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书当反派,我们一家都是权臣 > 第23章 崔氏族人

第23章 崔氏族人

    回到洛阳,刘预第一时间便到了大将军府。

    “阿弟来了,来来来,尝尝景逸先生带来的新茶。”刘谌见刘预来,连忙招手。

    刘预则连连摆手:“兄长见谅,已不能再饮。”

    刘谌看向面前的儒生,煞有介事道:“想来是先生的茶,不如长公主的香。”

    那儒生非常认同的点了点头,跟着刘谌笑了起来。

    “唉!兄长、诸葛先生,你们就别笑我了。”刘预摇了摇头。

    那儒生名为诸葛灼,字景逸。

    据说是诸葛武侯的后人,也是刘谌的心腹智囊。

    “我已表奏先生为雍州刺史,上元节之后上任。”刘谌说道:“阿弟,你上次说的置折冲府一事,可让先生在雍州试行。”

    刘预坐下说道:“折冲府的关键在于,让士卒农忙时屯田,农闲时分训练战阵搏杀之术。故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土地。”

    “你是想…”刘谌眉头一挑。

    刘预点了点头说道:“可在雍州逐步推行均田之制,以此为基础置折冲府。”

    “均田?”诸葛灼若有所思。

    刘预点了点头:“太和九年,朝廷便颁布过一次均田令,想要在关中施行。不过那时,关中士族极力反对,故而难以推行。

    六镇之乱后,关中百姓流离失所,门阀势力也受到了极大打击。此时若在关中再颁布均田令,要容易许多。

    可趁关中士族势力大减,先行度田,再行均田。待均田令进入正轨之后,再以此为根基置折冲府。”

    “嗯!中郎将言之有理。”诸葛灼连连点头:“若能成功,则关中将成为我们最稳固的后方。”

    刘谌思索片刻说道:“既然阿弟和先生都认为可行,那就如此行事。待先生上任之后,我便请陛下下诏,在关中一带实施均田。先生可持大将军鱼符,便宜行事。”

    “大将军放心,灼必竭尽全力。”诸葛灼说道。

    “好了,现在说说吧,长公主说了什么?”刘谌看向刘预说道。

    刘预说道:“长公主和陛下,已生嫌隙。”

    “哦?”刘谌眼前一亮,这还真是个好消息。

    刘预说道:“如今朝堂,除我刘氏之外,权势最大者,便是长公主。若刘氏覆灭,陛下最忌惮者也是长公主。我不过是向长公主挑明了这层关系,剩下的便让长公主自己考虑吧。”

    “如此,当于我刘氏有大利。”

    刘谌连连点头,随即看向刘预说道:“阿弟能想通,我心甚慰。想魏主乃蛮夷归化,尚能窃据大位,位居至尊。你我兄弟乃汉室之胄,甘陵王之血裔,如何不能掌控权柄?”

    刘预一脸震惊,看了看诸葛灼,见诸葛灼也是一脸认同。

    此前还以为自己着老哥只是想当个权臣,现在没想到啊,这是要篡…啊呸,这是要中兴大汉啊。

    刘预看了看刘谌,又看了看诸葛灼。

    刘家后人,诸葛家后人。

    这…

    很好,有前途。

    “兄长,还有一事。”刘预接着说道。

    刘谌问道:“何事?”

    刘预说道:“上元节之后,我想去一趟弘农。”

    “去弘农?”刘谌一愣,随即说道:“是因为那清风观主?”

    刘预点了点头说道:“弘农杨氏虽多年不仕,但其在士族中的威望丝毫不减。我想劝说杨玄出仕,担任河南尹。杨玄若能出仕,则京兆士族必会闻风而动。”

    “若能如此,最好。”刘谌认可了刘预的想法。

    随即又说道:“清河崔氏给你大嫂来信,年前有一支族人要到洛阳,到时你也需到场。”

    “族人?”刘预一愣。

    自从大嫂嫁给刘谌之后,清河崔氏一直都没有来信。

    大哥说是娶了清河崔氏女,但实际上朝中为官者没有一个出身清河崔氏。

    “冀州之地,魏齐各占一半。”刘谌缓缓说道:“这些年齐国高氏厉兵秣马,对冀州虎视眈眈,崔家这是有些担心了,才想起来洛阳还有一个嫁给大将军的族人。”

    刘预叹了叹气:“兄长征召崔氏子弟入仕的时候,崔氏倒是很有风骨,视官爵如粪土。原来在兵锋之下,也会妥协啊。”

    “也是好事,崔氏虽有没落迹象,但名望还在。若收留崔氏族人,于我有利。”刘谌说道。

    刘预说道:“只怕崔氏不认为这是收留,还自以为此乃施舍。”

    刘谌脸色一沉:“那就由不得他们了,到了洛阳,还能由他们说了算?”

    刘预点了点头,这些士族门阀别说大将军了,连皇帝都看不起。

    这其中,又以五姓七望为最。

    卢知远跟随刘预,让他在族中的地位变得很尴尬,总之就是不太受待见。

    卢家有些子弟只是八品县丞,但是就是敢明目张胆的看不起正六品的北军中侯。

    根本原因,就是卢知远并非家族举荐,而是被刘预提拔的。

    原身性格软弱,没有主见,让卢知远受了不少委屈。

    皇帝,在他们眼里也好不到哪儿去。

    虽然现在的皇帝是鲜卑人,看不起很正常,但两汉的皇帝又何尝入他们眼?

    所以对这些人,刘谌从来都不会客气。

    听话还好,大家相安无事。看在姻亲的份上,照顾一二也并无不可。

    但若是不听话……

    在权力面前,没有鲜卑人和汉人之分,只要你不匍匐在我的权力之下,就必然要做好被权力碾压的准备。

    ……

    兄弟俩交谈片刻后,刘预便回到了自己的府邸。

    一路上刘预也在回忆有没有披露,自己的经历结合原著的内容,看自己还有没有什么没做的。

    翌日早朝,大将军刘预上书请求赦免陶家死罪,将陶之应削职为民,查抄家产。

    同时,还让皇帝下诏,免除了当年的赋税。

    一时间,大魏百姓再次开始称赞大将军英明。

    刘谌掌权以来,虽然在政治斗争方面的手段有些粗糙,导致各个派系之间矛盾越来越大,但是军权在手还是能够压制这些矛盾的。

    而刘谌对百姓挺不错,多次减免赋税,赈灾也毫不含糊。

    为了畜养民力,刘谌在掌权期间,除了必要的工程,也几乎没有动过徭役。

    因此哪怕是大权独揽的权臣,刘家兄弟俩的口碑却并不差。

    百姓可不管你有多大功绩,也不会管你能力多强。

    只要你不瞎折腾,让他们好好过日子,你就是好的统治者。

    所以别看某些千古一帝表面上文治武功不差,实际上民生做得一塌糊涂。

    到最后,历朝历代都将其当作反面教材,也就只能在后世网络上成为“我迷人的老祖宗”来挽尊了。

    而刘谌掌权这六年以来,大魏疆土虽然没有扩大一寸,但是六镇之乱后续的负面影响却被刘谌化解得差不多了。

    民生民力也在逐渐恢复,这才是最实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