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三国之我为黄巾贼 > 第30章 鬼才郭嘉

第30章 鬼才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中国东汉末年曹操的重要谋士。

    郭嘉出生在颍川,为颍川郭氏人,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汉末天下将要发生动乱,郭嘉从二十岁起就隐姓埋名,秘密地结交英雄豪杰,不与世俗之人交往,所以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情况,只有了解他的人才认为他有奇才。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

    在赤壁之战前,郭嘉是曹操最重要的军师,当时袁绍凭借其强大的实力,经常威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统治地位,众谋臣武将均认为袁绍不可敌,应予以避让,然而郭嘉坚决主张通过决战消灭袁绍这个割据势力,他分析了袁曹之间的优劣,得出了袁有十败、曹有十胜的结论,让曹操阵营士气大增。

    后郭嘉与荀彧等人协助曹操积极备战,先后击败了袁术、吕布、张绣、刘备等势力,并暂时稳住了关中地区的地方强权。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率领军队北上,在官渡与袁绍展开激战,经过半年多的战斗,曹操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烧掉了袁绍的屯粮,最终使袁军土崩瓦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这场决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当曹操打算讨伐乌桓时,大部分将领都持反对意见,但郭嘉认为乌桓没有准备,可以趁机出击,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北征乌桓。在进军途中,郭嘉再次建议留下辎重,轻装急进,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曹操照做,率军直捣乌桓的老巢柳城,最终在白狼山下大获全胜,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历史任务。

    同年郭嘉病死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享年三十八岁。曹操亲临丧事,非常哀痛,对荀攸等人说:“你们年龄都和我差不多,只有郭奉孝最年轻。天下战事平定后,我本打算把后事托付给他,但他中年夭折,实在是命运不济!”

    于是曹操向皇帝上表说:“军祭酒郭嘉,自从跟随我征战,已经十一年了,每逢重大议题,面对敌人应变自如,我的计策尚未决定,郭嘉已经先一步想到,平定天下的大功中,他的谋划功绩最高。可惜他短命而死,事业中途结束,我追思他的功勋,实在不可忘记,应该增加他的封邑八百户,加上以前的封邑共一千户,谥号贞侯。”

    本文因剧情需要定郭嘉此时为二十岁,即公元162年出生。

    城东福怡轩,二楼雅间内。

    李尚和典韦正对着一大桌子饭菜狼吞虎咽,那风卷残云的速度,把对面的郭嘉看的是目瞪口呆。

    “额,嗝!二弟,吃了那么久的野味,嘴里都淡出鸟了,还是这酒楼的美食,让人大快朵颐啊!咕咚咕咚,啊吭哧吭哧……”

    由于吃得太快,典韦忍不住仰头打了个饱嗝,用手摸了摸圆滚滚的肚皮后,拿起酒壶猛灌了几口,又抓住一个猪腿大啃了起来。

    “呵呵呵,是啊,没想到这里的饭菜,竟如此美味!”

    李尚看似在说福怡轩的酒菜好吃,实则夸的是三国这个时代。

    本以为古代少了现世那些五花八门的调料,饭菜吃起来基本都是清汤寡水的,但是让李尚意外的是,那味道根本不比当今差。

    要知道,古代各行各业,要么是父业子承,要么是师傅传给徒弟,由于交通的闭塞导致信息散播有限,人口流动也没那么大,在没有那么多杂乱的认知情况下,人们的心是能安静下来去钻研的,许多人一辈子,甚至是几辈人都在专心做一件事,那最终得到的成就,连现代先进的科技有的都还达不到呢。

    比如青铜器,古建筑,字画等,在人工制作方面比起现世那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位兄弟莫着急,酒菜还多的是,你们慢慢吃,今天所有的花销,由我郭嘉结账!”

    郭嘉也并不着急,笑吟吟地看着面前的两位性情中人。

    又是一番胡吃海喝后,李尚和典韦终于是酒足饭饱了。

    郭嘉让店小二收拾了下,换上一壶清茶。

    “怎么样,两位兄弟吃饱了没有?来来来,典兄,李兄,再尝尝此店的招牌茶水毛尖如何!”

    郭嘉伸出手,做了个请的手势。

    “好好好,吃饱了,吃饱了,几年了,头一次吃……”

    “嗯?慢着,你是如何知道我兄弟两人姓氏的?”

