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义缓缓起身,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落在太子身上,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太子殿下说得对,宫廷礼仪,不可谓不重要……”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殿外,声音低沉而有力,“想当初,本王奉旨前往江南治水,一路上,所见所闻,至今历历在目。”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众人被他突如其来的转变所吸引,原本嘈杂的大殿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他接下来的话语。
“千里沃野,洪水滔天,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茅义的语气逐渐变得沉重,“灾民们为了争夺一口食物,不惜打破所有规矩,甚至父子反目,兄弟成仇。那时,本王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礼崩乐坏’。”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扫过众人,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和悲痛。“在那种情况下,所谓的宫廷礼仪,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百姓们连活下去都成了奢望,又哪里顾得上繁文缛节?”
他将手中的空酒杯轻轻放下,声音也变得柔和起来。“回到京城之后,本王每日都在反思,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是严格遵守宫廷礼仪,还是为百姓谋福祉?”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看向太子。“本王不敢说自己做得有多好,但本王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本王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从未忘记百姓的疾苦!”
他再次转向众人,语气诚恳而谦逊。“今日之事,的确是本王疏忽了。江南之行,让本王身心俱疲,一时之间,竟忘了宫廷礼仪。但这并非本王有意为之,还请各位明鉴。”
他对着皇帝深深一躬,“父皇,儿臣知错。儿臣日后定当更加努力学习宫廷礼仪,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茅义的这番话,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他巧妙地将话题从个人的礼仪失误,引申到国家大义和百姓疾苦,不仅成功地化解了自身的危机,还展现了他心系百姓、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太子原本得意的笑容渐渐凝固,他没想到茅义竟然能如此巧妙地化解危机,反将一军。李妃的脸色也变得有些难看,她原本以为这次能给茅义一个狠狠的教训,却没想到反而让他赢得了众人的好感。
赵郡主看着茅义,眼中充满了钦佩。她原本只是欣赏茅义的才华和机智,如今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深深吸引。
大殿中一片寂静,众人都被茅义的这番话所震撼,一时之间竟无人开口。徐国公看着茅义,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缓缓开口,“陛下……”徐国公缓缓开口,“陛下,臣以为,燕王殿下虽在礼仪上略有疏忽,但其心系百姓,忧国忧民,实乃我朝之福。”他捋了捋胡须,目光炯炯地看向皇帝,“江南水患,民不聊生,燕王殿下临危受命,不辞辛劳,亲赴灾区,最终成功治水,解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如此功绩,足以弥补今日之小过。”
徐国公此言一出,殿内众人纷纷点头称是。他们之前只关注茅义的礼仪失误,却忽略了他治水的功绩。如今经徐国公提醒,才想起茅义的功劳,心中对他的不满也随之消散。
赵郡主见徐国公为茅义说话,也忍不住站出来附和道:“父皇,徐国公所言极是。燕王殿下治水有功,实乃我朝栋梁之才。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燕王殿下只是一时疏忽,并非有意冒犯,还请父皇明察。”
赵郡主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黄鹂鸣叫,为这庄严的大殿增添了一丝活泼的气息。她的话语虽然简短,却表达了对茅义的赞赏和支持,也让在场的一些年轻官员对茅义更加钦佩。
皇帝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议论,脸上看不出喜怒。他深知茅义的才华和能力,也知道他并非有意违反礼仪。只是,太子今日抓住此事不放,他也不好直接偏袒茅义,以免引起朝臣的不满。
李妃见形势对茅义有利,心中暗自焦急。她原本想借此机会打压茅义,没想到却弄巧成拙,反而让他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她狠狠地瞪了太子一眼,示意他继续发难。
太子接收到李妃的眼神,心中顿时有了底气。他强压下心中的不满,再次开口道:“父皇,儿臣并非有意针对燕王殿下。只是,宫廷礼仪乃国之根本,不可轻忽。即便燕王殿下治水有功,也不能因此而免除惩罚。否则,日后人人都效仿,岂不是乱了套?”
太子的话说得冠冕堂皇,仿佛他才是真正维护国家礼仪的人。然而,他的语气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和怨恨。他深知茅义的才能远胜于他,心中早已将他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
茅义静静地听着太子的话,脸上依旧保持着平静的笑容。他知道太子不会轻易放过他,但他并不畏惧。他相信,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就没有任何人可以打倒他。
就在这时,一位老臣站了出来,缓缓说道:“太子殿下所言固然有理,但燕王殿下并非有意违反礼仪。况且,燕王殿下治水有功,功过相抵,也无可厚非……”
老臣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另一个官员打断:“老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甚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岂能因功抵过?”
大殿内的气氛再次变得紧张起来,支持茅义和支持太子的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皇帝看着眼前这一幕,眉头紧锁,心中暗自叹息。他该如何处理此事,才能既维护国家礼仪,又不至于寒了忠臣之心?
徐国公看着皇帝,沉声道:“陛下,老臣斗胆一言。燕王殿下年少有为,忠心耿耿,实乃我朝之栋梁。今日之事,虽有疏忽,但罪不至罚。望陛下三思。”
茅义眼见众人为自己辩护,心中感激,但他明白,光靠别人说话还不够,他必须自己为自己争取。他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朗声道:“父皇,儿臣今日的确在礼仪上有所疏忽,儿臣甘愿受罚。但儿臣想说的是,儿臣并非不重视礼仪,而是儿臣心中装着更重要的事情——百姓的安危。”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声音铿锵有力:“江南水患,千里泽国,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儿臣亲眼目睹了百姓的苦难,心中悲痛万分。儿臣日夜兼程,不敢懈怠,唯恐迟了一步,就会有更多百姓受苦。儿臣深知礼仪的重要性,但与百姓的性命相比,儿臣认为,救民于水火才是最重要的。”
茅义的声音掷地有声,在大殿内回荡。他字字句句发自肺腑,充满了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殿内众人被他这番话深深打动,原本一些摇摆不定的官员,此刻也开始倾向于他。
太子见形势不妙,还想继续发难,刚要开口,却发现周围的人已经开始被茅义的话打动,不少人甚至投来赞许的目光。他心中暗恨,却也不敢再说什么,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
李妃看到风向转变,也收起了之前的尖酸刻薄,不再指责茅义。她深知,此时再说什么也无济于事,反而会让自己显得更加小气。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皇帝的脸色,心中盘算着下一步该如何应对。
王大臣原本还在等着看热闹,此刻也闭上了嘴。他们都是官场老油条,最擅长察言观色。见皇帝的脸色有所缓和,他们自然明白该如何选择。
皇帝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茅义的话,脸上渐渐露出了一丝赞赏之色。他原本还在犹豫该如何处理此事,但茅义这番话,让他心中有了决断。
“燕王,”皇帝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威严,“你治水有功,朕心甚慰。今日之事,虽有疏忽,但念在你一片赤诚,朕就不再追究。只是,日后还需多加注意,不可再犯。”
“儿臣谢父皇隆恩!”茅义连忙跪下谢恩,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场危机终于过去了。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知道,自己不仅化解了危机,还赢得了更多人的好感和支持。
茅义心中思绪万千,突然开口道:“父皇,今日乃宫中盛宴,儿臣不才,愿为宴会赋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