李靖、李绩、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人困惑:孝恪看上去也不是不服管教的人,生的儿子却自恃清高。

    李世民冷静下来,看着郭敬,他知道就算现在处罚郭敬也毫无作用,另一时空,唐军该败还是得败。

    李世民只能说道:“孝恪,你的次子不适合战场。”

    郭敬:“臣明白,郭待封今后不会有随军出征的机会了。”

    【郭待封行军途中,遇到了二十万的吐蕃军,郭待封不能抵敌,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也被迫退至大非川。

    随后,吐蕃军在钦陵指挥下,以40余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大败,损失惨重。

    最后,薛仁贵等“与钦陵约和而还”。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战后,吐蕃军占据了青海西部。唐朝撤销四镇建制。】

    唐高宗时期

    现在,李治还未派薛仁贵与郭待封出战吐蕃。

    李治横眉怒目:“郭将军未来可是不满朕的安排,所以在外不听主将的命令?”

    郭待封毛骨悚然,瑟瑟发抖:“陛、陛下,臣、臣知错,臣有罪。”

    李治面无表情:“你的父亲郭孝恪确实是大唐的功臣,但朕也记得他就是因为防备不严才和你大哥郭待诏战死于龟兹都城。”

    郭待封沉默。

    李治继续说道:“你自恃名将之后,但大唐名将辈出,如:李靖、李绩、尉迟恭、秦琼、程知节等,你觉得你和他们比,谁的军事能力强?”

    郭待封:“臣怎敢和李靖等将军比。”

    李治:“唐军未来吃败仗,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你父兄为国捐躯,朕不愿苛待功臣之后,今后,你只需衣食无忧地过完一生。”

    郭待封明白,自己不能参与政事了。

    【公元673年,弓月、疏勒降唐。

    公元680年,唐将裴行俭大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并以反间计逼阿史那伏念等来降,尽平东突厥残部。

    公元6年,70岁的薛仁贵病逝。

    同年,56岁的唐高宗病逝,他和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由武则天临朝称制。

    公元684年,李显立韦氏为皇后。

    同年,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改立自己和李治的第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她继续临朝称制。】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感叹:“李显、李旦二人不过是武则天的傀儡罢了,这种亲眼看着武则天篡唐,朕却无能为力的感觉真不好受。”

    唐高宗时期

    李治怀念亡妻:武氏,若未来的你只是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我都可以留你一命,甚至继续让你当皇后,可你偏偏踩了朕的底线。

    【同年,李绩之孙李敬业以扶持庐陵王李显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万部众。

    不久后,李敬业兵败自杀。】

    唐太宗时期

    李绩欣喜:敬业不愧是我的好孙子,有你祖父我当年的几分风范。

    李世民感动:“懋功,你的孙儿敬业是个好孩子,在武则天把控朝廷时,敢为了大唐而反抗逆贼武则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你们一家都是我大唐的功臣、忠臣。”

    李绩谦逊:“陛下,臣惶恐,只是臣这孙儿能力不足,未能在未来助皇帝诛杀逆贼武则天。”

    李世民摆了摆手:“诶!他有这份心就够了。”

    唐高宗时期

    李治向李敬业感激:“李将军未来愿为大唐尽忠而死,朕在此谢过李将军。”

    李敬业自责:“陛下,终究是臣无能为力,未能助大唐天子守好大唐基业。”

    李治:“朕看得出未来的你已经全力以赴了,大唐江山的丢失非你李将军一人之过。”

    李治明白,是自己对武则天的无限纵容才让她有机会夺大唐的江山。

    如果真要追究起来,他李治才是大唐的罪人。不过现在嘛,武氏全族已不复存在。

    【公元685年,武则天下诏允许内外九品以上官员和百姓向朝廷自荐,以求被任用。

    公元686年,武则天“象征性”地还政于李旦,但李旦懂事,知道武则天只是试探他,于是他果断拒绝并请求武则天继续临朝称制。

    同年,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匣子,类似于检举箱、报冤盒),置于洛阳宫城前,分为延恩、招谏、伸、通玄四匦,随时接纳天下表疏。此举广开言路,对稳定当时的朝政起了重大作用。】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假惺惺!武则天篡唐的心已昭然若揭。”

    武周时期

    李旦:我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苟命要紧,皇帝什么的无所谓。

    【公元688年,琅邪王李冲于博州举兵,越王李贞于豫州起兵响应李冲共同反武,后李冲、李贞兵败身亡。

    同年,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江都王李绪、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或被逼自杀,或斩首市曹,或死于流放途中。李唐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唐为周。】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朕不愿面对的事还是发生了,无论是武则天屠戮李唐宗室,还是改唐为周。

