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被贬就藩,我直接不装了 > 第17章 招募人才

第17章 招募人才

    为了实现属地经济繁荣的宏伟目标,李恪深知人才乃是重中之重。在那漫长的夜晚,他独自在书房中沉思,烛光在微风中摇曳,映照着他那紧锁的眉头和坚定的眼神。他手中紧握着一本书卷,上面记载着历代盛世治理的经验,但他明白,理论固然重要,实际的行动和合适的人才才是关键。

    “单靠自己和现有的团队,难以实现将属地打造成为大唐繁荣之地的梦想。唯有广纳贤才,集众人之智慧与力量,方能开辟出一条发展的康庄大道。” 李恪喃喃自语道,他的声音在寂静的书房中回荡,仿佛是对自己的誓言。

    次日清晨,阳光刚刚洒在属地的大街小巷,给这座还未完全苏醒的城镇蒙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光辉。李恪身着一袭简洁而庄重的衣裳,亲自指挥着手下的士兵和差役在城门口、热闹的集市、文人墨客聚集的书院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张贴出了色彩鲜艳、字迹醒目的招募告示。

    “为发展属地,现广纳贤才,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凡有一技之长,心怀壮志者,皆可前来应聘。”

    这醒目的告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属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着告示上的内容,交头接耳地议论着。

    “王爷这是要大干一场啊!” 一位老者捋着胡须,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他曾经历过属地的兴衰,心中渴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片土地真正的繁荣。

    “说不定咱们也有机会一展身手。” 一个年轻的书生兴奋地说道,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他寒窗苦读多年,一直渴望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随着消息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开,前来应聘的人如潮水般络绎不绝。李恪深知,每一个前来应聘的人都怀揣着希望和梦想,他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因此不辞辛劳,亲自面试每一位前来应聘的人。

    在一间宽敞而明亮的厅堂里,李恪正襟危坐,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仿佛是在等待着一场智慧的交锋。第一个进来的是一位年轻的商人,他衣着华丽,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种自信和精明。他名叫陈宇,来自一个商业世家,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习经商之道。

    “拜见王爷。” 陈宇恭敬地行礼,眼神中却带着一丝毫不掩饰的期待。

    李恪微微点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请坐,谈谈你对商业发展的见解。”

    陈宇清了清嗓子,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想法。“王爷,如今商业之道,重在洞察市场需求。我们属地物产丰富,但缺乏有效的推广和销售渠道。我认为可以建立商会,整合资源,统一调配,将我们的特产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比如,我们的茶叶,品质上乘,但在外地却鲜为人知。若能组织商队,将茶叶运往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必定能打开销路,提升价格。同时,可以与其他地区建立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实现互利共赢。” 从市场的分析到营销策略,他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还不时用手势加强自己的观点。

    李恪边听边点头,目光专注而锐利,不时在纸上记录着关键的要点。他时而微微皱眉,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时而露出满意的微笑,对陈宇的观点表示赞同。“那你如何保证商队的安全?路途遥远,匪患众多。”

    陈宇胸有成竹地回答:“王爷,我们可以雇佣镖局护送,或者与当地的官府合作,确保商路畅通。此外,提前收集情报,规划安全的路线也是至关重要的。”

    李恪满意地说道:“不错,想法很周全。但商业不仅仅是买卖,还需注重信誉和品质。”

    陈宇连忙点头:“王爷教诲得是,我定会铭记在心。”

    接着进来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他名叫王铁匠,双手粗糙,布满了老茧,但却充满力量。他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制作的精美工艺品,仿佛那是他最珍贵的宝贝。

    “王爷,这是我亲手打造的。” 王铁匠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豪,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热爱和自信。

    李恪仔细端详着工艺品,那是一件精美的雕花铁剑,剑柄镶嵌着宝石,剑身闪烁着寒光,纹理细腻,造型生动。他用手指轻轻触摸着剑身,感受着其中蕴含的精湛技艺。

    “这手艺,真是巧夺天工。能讲讲你是如何练就这一身本事的吗?” 李恪好奇地问道。

    王铁匠开始讲述自己多年来的学艺经历,从最初的拜师学艺,到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充满了艰辛和坚持。“王爷,我从小就对打铁感兴趣,跟着师傅学习了十年。后来自己不断琢磨,尝试新的工艺和材料,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李恪点了点头:“那你对属地的手工艺发展有什么想法?”

    王铁匠思考了片刻:“王爷,我觉得我们可以成立工匠协会,互相交流技艺,培养新人。同时,引进新的工具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面试持续了数日,每一天,李恪都沉浸在与应聘者的交流之中。他认真倾听每一个人的想法和建议,仔细观察他们的神态和举止,试图从中找到那些真正有才华、有抱负、愿意为属地发展贡献力量的人才。

    消息传开后,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有的来自附近的城镇,有的甚至长途跋涉,只为了能在李恪的麾下一展抱负。

    其中包括一些有商业头脑的商人,他们带来了新奇的经营理念和丰富的商业经验。张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在多地经商,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市场经验。在面试时,他详细地分析了属地的优势和潜在的商业机会。

    “王爷,属地周边城镇对优质丝绸的需求极大,而我们属地正好有适合养蚕的条件。若能大规模养殖蚕桑,发展丝绸产业,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此外,我们可以开发特色的丝绸制品,如丝绸画、丝绸扇等,提高附加值。” 张华的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李恪与他深入交谈,被他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所折服,决定让他负责开拓属地的贸易市场。

    “张华,本王相信你的能力,希望你能为属地的商业带来新的活力。但切记,诚信为本,不可贪图一时之利。” 李恪说道。

    张华拱手道:“王爷放心,定不辱使命。我必以诚信经营,为属地谋福祉。在商业往来中,我会注重与各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

    还有一位名叫林巧的女工匠,擅长刺绣,她带来的刺绣作品针法细腻,图案精美,栩栩如生。林巧出生于一个刺绣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刺绣有着独特的感悟和天赋。

    “王爷,小女子自幼学习刺绣,愿将这门手艺传授给更多人,为属地发展特色产业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可以结合属地的文化和风景,创作独特的刺绣图案,打造属于我们的品牌。” 林巧的声音轻柔但坚定。

    李恪安排她带领一批工匠,发展属地的特色刺绣产业。

    “林巧,你的手艺将为属地增添光彩。好好干,让我们的刺绣闻名天下。” 李恪鼓励道。

    林巧羞涩地笑了笑:“多谢王爷赏识,小女子定当全力以赴。我会精心培养徒弟,不断创新刺绣工艺,让我们的作品在市场上独树一帜。”

    一位名叫赵文的文人,饱读诗书,对治理之道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曾游历各地,观察民生,思考治国方略。在面试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治安和民生的建议。

    “王爷,教育乃兴国之本。属地应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同时,加强治安管理,让百姓安居乐业。在农业方面,可以推广新的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赵文的言辞恳切而有条理。

    李恪让他参与到属地的管理规划中。

    “赵文,属地的未来需要你的智慧。但实施过程中,需结合实际,不可纸上谈兵。要深入了解百姓的需求和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李恪充满期待地看着他。

    赵文郑重地说道:“王爷,在下必当竭尽全力,不辜负王爷的信任。我会深入民间,倾听百姓呼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李恪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特长,精心安排了合适的职位。随着这些人才的加入,属地的发展团队逐渐壮大,充满了希望和活力。每个人都怀着满腔热情,准备在这片土地上大展拳脚,共同为实现属地的繁荣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