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被贬就藩,我直接不装了 > 第77章 对峙朝堂

第77章 对峙朝堂

    阳光透过大殿那精美的雕花窗棂,如金色的丝线般斜斜地洒在金碧辉煌的地面上。然而,这温暖的光线却无法驱散朝堂之上弥漫着的那股如铅般沉重的紧张气氛。李恪一身庄重威严的朝服,身姿挺拔如松,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走进朝堂。他的面容严肃,眼神中燃烧着正义的熊熊怒火,今日,他已做好准备,要与长孙无忌展开一场激烈的正面交锋。

    长孙无忌站在一旁,看似镇定自若,实则内心早已如热锅上的蚂蚁。他强装出的镇定在微微颤抖的手指和闪烁不定的眼神中悄然泄露。他深知,自己精心策划的阴谋已然败露,但仍妄图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做最后的挣扎。

    李世民高坐于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脸色阴沉得仿佛即将来临的暴风雨。他那犀利的目光在李恪和长孙无忌之间来回扫视,犹如两道闪电,随时准备劈开这团混乱的迷雾。此刻,整个朝堂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压力所笼罩,寂静得连一根针落地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陛下!长孙无忌居心叵测,为了一己之私,策划阴谋,散布谣言,妄图诋毁微臣,扰乱朝纲!” 李恪率先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犹如洪钟大吕,在空旷的朝堂中激荡回响。

    长孙无忌冷哼一声,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屑与愤怒:“李恪,你休要血口喷人!空口无凭,你有何证据证明这是我所为?莫要以为随便捏造些莫须有的罪名,就能诬陷我长孙无忌!”

    李恪怒目而视,目光如炬,仿佛能将长孙无忌的灵魂看穿。他从袖中掏出一叠厚厚的证据,纸张在他手中微微颤抖,那是愤怒的表现。“陛下,请看!这些都是长孙无忌阴谋的铁证!从他与地痞无赖的往来书信,到地下钱庄的交易记录,再到那些密谋时的蛛丝马迹,桩桩件件,清晰明了,不容抵赖!”

    大臣们纷纷侧目,交头接耳的议论声瞬间如潮水般涌起。

    “肃静!” 李世民一声怒喝,犹如惊雷在朝堂炸响。刹那间,朝堂瞬间安静下来,静得仿佛能听见每个人紧张的心跳声。

    李恪深吸一口气,继续义愤填膺地说道:“长孙无忌,你指使他人在我的属地肆意散播谣言,说我贪污受贿、欺压百姓、意图谋反。这些恶毒的谎言不仅让百姓人心惶惶,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更是对朝廷的威严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让朝廷的声誉蒙羞!”

    长孙无忌额头冷汗如雨,颗颗滚落,但仍强装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模样,试图做最后的挣扎:“陛下,这都是李恪故意诬陷,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长孙无忌对朝廷忠心耿耿,日月可鉴,绝无此等恶行!这些所谓的证据,定是他李恪为了扳倒我而故意伪造的!”

    李恪冷笑一声,那笑声中充满了嘲讽与鄙夷:“长孙无忌,到了此时,你还在狡辩!你的管家已经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招供,是你授意他收买那些不法之徒。你以为你的阴谋能够瞒天过海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的罪行终究会大白于天下!”

    长孙无忌身子一颤,仿佛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击中,眼神中瞬间闪过一丝绝望。但他仍不甘心就此落败,强撑着说道:“陛下,这是李恪屈打成招,逼迫我的管家胡乱攀咬。我长孙无忌一生为朝廷鞠躬尽瘁,怎会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够了!” 李世民猛地一拍龙椅扶手,那巨大的声响在朝堂中回荡,震人心魄。“长孙无忌,事到如今,你还不知悔改!李恪所呈证据确凿,条理清晰,你还有何话可说?”

    长孙无忌 “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膝盖与地面撞击的声音在寂静的朝堂中显得格外响亮。他涕泪横流,声音颤抖地说道:“陛下,臣一时糊涂,被小人蒙蔽,犯下大错,望陛下念在臣过往些许微功的份上,开恩饶臣一命啊!”

