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被贬就藩,我直接不装了 > 第68章 朝廷纷争

第68章 朝廷纷争

    早朝时分,阳光透过宫殿的雕花窗棂,洒在金銮殿内那庄重威严的地砖上。大臣们分列两侧,个个神色凝重,心中各怀思量。皇帝高坐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

    “诸位爱卿,李恪在边境战功卓著,保我大唐边境安宁,今日朕与众卿商议如何赏赐他,给予何等地位,方可彰显其功绩。” 皇帝的声音沉稳有力,在大殿内回荡。

    长孙无忌率先出列,他身穿华丽的朝服,神情严肃,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李恪之功虽不可忽视,但切不可给予过重赏赐和过高地位。李恪年轻气盛,若骤然身居高位,恐生骄纵之心,于国不利。” 长孙无忌一派的大臣们纷纷点头附和,他们交换着眼神,似乎早已达成了默契。

    “长孙大人此言差矣!” 一位支持李恪的大臣挺身而出,他面色涨红,情绪激动,“李恪将军在边境浴血奋战,多次击退敌军,其功绩有目共睹。若不给予充分肯定和回报,岂不让将士们心寒?那些在战场上舍生忘死的士兵们,他们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难道就不值得一份应有的荣耀吗?”

    长孙无忌冷哼一声,目光中透着不屑:“战场杀敌,乃是将士本分。若因一次战功便大肆封赏,那日后人人皆求功名利禄,如何保证我朝纲纪不乱?难道要让整个朝廷都陷入追名逐利的漩涡之中吗?”

    支持李恪的大臣据理力争,声音愈发高亢:“长孙大人这是在贬低李恪将军的功绩!若不是李恪将军的英明指挥,边境百姓如今仍深陷战火之中。他不仅多次以少胜多,还善于安抚民心,让边境之地重新恢复生机。如此大功,怎能不赏?若不赏,以后谁还愿意为国家出生入死?”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着整个大殿。

    皇帝微微皱眉,沉声道:“众卿莫要争吵,且听朕一言。李恪之功,朕心中有数,但赏赐之事,确需权衡利弊。朕要考虑的是整个朝廷的平衡与稳定,不能因一人之功而乱了大局。”

    长孙无忌趁机进言道:“陛下,臣以为可赐予李恪金银财宝,以彰其功,但不可晋升其官职,以免扰乱朝堂秩序。如今朝中官员各司其职,若贸然为李恪晋升,恐引起其他大臣不满,破坏朝堂和谐。”

    “陛下,李恪将军智勇双全,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才能,在治理地方上也颇有见地。若不委以重任,实乃朝廷损失。” 又有大臣急切地说道,他额头上已冒出细密的汗珠,显然是为李恪的境遇感到焦急。

    此时,一位老臣缓缓开口,他的声音沉稳而沧桑:“陛下,老臣以为,赏赐之事应综合考量。李恪将军虽有战功,但也需考察其德行和治理之能。毕竟,身居高位者,不仅要有勇,更要有德有能。我们不能仅凭一时之功,便仓促决定其未来地位。”

    皇帝微微点头,若有所思:“爱卿所言有理。”

    长孙无忌却道:“陛下,切不可被某些人的巧言所惑。李恪出身尊贵,本就引人注目,若再给予过高权力,恐有拥兵自重之嫌。如今边境局势虽稳,但内部安稳更为重要,切不可因小失大。”

    这一番话,让支持李恪的大臣们愤怒不已。

    “长孙无忌,你这是恶意揣测!李恪将军忠心耿耿,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你却如此诋毁他,居心何在?” 一位大臣怒目而视,手指着长孙无忌大声斥责。

    “哼,人心难测,不得不防。我这是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着想,难道你们只看到眼前的功绩,而不顾及未来可能的隐患吗?” 长孙无忌冷冷地回应,脸上毫无惧色。

    朝堂上的争论愈发激烈,大臣们有的面红耳赤,大声争辩;有的则沉默不语,暗自思考;还有的在一旁观望,等待局势明朗。

    皇帝见状,猛拍龙椅,大声喝道:“够了!此事暂且搁置,待朕再思量思量。” 皇帝的声音充满威严,瞬间让喧闹的朝堂安静下来。

    退朝之后,长孙无忌府上。

    长孙无忌与几位心腹大臣围坐在一起,面色阴沉。屋内弥漫着沉闷的气氛,檀香的烟雾袅袅升起,却无法缓解众人心中的忧虑。

    “今日朝堂之上,虽暂时压住了对李恪的封赏,但恐夜长梦多。” 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他眉头紧锁,手中的茶杯轻轻颤抖,洒出几滴茶水。

