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被贬就藩,我直接不装了 > 第59章 主动请缨

第59章 主动请缨

    朝堂之上,凝重而紧张的气氛仿佛一块千钧巨石,沉沉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大臣们成群,交头接耳,声音低沉而焦虑,那一张张脸上写满了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和不安。就在这一片嘈杂与惶然之中,李恪宛如一道耀眼的光芒,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

    他身姿挺拔如苍松,一袭华丽且庄重的朝服贴合着他修长的身形,更衬得他气宇轩昂,英姿飒爽。那明亮如星的双眸中燃烧着坚定而炽热的火焰,仿佛能将眼前的一切艰难险阻都焚烧成灰。他昂首挺胸,步伐沉稳而有力,每一步都带着决然的气势,来到朝堂中央,声若洪钟,铿锵有力,如黄钟大吕般在朝堂中激昂回荡,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无所畏惧的勇气。

    “陛下,如今国家正值危难之际,边疆烽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深陷水深火热之中。臣身为大唐的子民,愿挺身而出,率领大军出征,抵御外敌,以保边疆安宁,还百姓太平!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哪怕要经历枪林箭雨,臣也绝不退缩半分!” 李恪的话语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他的目光灼灼,直直地望着李世民,眼神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悲悯,那是一种甘愿为了国家和人民赴汤蹈火的决然。

    李世民坐在那高高在上、象征着无上权威的龙椅上,听到李恪的请缨,脸上的神情瞬间变得复杂无比。他的目光久久地落在李恪身上,眼中既有对李恪忠心的欣慰,又有对他安危的深深忧虑。那目光中蕴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与疼惜,也有作为一国之君对臣子的审慎与权衡。

    “恪儿,朕知你一片赤诚忠心,但此去战场凶险万分,刀枪无眼,局势变幻莫测,朕实在担心你的安危。你可知道,朕不愿让你置身于如此危境之中。” 李世民微微皱起眉头,语气中充满了关切和不舍。他的声音略微颤抖,显露出内心的纠结与矛盾。那是一种既希望有人能担当大任,又害怕失去至亲之人的复杂情感。

    李恪向前一步,抱拳施礼,身姿更加挺拔,脊梁犹如钢铁铸就,声音坚定而洪亮,如战鼓轰鸣:“陛下,身为大唐子孙,为国家效力,为陛下分忧,乃臣分内之事,义不容辞。臣自幼习武,无论寒冬酷暑,从未有一日懈怠,勤奋刻苦,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本领。又熟读兵书,日夜钻研,对古今兵法了然于胸,深谙兵法之道,对排兵布阵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次出征,臣定能不辱使命,击退敌军,扬我大唐国威!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臣也在所不惜!臣愿以一腔热血,捍卫大唐的尊严与荣耀!” 他的目光中充满了自信和对胜利的渴望,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凯旋而归的场景,那是一种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的无限热爱。

    李恪接着说道:“陛下,臣深知战争之残酷,亦明白您对臣的关爱。但国难当头,若人人皆因恐惧而退缩,大唐的江山何以稳固?百姓又将何去何从?臣愿以生命为赌注,为大唐拼出一个太平盛世。” 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激昂,让在场的大臣们都为之动容。

    李世民沉默不语,他在心中仔细地权衡着。一方面,他为李恪在国家危难之时能主动担当感到欣慰和自豪,心中暗暗赞赏李恪的勇气和忠诚,这种精神让他看到了大唐未来的希望;另一方面,他对李恪的军事能力确实存在一定的疑虑。毕竟,李恪虽然才华出众,平日里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领导才能,但未曾有过大规模作战的经验,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敌强我弱,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不仅损兵折将,更可能危及大唐的江山社稷。

    “陛下,臣愿立下军令状,若不能击退敌军,收复失地,臣愿提头来见!臣以项上人头担保,定要让敌军铩羽而归,望风而逃,不敢再犯我大唐边境!” 李恪的声音再次响起,打破了李世民的沉思。他的表情决绝,毫无退缩之意,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为了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幸福。