    【公元692年,武则天引见投简历的人,不论贤愚,全部提拔,授予各种官职进行试用,试官制度由此开始。

    同年,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归附武周,武则天将其分置十州。

    吐蕃首领曷苏亦率其部落请求归附,武则天派张玄遇率领精兵二万迎接。不料曷苏事情泄露,被国人擒回。

    此时恰逢羌族首领昝捶率领八千余人归附,张玄遇以其部落置莱川州。

    同年,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复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等安西四镇,武则天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在群臣一致反对的情况下,武则天决定对安西四镇增兵三万。这一措施使安西四镇从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时再无反复。

    公元693年,西突厥拥立阿史那俀子为可汗,联合吐蕃入侵武周,后突厥默啜可汗率众入侵,室韦亦反武周。

    公元694年,李多祚击破室韦。

    王孝杰破吐蕃勃论赞刃、突厥可汗俀子等各三万余人。

    韩思忠大破泥熟俟斤、突厥施质汗、胡禄等,继而攻占吐蕃泥熟没斯城。

    郭虔瓘在焉耆攻破西突厥二万帐。

    公元695年,武则天派王孝杰出兵攻打后突厥。突厥默啜可汗遣使投降并归附武周。

    公元696年,营州契丹中的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造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十日兵至数万,进围檀州,但被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击退。

    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等将领率兵征讨,曹仁师等人由于误中契丹埋伏,大败。

    公元697年,武则天派武懿宗、娄师德、沙咤忠义等人率兵二十万再伐孙万荣。孙万荣兵败被杀。

    同年,酷吏来俊臣欲诬告武氏诸王、太平公主,李旦、李显与南北衙共同谋反。最终,来俊臣被处以极刑。

    公元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谋求为太子,但除武氏家族同意外,朝廷各方势力均强烈反对。

    此刻,武则天明白,人心向唐,如果她一意孤行,就会人心尽失,于是在经过多方权衡之后,武则天最终决定立李显为皇太子。

    进入暮年,疾病缠身的武则天将自己喜爱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当作耳目插手朝政。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趁机发动“玄武门之变“30版,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退位。

    武则天自知大势已去,随即禅让,太子李显继位,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

    汉高祖时期

    刘邦乐了:“’玄武门之变’30版?吾敢肯定、后面还会有’玄武门之变’40版、50版……唐朝真是热闹啊。”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的面部表情可以用调色盘来形容:神特么“玄武门之变”30版,朕的唐朝大臣未来是为了复唐,是正义之举,这后世人真没有礼貌。

    李世民委屈,往长孙皇后怀里靠:“观音婢,这后世人嘲笑我。”

    长孙皇后无奈:“无事,后世人应该无恶意,只是爱开玩笑罢了。”

    【同年,82岁的武则天病逝,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五月得以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

    李显复位后,封弟弟相王李旦为安国相王,拜太尉、封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张柬之、崔玄暐等人也都加官晋爵。

    同时,李显破格追封韦后之父为王,将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并让韦后参与朝政;封上官婉儿为昭容,教她专掌制命,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掌握生杀大权。】

    汉高祖时期

    刘邦:“李唐宗室要是斗不过这个韦后,那么这个韦后就会是第二个武则天。”

    唐高祖时期

    李元吉嘲讽:“二哥,你的子孙后代对媳妇真好,哎,令人艳羡啊。”

    李世民无力反驳,因为他自己也是被后代的种种不合理的行为给气得七窍生烟了。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费解:“李显这混小子是在干什么?既没有诛杀武氏全族,又让韦后干政,还赋予上官婉儿宰相的实权。他到底要干什么?武则天篡唐的例子还历历在目,他是怎么敢让后宫参政的,他不怕出现第二个武则天吗?”

    对于李世民的问题,在场人无法回答,他们觉得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维去思考李显的一系列行为。

    唐高宗时期

    李治:李显以后就当个闲散王爷吧。

    【然而,李显第三子太子李重俊由于不是韦后所生,时常受到韦后亲女安乐公主的当面凌辱,以韦后、武三思为后的专政集团也处处排挤李重俊。

    公元707年,李重俊联合李千思,李多祚、李思冲等人率左右羽林军及千骑三百余人发动“玄武门之变”40版。

    他们先诛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及其党羽十余人,随后他们与韦后、李显等人在玄武门对峙。最终,玄武门的宿卫临阵倒戈,李重俊等人兵败被杀。

    同年,韦皇后等人觉得玄武门太过邪乎,便上书请李显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李显批准。】

    汉高祖时期

    刘邦:“自欺欺人罢了,以为把玄武门改为神武门就能避免宫廷政变了?”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曾经极力回避“玄武门之变”,连贞观大臣都不敢提“玄武门之变”这几个字眼,但后世人却“告诉”他,你的子孙后代在效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