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给古人直播短视频 > 第 35章 大明历史2

第 35章 大明历史2

    [ 1398年5月,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即位不久后,便开始着手削藩,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相继被废为庶人,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1399年,朱棣因不满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誓师抗命,以“清君侧”为名,以800府兵举兵反抗,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建文帝50万大军。此战,燕军内外夹击,大败建文帝军队,毙伤10余万人,史称“郑村坝之战”。

    1400年,建文帝派李景隆率军60万人兵分两路大举北伐,朱棣率军10万人迎战,两军会战于白沟河。经过数日激战,燕师大败李军,毙伤10余万人,史称“白沟河之战”。

    1401年,朱棣再次率师南下,在夹河大败建文帝军队,斩首10万余人,史称“夹河之战”。

    燕军连战连捷,建文帝得到消息许以割地求和,被朱棣拒绝。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太宗,后被嘉靖帝改为明成祖,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朱棣即位后,对靖难功臣进行大规模封赏。为了恢复生产,他减免赋税,安抚大量的流民复业,使大量的荒地得以开发。

    1403年,朱棣决定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永乐大典》开始修撰,全书历时5年修撰完成。

    《永乐大典》涉及天文、地理、戏剧、工艺、农艺等,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成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1405年,郑和受命远航西洋,此次远行的目的是宣扬明朝的国威,开始和平外交,构建以明朝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格局。

    郑和下西洋前后共计有七次,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远洋航海旅行。也有历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从1409年开始,朱棣五次亲征蒙古。

    1410年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鞑靼向明朝纳贡称臣。1414年明军再破瓦剌,1423年也先投降。

    明成祖五次亲征,使蒙古势力进一步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同时也使明朝精疲力竭。朱棣也在第五次亲征回朝途中病死。

    朱棣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1424年,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

    朱高炽的大部分政治生涯是在永乐时期度过的,他几乎长期处于朱棣的打击和压抑之下。

    为了保住太子地位,朱高炽不得不韬光养晦,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克制,继位之后便尽情的追求享乐,发泄情欲,很快就沉于酒色。

    他在位时抚恤灾民、选用贤臣、削汰冗官、宽刑平狱,使得明朝继续繁荣发展,尽管朱高炽的统治时间只有短短的200天,但其在国内外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留下重大影响。

    1425年朱高炽因病去世,终年48岁,其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嗯?!”

    朱元璋看到真的是朱允炆继位,正襟危坐打算看看这个他为之杀尽功臣的皇帝做得如何。

    结果开头就来了个暴击,刚即位就削藩,还是废为庶人!而他的十二子朱柏更是被逼的自焚而死!

    朱元璋不解,朱元璋大怒。

    “他到底在想什么,刚刚即位就想削藩,还是废为庶人。咱封藩王就是不想后代子孙吃苦,但也限制他们的权力,他削藩就削藩,为何如此狠?”

    但是看到朱棣抢了朱允炆的皇位,他又不乐意了。

    他不满道:“这老四竟然抢他侄儿的皇位,这谋逆之子,咱看他是早就有谋反之心了吧。”

    马皇后也皱着眉头,她也不愿意看到儿孙为了这个皇位而争得头破血流,但没想到还是发生了。

    而朱元璋已经吩咐人去将准备去北平就藩的朱棣找来,马皇后知道朱棣被找来,肯定少不了一顿揍,但也没有阻止。

    虽然她相信现在的朱棣没有谋反之心,他是被逼的造反,但是如今看到天幕上自己造反成功的朱棣会如何想,让重八敲打一顿还是必要的。

    看到朱棣上位后做的不错,甚至创造了永乐盛世,马皇后露出了笑意,她看向一旁走来走去,显然很是气愤的朱元璋。

    “行了,到时你敲打一番就好了,现在他又没做什么,而且看天幕上说他做的也挺好的,那么生气干啥,气大伤身。”

    朱元璋哼哼唧唧,他朱棣凭800府兵就造反成功了,那不是说明他朱元璋眼光不好吗?这他能认?

    “咱倒是要看看他后代做得如何,若是不好,看咱不打死他。”

    而正准备去就潘的朱棣却是内心暗叫不好,老爹心里唯一的继承人选只有他大哥,以老爹的脾气,他只怕要被打死了。

    虽然天幕上的他不是现在的他,虽然他抢的是侄子的皇位,但在他老爹眼里跟抢他大哥的也没有区别了,更何况他大哥现在还没死呢。

    朱棣苦着一张脸,心里埋怨后来的自己给现在的自己挖坑。

    思考一番,朱棣视死如归的往皇宫的方向走,希望他老爹能看在自己自动送上门的份上,对自己宽容那么一捏捏。

    而已经将朱允炆立为未来君王的老年朱元璋在生气过后,则开始思考是否需要重新立继承人的问题了。

    虽然他将建国功臣都诛杀殆尽,但是他自认留下的班底也不差,而明军兵力强盛,就这还是被朱棣打败了。

    这不仅说明了朱棣骁勇善战,只怕也说明朱允炆继位后做了什么,导致朝廷官员心中有怨,偏向了朱棣,为他造反成功做了内应。

    而已经将?本人全灭了的永乐帝朱棣却是叹了口气,他想到当年靖难起兵的艰难,虽然他成功了,但是却也几经生死,可以说险象环生。

    看到后世对自己功绩的认同,甚至称自己的时期为永乐盛世,他倒是松了一口气,觉得将来就算死后去见到老爹,也算有一个交代了。

    至于大哥,只能说声对不起了。

    而对于死在北征归京途中,他倒是没有多大的感触,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倒也不负了这话。

    见讲到太子,朱棣也全神贯注的看着,看到太子登基后做得不错,他松了一口气,之前他觉得太子不像自己,动摇过另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

    但是没想到汉王不过监国一段时间,就搞的朝政一片混乱,他打消了念头,但内心还是有些担心太子不能继承大任。

    又看到他仅登基两百天人就没了,他不禁无语,决定回去后就监督太子锻炼,先不说强健的体魄,至少先把他那肥硕的身形减下来。

    但是看太子因为他的原因,克制自己,朱棣也不介意对他安抚一番,决定派人带他的手谕先行回去,先安一安太子的心。

    不过看到他纵情声色,这还是敲打敲打一番,身为帝王可以享受,但不能过度,得有个度。

    汉王朱高煦这边就不太高兴了,没想到最后还是他大哥登上了皇位,而父皇当年说的成了空谈。

    他看到旁边笑眯眯的太子,不禁出言讽刺挖苦了一番。

    太子朱高炽却没有过多计较,他知道父皇看到自己登基后做的好,必然会坚定的支持自己。

    汉王的话语对现在的他来说,不过是得不到的酸言酸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