    长孙无忌眯起眼睛,目光中闪烁着阴鸷的光芒:“李恪此人,已成心腹之患。若让他得势,我们的地位必将受到威胁。必须想办法阻止他崛起,绝不能让他有机会在朝廷中站稳脚跟。”

    “大人,不如我们搜集一些李恪的把柄,在陛下面前参他一本。” 另一位大臣压低声音,小心翼翼地提议。

    长孙无忌摇摇头,轻叹一口气:“李恪行事谨慎,恐怕难以抓到把柄。我们需从长计议,寻找更有效的办法。或许可以从他身边的人入手,挑拨离间,让他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在另一边,支持李恪的大臣们也聚在一起商议对策。

    “长孙无忌一派极力打压李恪将军,实在可恶。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必须想办法为将军争取应有的赏赐和地位。” 一位大臣愤愤不平地说道,他一拳砸在桌上,震得茶杯摇晃。

    “我们必须想办法让陛下看清他们的真面目,坚定封赏李恪将军的决心。可如今陛下犹豫不决,我们该如何是好?” 另一位大臣面露愁容,来回踱步。

    众人陷入沉思,屋内一片寂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声。

    不久之后,民间传出一些关于李恪的流言。说他在边境纵容士兵抢掠,欺压百姓。这些流言迅速传播,引起了民众的恐慌和不满。

    李恪得知后,大为震怒:“这分明是有人恶意诬陷!我李恪对天发誓,从未做过此等卑劣之事。”

    他决定亲自入宫面圣,澄清事实。

    皇帝在御书房接见了李恪,李恪跪地行礼,急切地说道:“陛下,臣在边境一心抗敌,保境安民,从未有过半点违法乱纪之举。这些流言纯属无中生有,望陛下明察。”

    皇帝听了李恪的辩解,心中虽有疑虑,但仍未表态:“此事朕自会派人调查,若查明是有人故意诬陷,朕定会还你清白。”

    长孙无忌趁机进言:“陛下,无风不起浪,此事不可不查。或许李恪在边境有所疏忽,导致军纪不严,才会传出这样的流言。”

    支持李恪的大臣则道:“陛下,这定是有人故意散布谣言,陷害李恪将军。李恪将军的为人和功绩,大家有目共睹,切不可被这些恶意中伤所迷惑。”

    皇帝感到十分头疼,一时难以决断。

    就在朝廷纷争不休之际,边境又传来急报,敌军再次来犯,气势汹汹,边境百姓危在旦夕。

    李恪主动请缨:“陛下,臣愿再次出征,击退敌军,以证清白!臣定当不辱使命,让敌军有来无回。”

    皇帝犹豫再三,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李恪,朕信你。望你此次出征,能再立战功,保我边境平安。”

    李恪率领军队奔赴边境,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李恪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他的铠甲已被鲜血染红,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

    士兵们深受鼓舞,士气大振,个个如猛虎下山,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

    经过一场激战,李恪再次取得了胜利。他不仅击退了敌军,还收复了一些失地,让边境的局势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

    消息传回京城,朝堂上一片哗然。

    长孙无忌一派哑口无言,他们原本以为李恪此次出征会遭遇挫折,没想到他再次立下赫赫战功。

    支持李恪的大臣们则纷纷进言,要求皇帝重赏李恪。

    “陛下,李恪将军此次出征,战功卓著,实乃国家之幸。陛下应当重重赏赐,以激励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陛下,李恪将军的功绩无可争议,若再不赏赐,恐寒了天下人的心。”

    皇帝终于下定决心:“李恪战功赫赫,忠心可嘉。封其为 XX 侯,加官进爵,以示嘉奖!”

    至此,这场朝廷纷争方才落下帷幕。

    然而,长孙无忌并未就此罢休,他在暗中继续谋划,试图寻找新的机会对付李恪。而李恪也深知,未来的道路依旧充满了挑战和艰险,但他决心为了国家和百姓,勇往直前,不惧任何阴谋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