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被贬就藩,我直接不装了 > 第116章 外敌求和

第116章 外敌求和

    在大唐的边疆,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狂风呼啸着席卷过广袤的荒原,硝烟如厚重的帷幕尚未散尽,战场上满目疮痍,断剑残戟散落一地,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刀剑的激烈碰撞声和战士们的激昂喊杀声仿佛还在耳边隐隐回荡,空气中弥漫着死亡与绝望的气息。

    大唐的军队在李恪的英明领导下,宛如钢铁洪流般以雷霆万钧之势,给予了来犯的游牧民族致命一击。他们的营帐在烈火中熊熊燃烧,黑烟滚滚直冲云霄,马匹因惊恐而四散奔逃,嘶鸣声在荒野中回荡。曾经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在这惨痛的失败面前,终于如梦初醒,深刻地认识到大唐的强大是他们无法撼动的。

    游牧民族的首领,此刻正独自坐在他那残破的营帐中,面色阴沉得如同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他紧皱眉头,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与部落的长老们围坐在一起,商讨着未来的出路。

    “大唐的军威如此强盛,我们根本无法抗衡。他们的战术精妙,士兵勇猛,我们就像以卵击石。” 一位长老忧心忡忡地说道,他的声音颤抖着,满是对未来的恐惧。

    首领沉重地点了点头,紧握着拳头:“继续对抗下去,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为了族人的生存,为了部落的延续,我们必须求和。哪怕放下我们的骄傲,也在所不惜。”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那是为了族人的生存而做出的艰难抉择。

    于是,他们决定遣使前往大唐的都城,献上珍贵的贡品,表达对大唐的敬畏和愿意臣服的决心。

    使者们肩负着沉重的使命,带着满满的礼物,经过漫长而艰辛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大唐雄伟壮丽的都城。他们的队伍中,有华丽如彩云的丝绸,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有璀璨夺目的珍贵珠宝,每一颗都散发着神秘而诱人的光芒;有来自异域的稀有的香料,那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还有矫健神骏的骏马,它们高昂着头颅,蹄下生风。

    皇宫之中,李世民威严地坐在金碧辉煌的龙椅上,目光炯炯,听取了使者的求和之意。他的表情严肃而庄重,深邃的目光中透露出思考和权衡。在他身旁,宫女们手持着宫扇,静静地站立着,整个宫殿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朝廷内部,对于是否接受求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大臣们各抒己见,观点不一,朝堂上仿佛炸开了锅。

    一位主战的大臣率先站了出来,他身着华丽的朝服,神情激动,声音洪亮而坚定:“陛下,游牧民族向来反复无常,如同草原上的野狼,野性难驯。此次战败求和,只是他们的权宜之计。一旦我们放松警惕,他们必定会再次露出獠牙,侵犯我大唐边境。我们应当乘胜追击,以铁血手段彻底消灭他们,永绝后患,让他们再也不敢觊觎我大唐的疆土!”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引得一些大臣频频点头。

    另一位大臣则持不同观点,他向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战争已经让百姓疲惫不堪,田园荒芜,民生凋敝。接受求和可以换来和平,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重新耕种田地,发展生产。而且,他们献上了如此丰厚的贡品,足以显示其诚意。我们应当以仁德怀柔远人,展现我大唐的宽厚与仁慈。”

    一位老臣摸着胡须,缓缓说道:“陛下,我们应当谨慎考虑。接受求和可以彰显我大唐的宽容大度,显示我们作为天朝上国的风范。但也要加强边防,以防他们心怀不轨,突然有变。我们不能被暂时的和平冲昏头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李恪此时也在朝堂之上,他一身铠甲未卸,英姿飒爽。他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臣认为可以接受求和。但我们要提出明确的条件,让他们遵守大唐的律法,定期朝贡,并且不得再侵犯边境。同时,加强军事防备,以防他们背信弃义。我们既要展现宽容,也要保持威严,让他们明白大唐的不可侵犯。”

    争论不休中,又有大臣说道:“若是接受求和,如何安置这些游牧民族?他们的习性与我们不同,生活方式各异,可能会引发诸多问题。比如资源的分配,土地的划分,还有文化的冲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仔细斟酌的难题。”

    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激烈的讨论之中,各种观点相互碰撞,火花四溅。大臣们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冷静分析,有的则忧心忡忡,每个人都为了大唐的未来而各抒己见。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权衡着利弊。他的目光从一位大臣身上移到另一位大臣身上,表情时而凝重,时而舒缓。最终,他抬起手,示意众人安静。

    “朕认为,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接受求和,可以展现我大唐的胸怀和气度,让周边的民族看到我们的仁慈与宽容,从而心悦诚服。但正如李恪所言,我们必须提出严格的条件,确保边境的安宁和百姓的安全。我们要用智慧和策略,而非单纯的武力,来维护大唐的和平与繁荣。” 李世民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充满了帝王的威严和决断。

    使者们在宫外焦急地等待着结果,他们的心情如同紧绷的弓弦,忐忑不安。当得知大唐愿意接受求和时,他们如释重负,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对大唐皇帝的宽容表示感激。

    然而,和平的达成并非一帆风顺。在后续的谈判中,关于具体的条款和条件,双方又进行了多次的协商和调整。

    大唐要求游牧民族划定明确的边界,在边界处设立界碑和哨所,不得擅自越界放牧,否则将视为侵犯;每年必须按时朝贡,贡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派遣部落中的重要人物作为人质到大唐都城,以表忠心;同时,要学习大唐的文化和律法,派遣子弟到大唐学习,逐渐融入大唐的统治,接受大唐的教化。

    游牧民族的使者虽然对一些条件感到为难,但在大唐的强硬态度和强大压力下,最终还是咬咬牙同意了。

    在签订和约的那一天,皇宫中举行了盛大的仪式。阳光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游牧民族的使者再次献上贡品,并在李世民面前庄严宣誓,永远效忠大唐,如有违背,愿受天谴。

    但李恪深知,不能完全放松警惕。他建议在边境增加驻军,修筑更多的防御工事,加强巡逻,并且密切关注游牧民族的动向,定期派遣探子深入他们的部落,了解情况。

    和约签订后,边境地区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百姓们开始重新耕种田地,荒芜的土地逐渐恢复了生机,绿油油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商人也恢复了贸易往来,边境的集市又变得热闹起来,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然而,李恪和朝廷的大臣们都明白,只有时刻保持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力量,才能真正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让大唐的繁荣昌盛得以延续。