    李世民抬起头,深深地看着李恪那坚决的面容,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感动。但他仍然没有立刻做出决定,只是挥了挥手,说道:“此事容朕再想一想。退朝吧。”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和疲惫,转身缓缓离去,那沉重的背影仿佛承载着整个国家的忧虑。

    李恪无奈地退下,但他的眼神中依然充满了坚定和执着。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说服李世民,让自己奔赴前线,为国家和百姓征战沙场,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退朝之后,李恪回到府中,并未因李世民的未决而有丝毫的气馁。他径直走进书房,点燃油灯,开始为自己的请缨做更充分的准备。

    书房内,书籍和文书堆满了书桌,李恪坐在桌前,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他深知,要让李世民放心地将大军交给他,仅仅凭借一腔热血和决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详细而周全的作战计划。

    李恪拿起笔,在纸上开始勾勒自己的战略构想。他首先考虑的是敌军的兵力分布和战术特点。通过以往的战报和情报,他分析着敌军的优势和弱点。敌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但长途奔袭,后勤补给必然是他们的软肋。

    “我军应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应对,不能与敌军正面硬拼。” 李恪喃喃自语道,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纸上记录着自己的思路。

    他仔细研究着边疆的地理环境,标记出可能成为战场的关键地点,思考如何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障碍来阻挡敌军的进攻,或是为己方创造有利的防御和攻击位置。

    不知不觉,夜已深了,李恪却浑然不觉。他的双眼布满血丝,但精神依旧高度集中,手中的笔不停歇,脑海中的思路如泉涌。

    与此同时,皇宫中的李世民同样难以入眠。他在御书房内踱步,心中反复思量着李恪的请缨。他想起李恪坚定的眼神和激昂的话语,心中不禁有所触动。但作为一国之君,他必须谨慎行事,不能仅凭感情用事。

    “李恪此子,勇气可嘉,但若真让他领军出征,朕着实放心不下。” 李世民自言自语道。

    身旁的太监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李恪殿下一片忠心,或许可以给他一个机会。”

    李世民停下脚步,长叹一声:“朕又何尝不知他的忠心,只是这战场凶险,朕怕……”

    太监不敢再多言,默默退在一旁。

    第二日清晨,李恪带着自己精心撰写的作战计划进宫求见李世民。

    李世民看着李恪疲惫但充满期待的面容,心中五味杂陈。

    李恪恭敬地呈上作战计划,说道:“陛下,这是臣彻夜思考所得,还请陛下过目。”

    李世民接过计划,仔细起来。随着一页页翻过,他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而专注。

    李恪在一旁紧张地观察着李世民的神色,心中忐忑不安。

    良久,李世民放下计划,抬起头看着李恪,说道:“恪儿,你的计划甚是详细周全,但战场之上,瞬息万变,你可有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

    李恪立刻回道:“陛下,臣已做了多种预案,无论出现何种情况,臣都有信心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李世民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但仍未做出最终决定。

    接下来的几日,李世民召集了几位心腹大臣,共同商讨李恪的作战计划。大臣们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李恪年轻气盛,难当大任;有人则觉得应当给李恪一个机会,让他证明自己。

    李世民在众人的意见中徘徊不定,心中的天平左右摇摆。

    而李恪在等待的日子里,也没有闲着。他每天都在训练府中的亲兵,模拟战场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不断完善自己的战术。

    终于,在一次朝会上,李世民再次提起了李恪请缨出征之事。

    他看着殿下的大臣们,缓缓说道:“李恪主动请缨,其志可嘉。其作战计划也颇有可取之处。但此事关系重大,朕想听听诸位爱卿的看法。”

    大臣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争论不休。

    就在这时,一位老将军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老臣以为,李恪殿下虽年轻,但有勇有谋,若能得良将辅佐,或可一试。”

    李恪感激地看向老将军。

    李世民沉思片刻,终于说道:“好,朕决定,命李恪为将军,率领大军出征边疆。但需谨记,切不可鲁莽行事,务必以保国安民为重。”

    李恪大喜,跪地谢恩:“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就这样,李恪踏上了出征的征程,他带着李世民的期望和大唐百姓的重托,奔赴那硝烟弥漫的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