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在策划阴谋的过程中,愈发觉得局势对自己不利。他在自己的书房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心事重重。烛光在微风中摇曳,映照出他焦虑的面容。他深知,如今李承乾失宠,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也随之变得岌岌可危。他曾经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李承乾身上,如今这根救命稻草似乎正在从他的手中滑落。
而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中,李恪的影响力却与日俱增。李恪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表现,多次成功抵御外敌入侵,保卫边疆安宁。在那辽阔的边疆战场上,李恪总是身先士卒,他的身影在战火中显得坚定而英勇。他善于运用战术,指挥若定,让敌军闻风丧胆。他所带领的军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成为了大唐边疆的一道坚固防线。
在治理属地方面,李恪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领导力。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推行了一系列利民政策。他减免赋税,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使得属地的农田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他还注重商业发展,促进贸易往来,让属地的经济繁荣昌盛。他开办学校,培养人才,为属地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公正和仁慈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民间对他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其麾下更是聚集了一批能臣武将,实力不容小觑。
侯君集意识到,如果能拉拢李恪加入自己的阵营,或许能够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终于下定决心,试图将李恪拉入自己的阴谋之中。
一日,侯君集秘密派出一名亲信,此人名叫王福,是侯君集府上的一位老仆。王福年过半百,面容沧桑,但眼神中透着一股机灵劲儿。他为人忠诚,多年来一直为侯君集效力,深得侯君集的信任。
这一天清晨,天色还未完全亮起,王福身着普通百姓的粗布衣裳,衣裳上打着几个补丁,显得十分朴素。他头戴一顶破旧的斗笠,斗笠压得很低,几乎遮住了大半张脸。他的腰间别着一个小小的布袋,里面装着侯君集给李恪的信件。
王福小心翼翼地走出侯府的后门,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的动静。他先是沿着一条幽静的小巷前行,脚步轻盈,尽量不发出声响。每当遇到有早起的行人或者巡逻的士兵,他都会迅速躲进旁边的角落里,待危险过去后,再继续前行。
他穿过了几条狭窄的胡同,绕过了喧闹的集市。集市上的商贩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叫卖声此起彼伏,但王福没有心思停留,只是匆匆走过。
接着,他又走过了一座石桥,桥下的河水在晨曦中泛着微光。过桥后,他进入了一片居民区,这里的房屋错落有致,但道路狭窄而曲折。王福在迷宫般的小巷中穿梭,终于来到了李恪的府门前。
此时,李恪正在书房中与谋士苏定方商议事务。书房内布置简洁而典雅,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和卷轴。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李恪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一份文书,表情严肃。苏定方正站在一旁,指着地图上的一处,向李恪阐述自己的观点。
“殿下,依臣之见,这片地区的农田灌溉还需进一步改进,我们可以……” 苏定方说道。
李恪微微点头,正欲回应,突然,有家仆神色匆匆地前来禀报,说有一人求见,称有要事相告。
李恪心中疑惑,究竟是何人在此时求见,还声称有要事。但他还是让人将其带进来。
王福被带进书房,他微微抬头,快速扫了一眼屋内的情景,然后赶忙低下头,不敢正视李恪和苏定方。他向李恪行礼,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殿下,小的受侯大人所托,有封信要交给您。” 说完,他从怀中掏出侯君集的信件,双手递了上去。
李恪接过信件,展开。只见信中侯君集先是对他大肆夸赞,用词浮夸,称其有经天纬地之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是大唐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接着,话锋一转,暗示当前局势动荡,李承乾失势,朝廷权力即将重新洗牌。若李恪能与自己携手,共同应对,事成之后,定许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甚至暗示可助李恪登上更高的位置。
李恪读完信件,脸色一沉,心中立刻识破了侯君集的阴谋。他的目光中闪过一丝愤怒和不屑,冷哼一声:“大胆侯君集,竟敢妄图拉拢本王!”
