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回梦三国 > 第49章 改革教育

第49章 改革教育

    在东汉时期,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教育是若有若无的一件事

    大多数百姓生活在乡村,每日为生计奔波,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田间劳作的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孩子往往从小就跟随父母下田劳作,学习的是农耕的技巧和生活的艰辛。

    只有极少数富裕些的农家,或许能让孩子在农闲时跟随村里识字的长辈学点简单的文字和算术,但也仅仅是皮毛。

    在城镇中,一些小手工业者的家庭情况稍好。他们可能会送孩子去私塾学习一段时间,但学费往往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私塾里,先生拿着戒尺,严肃地教导着学生们诵读经典。孩子们坐在简陋的桌椅前,认真地跟着先生念诵,虽然他们可能并不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心中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

    然而,即使教育资源如此匮乏,百姓们对知识的渴望却从未熄灭。偶尔有路过的文人墨客在街头讲学,便会吸引众多百姓围观。他们静静地聆听着那些高深的言论,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一些有远见的父母,即使自己不识字,也会想尽办法让孩子接触书籍。他们可能会从旧书摊上淘来几本破旧的书籍,让孩子自己摸索着学习。

    尽管东汉时期百姓的教育条件艰苦,但正是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为那个时代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在艰难的生活中,教育成为了百姓们心中的希望之光。

    只不过未能果腹谁敢说要将教育之事放在首位,这还是在都城和大城市,未发生过战乱的时候,如果发生时局和天气动荡百姓连吃饭都会成为奢望,战争、贼匪等等都会给底层民众带来毁灭性质的打击一生学富五车未尝大用就被土匪一刀砍了,你说这能改变底层人民的什么,只会让教育显得更加无用

    而在涿郡,孙锦认为此地安静祥和已定了,自己的军队目前也能守护到这个地方,不到一年时间的过程涿郡的安全和百姓的生活在人民眼里有目共睹,即便孙锦不准备将教育资本下沉百姓们还是自觉的将孩子送去私塾或者先生那里认字

    孙锦将张翼德这个比较完整体系的军队里抽调出几个连排指导员、政委,把从洛阳搜集到的书籍包括、法家、道家、墨家古籍大部分类外加自己编写的那些可以用作小孩子教育的书籍挑上一些编著教育本。

    再由这些干部一一传授给孙锦从先进思想人群中挑选出来的识字年轻人,再传授给他们,让他们下沉到由孙锦主持修建的公学内教书

    而且孙锦调整的福利很多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学校的教育堂、书屋馆等基础设施,为前来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教科书、学习用品等学习资料,减轻了家庭的教育负担,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再按照本地的谷物成熟和农活等时段酌情放假,还能给家庭带来劳动力,尽量的缩减无用知识学习,以整体规划思想为主,传授简便知识,不光6-7岁孩童孙锦设置的只要是10岁一下都可以参加第一季度学习

    孙锦为了青云在家不烦闷也让青云前往学校一同跟随老师去教育小孩子,青云在家一直学习孙锦的书本,知识储备量也不算很低,有些偏向现代思想的转变

    而同一天青云回到家中吃饭的时候和孙锦说道相公,咱们的学校好是好只不过大多都是些男孩,只有极少数的小女孩,这样的话不是又有一些孩子学习不到嘛?

    孙锦回过神来唉,忘记了,重男轻女也是这封建社会的弊端,我能改变政策改变思想但是这根深蒂固的封建遗留我可解决不了,甚至孙锦来之前的时代还是有些人会被这种思想给限制……

    孙锦便对青云说道“娘子啊,这回呢先这样吧,都是些孩子,女孩的教育我定然不会落下,只是这个时代还没有彻底改变,思想也不是特别稳固咱们慢慢来,我答应你一定要让你看到一个,平等自由友善的一个时代,我一定会向那个时代努力的”

    青云点了点头相公我知道你能做到的,你为了百姓们做的事我都知道,这不怨你,我只是看着现象告诉你的

    孙锦轻轻摸了摸自己娘子的头温柔的笑着娘子啊,这时间也不早了你我也该休息了吧……嘿嘿

    相公,你真是坏蛋,你真是一刻也不得闲说罢脸红的低下头。

    孙锦整日辛勤劳作,认真的耕田犁地,播种浇水忙的不亦乐乎

    也忙不得其他公务,天天赋闲在家,刘备这边也不打扰二人的小生活有什么事也是叫黑牛来询问孙锦下一步计划,几兄弟包括吕布贾诩等人也是不做打扰,新婚燕尔,刚刚成亲就离家数月,搁谁谁也得好好的休息休息。

    这边学校热火朝天的打理着,很多家长被学校的福利政策吸引,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学习认字也都纷纷往学校送自己的孩子进去,自己苦一点没什么事,自己的孩子如果能学到知识改变这穷苦百姓的命运那才是真的

    军队也慢慢扩充改革,贾诩也在孙锦对部队的训练计划和思想改革计划加以改进,又用各指导员进行发展救民主义发展形成了一个群体组织,他们称之为民员,这个组织贾诩给下沉到以班为集体,班内必须有一名民员先进人员,各部队干部凭思想评优进入民员组织,各官府成员也是按照这种标准来的,各城的县令也是由刘备按照组织选拔出来,没有培训过的回来统一培训一个月,就连军都的张寿也回来接受培训再回军都。

    孙锦得知这个情况,也是对贾诩等人的韬略有了新的认识“这古人除了占了古一个字,剩下的一点不比现代人差啊,我就是给了一个大纲,这些人竟然能加速形成种组织而且还是全军队下沉基层的组织,这样下去思想的核心价值就能提前培养了”

    与此同时,曹操和袁绍等人也在积极发展,只不过曹操照葫芦画瓢点的有点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