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被贬就藩,我直接不装了 > 第7章 改善民生(二)

第7章 改善民生(二)

    李恪身着粗布衣裳,独自一人站在田埂之上,放眼望去,广袤的田野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却难掩那潜藏在土地之下的贫瘠与荒芜。天空湛蓝如宝石,但他的心中却被对属地百姓生活的深深忧虑所占据。前段时间对贪污官员的雷霆整治,虽让属地的官场风气稍有清明之象,然而百姓们依旧在温饱的边缘苦苦挣扎,每一张被岁月刻下沧桑痕迹的脸庞,都成为他心头无法释怀的牵挂。

    此时,正值播种的关键季节,李恪心中已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 在属地大规模推广红薯种植。红薯,这种源自异域的作物,以其耐旱、高产和适应性强的特性,在李恪眼中,无疑是拯救这片土地饥荒的希望之种。然而,当他满怀热忱地将这个想法在村民集会上提出时,却遭遇了来自百姓们的重重疑虑和抵触。

    “王爷,这红薯我们听都没听过,更别说种了,万一失败了,全家老小都得挨饿啊。” 一位满脸皱纹、双手粗糙的老农,眼中透着深深的担忧,率先打破了沉默。

    “是啊,王爷,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种小麦和稻谷,这新玩意儿咱真没底啊。” 另一位村民跟着附和,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大家纷纷摇头,对这个陌生的作物充满了不信任。

    李恪静静地站在那里,听着百姓们的担忧和质疑,心中并无半分恼怒,他深知这些朴实的农民,土地是他们生存的根本,任何一丝冒险都可能意味着全家的灾难。他深吸一口气,提高声音说道:“乡亲们,我理解大家的顾虑。但红薯这种作物,我已做过详细的考察。它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能生长,而且产量远远高于我们现有的作物。只要大家按照正确的方法种植,丰收是可以期待的。”

    为了让百姓们放下心中的包袱,李恪决定以身作则,亲自示范红薯的种植过程。他带着一群忠诚的随从,在村子外的一块闲置空地上,挽起袖子,拿起农具,热火朝天地开垦出一片试验田。

    “乡亲们,看好了!首先要把土地深翻,让土壤松软透气。” 李恪一边用力挥动锄头,一边大声讲解着,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流下,浸湿了他的衣衫,但他的动作没有丝毫停歇。

    “然后,把红薯苗小心地种下去,间距要适中,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 他亲手将一株株嫩绿的红薯苗植入土中,仿佛种下的是一个个希望的种子。

    “种好后,别忘了施肥浇水,但也不能过量。” 李恪耐心细致地向围在四周的百姓们传授着每一个步骤的要领。

    尽管李恪如此尽心尽力,亲力亲为,但响应他号召的百姓依然寥寥无几。大多数人站在田边,远远地观望,眼神中充满了犹豫和怀疑。他们世代相传的种植经验让他们对这个从未接触过的新作物保持着警惕,不敢轻易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面对百姓们的观望态度,李恪并没有丝毫的气馁和埋怨。他深知,要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于是,他决定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先在一些最为贫困、生活几乎难以为继的村庄免费发放红薯种子,并郑重承诺,如果因为种植红薯导致收成不好,他将自掏腰包给予丰厚的补偿。

    这个消息在那些贫困的村庄里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一些生活已经陷入绝境、走投无路的百姓,在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决定豁出去跟着李恪搏一把。

    “反正我们已经穷得叮当响了,再差还能差到哪里去?不如就信王爷这一回。” 一位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村民,咬了咬牙,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第一个站出来领取了红薯种子。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渐渐地,又有一些贫困的村民也跟着加入了种植红薯的行列。他们虽然心中依旧忐忑,但李恪的坚定和承诺给了他们一点点勇气去尝试这个未知的冒险。

    春去夏来,阳光渐烈,雨水渐稀,属地迎来了一场罕见的旱灾。原本就不丰沛的河流干涸见底,土地干裂出一道道深深的口子,仿佛大地在痛苦地呻吟。刚刚种下的红薯苗在骄阳的炙烤下,渐渐失去了生机,原本嫩绿的叶子变得枯黄卷曲。

    “这老天爷是要绝我们的活路啊!红薯苗怕是要全干死了。” 一位老农望着干裂的土地,欲哭无泪,绝望的情绪在村庄里迅速蔓延。

    李恪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急如焚。他立刻放下手中的事务,组织起所有能动员的人力物力,投身到抗旱救灾的战斗中。

    “大家不要慌,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战胜这场旱灾!” 李恪的声音在每个村庄响起,给陷入绝望的百姓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他带领着年轻力壮的村民们日夜不停地挖掘深井,试图寻找地下水源;又组织修建了一条条简易的水渠,从远处的河流引水灌溉农田。他亲自参与到每一项劳作中,双手磨出了血泡,肩膀被扁担压得红肿,但他从未有过一刻的停歇。

    “王爷都这么拼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退缩!” 百姓们被李恪的精神所感动,纷纷鼓足了干劲,加入到抗旱的队伍中。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数日的艰苦奋战,终于找到了地下水源,成功地将水引到了农田里,缓解了旱情,保住了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红薯苗。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薯苗在精心的照料下渐渐茁壮成长,藤蔓爬满了田间地头。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当百姓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用锄头小心翼翼地翻开土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呆了。

    一个个饱满、硕大的红薯从土里滚出来,红通通的,像一个个胖娃娃。百姓们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丰硕的收成。

    “没想到这红薯真的能有这么高的产量!” 最先尝试种植的那位村民,激动得热泪盈眶,双手颤抖着捧着红薯,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王爷真是我们的福星啊!” 欢呼声在田野间此起彼伏,大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对李恪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那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百姓,看到红薯的丰收成果,肠子都悔青了,纷纷自责当初没有听从李恪的建议。

    李恪趁热打铁,再次召集百姓,向他们详细介绍红薯的种植优势和前景。“大家看,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还能储存很久。只要我们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了。”

    在李恪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主动要求种植红薯,属地的红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也随之有了显著提高。

    然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由于红薯产量的大幅增加,市场上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红薯的价格开始急剧下跌,百姓们的收入受到了严重影响。

    李恪意识到,仅仅推广种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解决销售和加工的难题。他开始频繁地奔波于各地,与各地的商人洽谈合作,拓展销售渠道,将属地的红薯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他鼓励百姓们发展红薯加工业,开办粉条作坊、制作红薯干等特色产品。“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卖原材料,要通过加工提高红薯的附加值,这样才能真正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

    在李恪的不懈努力下,属地的红薯产业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环环相扣。百姓们的生活也如同芝麻开花 —— 节节高,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开始有了积蓄。

    但李恪深知,这只是改善民生道路上的一小步,他还有更多的宏伟蓝图等待着去实现。他要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让属地成为大唐繁荣昌盛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