那王福被李恪的怒喝吓得浑身一颤,双腿一软,“扑通” 一声跪地求饶:“殿下饶命,小的只是奉命行事。侯大人吩咐小的一定要将信送到殿下手中,小的对其中内容毫不知情啊。”
李恪看着跪地求饶的王福,心中思索着应对之策。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绝不能掉以轻心。若处理不当,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还可能被卷入侯君集的阴谋漩涡之中,危及自身和大唐的稳定。
李恪沉思片刻,当机立断,决定将信件呈交给李世民。他对苏定方说道:“苏将军,此事非同小可,我们必须立刻进宫面圣。”
“殿下英明,侯君集此举实乃大逆不道,定不能让他得逞。” 苏定方应道。
“来人,将此人拿下,随本王一同进宫面圣。” 李恪下令道。
李恪带着王福和信件,匆匆进宫。一路上,他面色凝重,心中思考着如何向李世民陈述此事。他知道,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必须谨慎应对,稍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李世民正在御书房处理政务,堆积如山的奏折让他眉头紧锁。他时而翻阅奏折,时而奋笔疾书,批示着各种意见和决策。御书房内弥漫着紧张而严肃的气氛,只有李世民的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和偶尔的轻微咳嗽声。
这时,太监前来禀报,说李恪求见,且事关重大。李世民听闻,立刻宣他进来。
李恪进入御书房,恭敬地行礼后,将侯君集的信件呈上。“父皇,侯君集派人送信拉拢儿臣,欲行不轨之事,请父皇明察。”
李世民接过信件,仔细,脸色愈发阴沉,眼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他的手微微颤抖,显然是被侯君集的大胆妄为所激怒。“这个侯君集,真是胆大包天!” 他将信件重重地拍在桌子上,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失望。
李恪说道:“父皇,儿臣对大唐忠心耿耿,绝不愿参与此类阴谋。侯君集此举,实乃大逆不道。儿臣深知此事关系到朝廷的稳定和大唐的安危,不敢有丝毫隐瞒。”
李世民看着李恪,眼中露出欣慰之色。他站起身来,走到李恪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恪儿,你做得对。朕一直相信你的忠诚和正直。侯君集竟敢如此肆意妄为,朕不会让他的阴谋得逞。”
随后,李世民下令彻查此事。他派出亲信大臣,秘密调查侯君集的一举一动,收集证据。这些大臣们乔装打扮,混入侯君集的势力范围。有的扮成商人,与侯君集的手下进行交易,试图从他们的言谈中获取线索;有的扮成江湖术士,接近侯君集的门客,旁敲侧击地打听消息;还有的扮成普通百姓,在侯君集的府邸附近观察他的日常活动。
他们与侯君集的手下接触,试图从他们的言行中找出破绽。同时,加强了宫廷的守卫,增加了巡逻的士兵,对进出宫廷的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每一道宫门都增加了守卫的兵力,士兵们全副武装,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宫廷内的巡逻队伍加密了巡逻的频次,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能听到整齐的脚步声。
一时间,宫中气氛紧张,人人自危。大臣们在朝堂上小心翼翼,不敢轻易表态,生怕被卷入这场风波之中。他们说话时都谨小慎微,目光不时瞟向李世民的脸色,揣摩着圣意。宫女和太监们也谨言慎行,生怕说错一句话或做错一件事而惹祸上身。整个宫廷仿佛被一片阴霾所笼罩。
而侯君集还浑然不知自己的阴谋已经败露,仍在暗中继续筹备着。
侯君集在自己的府中,与心腹们商议着下一步的计划。书房内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侯君集坐在书桌后,双手紧握成拳。
“大人,此次拉拢李恪,不知结果如何?” 一名心腹小心翼翼地问道。
侯君集自信地笑了笑:“李恪定能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与我们合作。即便他不合作,也不敢轻易将此事泄露出去。”
“可是大人,万一……” 另一名心腹忧心忡忡地说。
“没有万一!” 侯君集打断了他的话,“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只要计划成功,我们就能掌控大局。”
然而,他的美梦即将破碎。
不久,调查的大臣们逐渐掌握了侯君集阴谋的证据。他们发现了侯君集与一些不法官员的往来信件,信中透露了他们的阴谋计划;还找到了侯君集私自调动兵力的证据,以及他贪污受贿的账本。这些证据确凿无疑,将侯君集的罪行暴露无遗。
大臣们将证据一一呈交给李世民。李世民看到这些证据,龙颜大怒。他的脸色铁青,眼中燃烧着怒火。
“侯君集,朕待你不薄,你竟然敢背叛朕!” 李世民愤怒地说道。
他决定立即采取行动,下令将侯君集及其党羽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