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被贬就藩,我直接不装了 > 第10章 长孙之忧

第10章 长孙之忧

    长孙无忌在他那华贵而幽静的书房中,负手而立,眉头紧锁,目光透过窗户望向远方,心中满是忧虑。书房内弥漫着一股沉闷的气息,香炉中袅袅升起的青烟似乎也被这凝重的氛围所压抑,不再肆意飘荡。

    “这李恪,竟能在那荒僻之地做出如此成绩,倘若任其发展,势力渐大,必将威胁到稚奴的地位。” 长孙无忌喃喃自语,脸色阴沉得如同即将来临的暴风雨。他那细长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透露出深深的算计和不安。

    他转过身,沉重的步伐在木质地板上发出 “嘎吱” 的声响。踱步至书桌前,他重重地坐下,那雕花的檀木椅子似乎也承受不住他此刻的心情,发出了轻微的抗议声。

    此时,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位亲信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他的脚步很轻,仿佛生怕打破这屋内的沉寂。

    “大人,事态愈发严峻,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啊。” 亲信压低声音说道,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显示出他内心的紧张。

    长孙无忌抬起头,目光如炬,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你说得对,我们必须采取行动。若再犹豫不决,等到李恪羽翼丰满,一切都将太晚。”

    随后的日子里,长孙无忌开始秘密地与一些党羽会面。在一间昏暗的密室中,烛光摇曳,几个人影围坐在一起,面容在阴影中若隐若现。

    “长孙大人,那李恪如今在属地威望日增,民心所向,我们该如何是好?” 其中一人面露忧色,声音颤抖,仿佛李恪的名字是一道不可言说的魔咒。

    长孙无忌冷哼一声,烛光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不定的阴影,使他的表情更加阴森。“不必惊慌,我们需从长计议,想办法打压他,绝不能让他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众人纷纷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对长孙无忌的依赖和对未来的恐惧。

    “我们可以在朝堂上故意贬低他的成就,说他不过是运气好,碰巧遇到了有利的条件,并非凭借自身的才能。” 一人提议道,他的声音在密室中回荡,带着一丝急切和谄媚。

    长孙无忌微微点头,手不自觉地敲打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 “笃笃” 声。“此计可行,但还不够。我们要让陛下对他产生怀疑,让李恪失去陛下的信任和支持。”

    经过一番密谋,他们详细策划了每一个细节,包括在朝堂上发言的顺序、措辞,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反驳。

    一日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大臣们的表情都严肃而紧张。长孙无忌率先站了出来,他的步伐坚定,眼神中透露出决然。“陛下,臣有话要说。”

    李世民微微抬眼,目光中带着一丝疑惑和期待。“长孙爱卿但说无妨。”

    长孙无忌拱手道:“陛下,臣听闻李恪在属地的所谓成就,实乃运气所致。那属地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换作他人治理,或许成果更加显著。李恪不过是恰逢其时,捡了个便宜罢了。”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一些事先被长孙无忌拉拢的大臣纷纷附和,他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

    “长孙大人所言极是,李恪殿下或许只是运气好,不能因此就过分夸赞。” 一位身材消瘦的大臣说道,他的眼神闪烁,不敢正视李世民的目光。

    “臣也觉得李恪殿下的功绩被夸大了,不足以称道。” 另一位大臣紧接着附和,他的脸上堆满了讨好长孙无忌的笑容。

    李世民听着这些言论,脸色微微一变,原本平和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但他深知作为君主,不能轻易被情绪左右,所以未作表态,只是目光变得更加深邃,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长孙无忌见状,心中暗喜,以为李世民已经对李恪产生了怀疑。他继续说道:“而且,臣还听闻,李恪在属地治理手段强硬,百姓颇有怨言。他为了追求政绩,不顾百姓死活,强行征收重税,大兴土木,导致民不聊生。”

    此时,一位正直的大臣站了出来,他是魏征,一向以直言敢谏著称。“长孙大人,您这般言论可有证据?李恪殿下在属地的作为有目共睹,他兴修水利,使得农田得以灌溉,粮食丰收;他减轻赋税,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您如此恶意中伤,实在有失公允!” 魏征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朝堂上回荡。

    长孙无忌瞪了他一眼,心中充满了恼怒。“你休要为他辩解,事实便是如此。我长孙无忌一心为了大唐江山,岂会冤枉他?”

    朝堂上顿时陷入了激烈的争论,支持李恪的大臣与长孙无忌一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双方言辞激烈,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与此同时,长孙无忌等人还在民间散布关于李恪的谣言。他们雇佣了一些街头混混和无赖,在集市、茶馆等地大肆传播。

    “听说李恪在属地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他家里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都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

    “他还强征民夫,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搞得民不聊生。好多家庭因此妻离子散,苦不堪言啊。”

    这些谣言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百姓们一开始将信将疑,但随着谣言的不断重复和夸大,许多人开始对李恪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李世民在宫中也听到了这些传言,心中不禁对李恪产生了一丝怀疑。“难道李恪真的如传言所说?” 李世民暗自思忖,眉头紧锁,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前来劝解。她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书房,身上的华服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摆动。“陛下,切不可轻信这些谣言,或许其中有误会。李恪毕竟是您的皇子,他的为人您应该清楚。” 长孙皇后的声音温柔而坚定,眼神中充满了对李世民的关心。

    李世民皱着眉头,叹了口气。“朕也不愿相信,但众口铄金,不得不防啊。而且,长孙无忌在朝堂上所言也并非毫无根据,朕需要时间去查明真相。”

    长孙无忌见自己的计谋初见成效,更加肆无忌惮。他再次召集党羽,在一间更加隐秘的密室中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密室中弥漫着一股阴谋的气息,长孙无忌坐在首位,目光阴沉地看着众人。“我们要继续加大力度,让陛下彻底对李恪失去信任。” 长孙无忌说道,他的声音在密室中回荡,带着一种决绝的意味。

    “大人,不如我们捏造一些更严重的罪名?比如私通外敌,意图谋反?” 一人提议道,他的眼中闪烁着阴险的光芒。

    长孙无忌沉思片刻,摇了摇头。“不可太过火,以免被陛下察觉。我们只需不断地在陛下面前吹风,让他对李恪的怀疑越来越深。同时,在民间继续散布谣言,让李恪失去民心。”

    于是,长孙无忌等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在李世民面前进谗言,试图破坏李恪在李世民心中的形象。他们抓住每一个机会,将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夸大其词,让李世民对李恪的看法逐渐发生改变。

    然而,李恪在属地的一些支持者得知了这些阴谋,纷纷想办法将消息传递给李恪。他们冒着被长孙无忌党羽发现的危险,通过秘密的渠道,将一封封紧急信件送到了李恪手中。

    李恪收到消息后,愤怒不已。他将信件狠狠地摔在桌上,双手握拳,关节发白。“长孙无忌这老贼,竟敢如此陷害我!”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

    但他深知,此时不能冲动,必须冷静应对。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思考着对策。

    “我们要收集证据,证明我的清白,同时也要想办法揭露长孙无忌的阴谋。” 李恪对手下说道,他的眼神坚定,充满了决心。

    李恪开始秘密地调查长孙无忌散布谣言的源头和证据,同时积极与一些仍然信任他的大臣保持联系,寻求支持。

    一场激烈的斗争在暗中悄然展开,而李恪的命运也变得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