    典韦满意地点点头,伸手端起茶杯就要喝,但是李尚却突然反应了过来,满脸疑问地看向了郭嘉。

    李尚知道是郭嘉后,倒是也不紧张。

    不过典韦确是一惊,放下了茶杯戒备地盯着郭嘉。

    “呵呵呵,城门处曾挂着两位兄弟的画像,尽管你们现在有些变化,但是凭我郭嘉过目不忘的能力,如何不识得?”

    郭嘉镇定自若地坐在那儿,不慌不忙地说道。

    “哼!是又如何,你待怎样?”

    典韦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已经准备好了动手灭口。

    “呃,大哥,你先别激动!郭兄若是想抓我们去官府领赏,怎么会请我们来此吃饭,而且还当面道出我们的身份,让自己深陷危险之中呢?你说对吧,郭兄?”

    李尚赶紧拉住典韦解释着,又转头对郭嘉问道。

    “哈哈哈,看来我郭嘉没有认错人啊!刚才也只是看着相似,现在倒是确定了!典兄莫要慌张,我并无恶意,两位兄弟的壮举,我均略有耳闻,今日与街上遇见,本来只是感叹于李兄的才智,想要与两位兄弟结交一番,刚才在你们吃饭的时候,越看越面熟,出言试探下,没想到真的是两位!本来我是没认出两位兄弟来的,因为典兄行侠在冀州,李兄仗义在豫州,谁曾想你们两个竟是旧识,现还结伴而行,一时间没能想到,还望两位兄弟海涵!若两位兄弟不嫌弃,自今日起咱们就是朋友了!”

    看着紧张的典韦和淡定的李尚,郭嘉大笑着道出了缘由。

    “呵呵呵,我们确是上了城门画像之人,郭兄真是慧眼如炬啊!你说的哪里的话,是郭兄不嫌弃我们才是,今日能识得郭兄,那真是三生有幸啊!”

    李尚双手抱拳施了一礼,表示了钦佩。

    “呃,嘿嘿,刚才多有失礼了,对不住,对不住啊!”

    典韦闻此也安下心来,为刚才的鲁莽致歉。

    三人就着茶香四溢的毛尖,天南海北的聊了起来。

    侃侃而谈下时间快速地流逝,没多久就到了晚饭的时间。

    李尚、典韦和郭嘉三人一见如故,但由于中午吃得太晚,而且又很饱,三人只是要了一些小菜,就着醇香的美酒畅饮了起来。

    典韦和郭嘉对李尚年纪轻轻就闯出如此智勇双全的事迹肃然起敬。

    而郭嘉和李尚对典韦的侠义勇武也是赞扬不绝。

    通过半天时间的交谈,李尚和典韦则是对郭嘉的风趣幽默和见多识广惊叹连连。

    尤其是下午聊天时,李尚和郭嘉分别拿出了鸡兔同笼和大小和尚分馍的高端操作比试后,更是让郭嘉和典韦对李尚刮目相看,那是打心底里产生了钦佩。

    李尚出题:笼中装有鸡和兔若干只,共100只脚,若将鸡换成兔,兔换成鸡,则共92只脚。问笼中原有兔、鸡各多少只?

    题目一出,郭嘉绞尽脑汁,奋笔疾书地写写画画,用了三分钟解出了答案,有4只兔子,42只鸡,而典韦正在掰着手指在那数着腿儿。

    郭嘉出题:100个和尚和140个馍,大和尚每人分3个馍,小和尚每人分1个馍。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题目一出,李尚拿起毛笔假设X和Y,公式一列,一分钟就算出了结果,80个小和尚,20个大和尚,然典韦还正在掰着手指在那数着腿儿。

    三人推杯换盏间,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深夜。

    一直到店家老板出来致歉说要打烊了,三人才相互搀扶着醉醺醺地走出了福怡轩。

    虽然三人今天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聊得很是愉快,但是李尚却知道,郭嘉并没有对典韦和自己产生什么感情,只是当做了江湖上的酒肉朋友。

    至于从何处看出来的,熟知历史的李尚发现,聊了那么长的时间,郭嘉并没有提及国家政事和当下的社会动荡。

    要知道,郭嘉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可不像那些碌碌无为的庸人,随波逐流地苟活着。

    那么如此想来,只怕是在郭嘉的眼里,典韦的上限最多是一个绝世武将,而自己虽然智勇双全,但是尚且年幼,将来犹未可知,均不是其理想的同道中人。

    出门后,看着头顶那大如圆盘的皎月,李尚突然心生一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