    李恪向前一步,毫不退缩地直视着李世民,大声说道:“陛下,长孙无忌身为朝廷重臣,本应以身作则,为百官之表率。然而他却不思为国为民谋福祉,反而使用如此卑劣阴毒的手段,妄图陷害忠良。若不严惩,何以正朝纲,何以安民心!何以彰显陛下的公正与威严!”

    此时,朝堂上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仿佛一根绷紧到极致的弓弦,随时可能断裂。大臣们都屏住呼吸,眼睛紧盯着李世民,谁也不敢轻易出声,生怕一个不小心触怒了龙颜,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一些支持李恪的大臣纷纷出列,他们神色坚定,语气激昂:“陛下,长孙无忌罪行严重,影响恶劣,不可姑息!若不严惩,恐难平民愤,难以维护朝廷的公正与清明!”

    而长孙无忌的党羽们则面露忧色,他们彼此交换着不安的眼神,心中犹豫不决,不知是否应该冒险为他求情。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得可怕,犹如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紧握着拳头,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沉思片刻,终于开口道:“长孙无忌,你犯下如此大错,辜负了朕对你的信任和期望。但念你过往对朝廷略有功绩,朕从轻发落,削去你的官职,没收你的家产,回家闭门思过,好好反省你的过错!”

    李恪听闻,心中略有不满,他再次进言道:“陛下,长孙无忌罪行累累,其阴谋险些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如此惩处,恐难以服众!若不给予严厉惩罚,日后恐有更多人效仿,朝廷纲纪将荡然无存!”

    长孙无忌则连忙叩头谢恩,声音中充满了谄媚与侥幸:“谢陛下隆恩!陛下圣明,陛下的宽容与仁慈如同浩荡的天恩,臣定当铭记在心,永不敢忘!”

    李世民看向李恪,目光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李恪,朕已做出裁决,此事到此为止。朕希望你今后能继续为朝廷效力,以大局为重,不要再为这些纷争所扰,共同为大唐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

    李恪心中虽仍有不甘,但也明白此时不能再强求。他只得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臣也恳请陛下明察秋毫,莫让奸佞之徒再有可乘之机!”

    这场激烈的朝堂对峙终于落下帷幕,大臣们在紧张的气氛中缓缓退朝,脚步声在空旷的朝堂中显得格外沉重。而李恪深知,这只是他在朝廷斗争中的一个插曲,未来的路还充满着挑战和未知。

    退朝之后,李恪回到府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坐在书房中,面前的书桌上摊开着一堆尚未处理的公文,但他却无心顾及。

    “大人,今日在朝堂上,您真是大义凛然,让长孙无忌无所遁形。” 亲信站在一旁,脸上满是敬佩之色。

    李恪叹了口气,目光望向窗外的天空,白云悠悠,却无法舒缓他心中的郁闷:“可惜陛下未能严惩长孙无忌,此人不除,始终是个隐患。他定会怀恨在心,日后说不定还会伺机报复。”

    “大人,那我们接下来该如何?” 亲信担忧地问道。

    李恪沉思片刻,收回目光,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我们且先做好自己的本分,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祉。但也要时刻警惕长孙无忌的反扑,不可掉以轻心。”

    而另一边,长孙无忌在府中大发雷霆。他将书房中的珍贵古玩瓷器摔得粉碎,满地狼藉。

    “李恪,你这个竖子,竟敢在朝堂上让我如此难堪!我长孙无忌发誓,定不会放过你!” 他的声音因为愤怒而变得嘶哑。

    他的党羽们纷纷劝解:“大人,此刻您需忍耐,不可意气用事。等风头过去,再寻机会东山再起。如今陛下正在气头上,切不可轻举妄动。”

    长孙无忌咬牙切齿,双眼通红:“哼,我不会善罢甘休的!李恪,你给我等着,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付出代价!”

    此后的日子里,朝廷看似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但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暗潮依然汹涌澎湃。李恪和长孙无忌之间的斗争并未结束,而整个朝廷的局势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每一个决策、每一次交锋,都可能影响着大唐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