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进忠安排的。
但这话他并未亲自传到弘历耳中,而是告知了进保。
一来,进保才是御前大太监。
二来,他不想太过引人瞩目。
而进保向来死忠,又岂能容许有人在自己主子的后宫兴风作浪。
硬是一字不漏地将此事禀报给弘历。
弘历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他万万没想到不过区区蒙古嫔妃,两个讨好他的贡品而已,竟敢如此胆大包天!
在养心殿中,发了极大的火:“贱人!以为背靠蒙古就能在朕的后宫耀武扬威吗?简直是痴心妄想!”
原本,他还想听高晞月的建议去咸福宫试探一番,看看这二人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出于嫉妒的无心之举,还是故意为之。
但如今看来,试探已无必要。
他立刻让进保去咸福宫,将湄若和恪贵人带来了养心殿。
湄若自幼娇生惯养,看着弘历的脸,短暂的惊艳呆愣后,一脸无畏地直视着弘历阴沉的脸色,向来被自己父王和族人夸上天的她,自以为是高晞月告了状,还未等弘历开口问罪。
便一脸不服地先发制人。
“皇上!您不能听信一面之词便如此对待臣妾!如此岂非寒了后宫众人的心。”
她这话一出,弘历脸色更难看,而她还浑然不觉自己有错,只觉得自己猜对了,心中认定弘历太过宠爱高晞月,失了帝王的公正之心和公允之道。
声音越发高亢:“臣妾不知道贵妃说了什么,可皇上贵为大清天子,听信一个女人的话只会让臣妾和臣妾身后的蒙古四十九部怀疑,自己仰赖的天子——”。
“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很好!非常好!”
她话未说完,便被弘历阴翳、偏执而疯狂的冷笑打断。
紧接着,她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弘历一脚直接踹到她胸口,帝王盛怒之下的当心一脚,她顿时胸腔隐隐作痛,一口鲜血喷涌而出。
旁边的恪贵人吓了一跳,一边着急忙慌的扶住她,一边求情:“皇上!您如此岂非寒了——”。
“朕倒把你忘了!”
她不说话还好,一说话,弘历阴翳的目光顿时落在她身上,一脚直接踹了过去。
这一脚用了十成力,恪贵人顿时呕出一口血。
然而,弘历的下一句话却让她们浑身冰冷。“进保!传朕旨意,着傅恒立刻领兵前往蒙古,踏平巴林部!将巴林部王爷的头颅以及拜尔果斯的头颅提来见朕!”
“皇上!!!!皇上!!!蒙古和臣妾的父亲等仰仗大清!您不能这么对臣妾父亲!您这样会寒了蒙古四十九部的心的!皇上!!!”湄若如梦初醒,爬着上前抱住了弘历的腿,苦苦哀求,哪里还有天之娇女的模样,有的只是狼狈和恐惧。
可对此,弘历只是一脚将她踹开,俯身大手犹如钳子一样,死死地捏着她的脸颊,似乎要将她的下巴捏碎一样,声音冷酷无情:“蒙古四十九部?呵,蒙古何时以巴林部为尊了?”
“莫说你巴林部,便是科尔沁王爷在朕的面前也只有跪地求饶让朕恩赐的份!巴林部算什么东西?”
弘历捏着湄若的脸颊,眼神中满是冷酷与决绝。
湄若泪流满面,苦苦哀求着:“皇上,臣妾知错了,求皇上开恩,饶过臣妾的父亲和巴林部吧。”
恪贵人也颤抖着跪在一旁,期期艾艾的求饶:“皇上!皇上!臣妾知错,还请皇上饶过臣妾父亲……”。
进保在一旁大气也不敢出,整个养心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而弘历听着两人的哀求,狠狠地甩开湄若的脸,站起身来,居高临下的俯视着两人,犹如看死人一样道:“朕原本看在贵妃的面子,只以为你们是嫉妒贵妃得宠,给过你们机会的,可是你们不知珍惜!”
话落,他阴冷一笑,目光落在湄若身上:“听说巴林王爷十分宠爱于你。”
湄若不知道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但还是喏喏的点了点头。
弘历森然一笑:“是吗?那朕可得让巴林王爷死得明白一些,否则,天下人该说朕是昏君了。”
湄若瘫倒在地。
弘历一语定了生死。
那冷酷无情地模样吓得两人当即昏死了过去,她们不明白,只觉得事情不该这样的……
连晕死过去的时候,都在想,皇上一向礼重蒙古怎会如此狠心?
两人被废的消息很快传遍后宫,嬿婉得知消息的时候,说不震惊是假的。
正在着手准备陷害两人的心都顿了顿,嘴角抽搐。
这还是唯一一次,她还没动手,就全族被灭的。
作为如今暂管凤印的女人,高晞月寻思再三,最后还来了养心殿,强忍着害怕,尽显真挚的求情。
“皇上,臣妾不知湄若妹妹和恪贵人做了何事惹皇上如此生气,但她们年纪尚小,或许只是一时糊涂,还请皇上从轻发落。”
高晞月柔声说道。
弘历微微皱眉,冷眼看着高晞月:“此事关乎国事,贵妃最好还是回去,否则……。”
他眸光冰冷。
高晞月连忙跪下:“皇上息怒,臣妾告退。”她本来就是做做样子,如此也没什么。
只不过,今日的养心殿,倒是格外热闹。
高晞月离开之后,便是甄嬛也来了养心殿:“皇帝,蒙古四十九部对大清至关重要,若此时对巴林部大动干戈,恐会引起其他部落的不安。”
弘历自然深知蒙古部落的重要性,但湄若和恪贵人的行为着实让他怒火难消,而由此也可看出巴林部是怎样的狼子野心。
冷声道:“此事就不劳太后费心了,进保啊,送太后回慈宁宫。”
甄嬛被噎了一下,但还是看了看地上还在昏死的两人,离开了。
而她一离开,弘历便下了令。
“进保啊,将这二人丢到冷宫去。”
进保领命,带着湄若和恪贵人离去。
在冷宫中醒来时,湄若和恪贵人满心悔恨。
湄若咬着牙,一脸呆滞,绝望:“没想到皇上如此听信高氏的话……”。
恪贵人也泣不成声:“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就只能在这里等死吗?还有我父王……”
而此时,朝堂之上也因为此事掀起了轩然大波。
大臣们纷纷议论,有人认为应该严惩巴林部,以儆效尤;
有人则担心此举会引起蒙古部落的反抗,主张从轻处理。
最后,主张从轻处理的人无一不被降了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